战争以后,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对内重重剥削压迫,激起广大人民的-。20世纪初,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中国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涨。一些书生学者,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雄心壮志,以笔杆为武器,进行坚决的斗争。南社爱国诗人汪洋就是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的一员。 汪洋(1879-...[详细]
世续(1852年-1921年),字伯轩,索勒豁金氏,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清末军机大臣。 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历任内务府郎中,擢武备院卿,授内阁学士,二十二年(1896年)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兼工部侍郎。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留京联络联军,保护内宫和坛庙。两宫回銮,...[详细]
沈寿(1874~1921),女,原名云芝,后改名寿,字雪君,晚署雪宦,别号天香阁主。祖籍浙江吴兴,定居苏州,客居南通。其父是古董商。7岁随姐沈立学刺绣,16岁在苏州城乡已负盛名。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苏州创办同立绣校。20岁时嫁给迁居苏州的绍兴秀才余觉(后中举人)。余能诗善画,夫妇画绣...[详细]
冯保(1862~1921),又名冯西君,今孙疃乡寨里村人。少时家贫,父早丧,靠寡母为人纺织过活。19岁时因掰了村内富户几穗玉米被扭送县衙,后越狱逃至河北武安等地流浪,继之在临关、平固店一带聚集百余人 落草。1909年(宣统元年)率部回冠县,焦二、杨八、王六杠伙等人也相继加入,很快发展至200余人...[详细]
赵清熙(1855~1921),字秋潭,又名尔澄,宜宾市翠屏区赵场镇鱼翅坝人。出身书香门第。年少应清廷县试、府试均名列前茅,后补山东某县县丞。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实行变法维新,赵在山东响应。变法失败后,赵清熙愤懑返宜,开堂讲学,以求储才兴国。后被推任叙州团练学堂、武备学堂、宜宾商业学...[详细]
张鹏举(1853~1921)字云程。平度人。光绪元年(1875)中武举,光绪三年(1877)中武进士。殿试中武功超群,被光绪帝当场钦点为御前侍卫。光绪十二年(1886),被选补直隶提标、顺义营都司。任宽严适中,“得合营欢心,士卒乐之为用。”致使“兵威大振,巨盗远遁,一邑之中口碑载道。”光绪二十六...[详细]
仝云龙(1866~1921)字天池,金乡县胡集镇仝庙人。光绪十二年(1886)乡试中举第二名,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由皇帝钦点传胪(即赐进士二甲第一名),授花翎侍卫。宣统元年调出京城,任广东省河源县前营游击。这里积案由邓姓与陈姓望族滋事斗殴,历年不断,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抚院派云龙前往,他不畏艰苦,不...[详细]
叶季允(1859—1921) 马来亚华侨医生、报人。讳海,字懋斌,号季允,又号永翁,笔名惺噩生。原籍安徽古歙,少时移居广东番禺。幼年时受私塾教育,性颖异,“走笔立就,洒洒数千言”,长于金石诗文,又通医术。“ 唯不慕荣利,无志功名”,19岁时去香港,在《中外新报》任。1881年,南洋...[详细]
杨持平(1882-1921),原名人杰,号俊民,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在延寿贫困家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持平考中秀才。 武昌起义前夕,杨持平只身寻黄兴献策,后转至上海参加北伐军队。南北军议和后,他返回莆田,同叶华滋等人创办《兴化报》,通过报纸提出兴利除弊的各项建议。不久,到...[详细]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中年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学艺,后至京与程廷华等为友,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其八卦掌技艺多为程廷华所授。曾任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详细]
邹靛澄(1892-1921)名立鹄,别号听泉,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于开县汉丰镇西街一贫居之家。少年时期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与同学刘伯承、谢南城相友善,结为弟兄,常聚集磋商学问,议论时政。三人因学业俱优被誉为“三才子”。又各以“贫”、“丐”、“贱”为浑名,伯承自名刘贫,南城自名谢丐,靛澄即...[详细]
朱炎昭(1835—1921),字鸿升,号飞仙,阜阳县朱寨(今属阜南县)人,著名塾师、画家。 朱炎昭出身农家,7岁入私塾,9岁丧父,备尝艰苦,勤奋好学。清咸丰三年(1853)18岁的朱炎昭携母逃难,母亲死于途中,朱炎昭栖身于颍州西湖环翠亭,后流寓太和县,在赵庙当塾师。不久,朱炎昭北上鹿邑,仍当...[详细]
相来炳(1868—1921) 男,唱书艺人、名师。浙江嵊县崇仁镇下相村人。1868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生。年轻时随胞兄相来鑫(相金堂,落地唱书师祖)唱书,兄为上档主唱,弟为下档帮唱。系落地唱书由“单档”改为“双档”唱书的首创者,为发展落地唱书作出了贡献。相曾就读于本村私塾,初识文字,为人聪明,不仅...[详细]
刘庚先(1873--1921),字树涛,中乡等江铺(今堡面前乡红旌村)人。刘自幼刻苦好学,善属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尔后,即被推举为邵阳县视学、掌管教育。刘深感清廷腐败,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于光绪三十二年,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时值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刘拥护其政...[详细]
金家庆(1861~1921),字子善,世居全椒县城儒学巷。金家庆的父亲是个举人,去世早,母亲鲁氏,怀宁人。金家庆考中秀才后,决意弃却功名,随母迁居怀宁舅父家。成年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曾在清末著名的政治家、翻译家严复家中担任19 年家庭教师,深为严复器重。金家庆对清政府腐败的政治深恶痛绝,不愿为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