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昭常,字华禄,1867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浏阳青草市。余昭常幼年跟随唐才常的父亲唐寿延发蒙读书,因读书勤奋,记忆力强,深受唐师的称许。余昭常成年后,体形魁伟,臂力过人,热爱武术,拳棍刀枪样样能行,乡人传说他14岁双手能举百斤。1890年,浏阳人谭嗣同之父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拟从家乡招聘一批有...[详细]
杨哲商(1883—1911),名旭东,以字行,临海县城(今临海市)旧仓头人。早年就学三台书院,善图画,能诗歌、治印,兼娴技击。卒业后,曾执教于县学,与王文庆等友善。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文庆在上海创办启东学校培养革命骨干。哲商闻讯赴沪入学,在校加入光复会。常与秋瑾等联络,奔走沪、杭...[详细]
杨守仁(1871-1911)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原名毓麟,字笃生,号叔壬。湖南长沙人。少年好学,专研宋明朝理学和佛老之学。光绪年间进士。维新运动时受康有为、梁启超影响,放弃赴任广西知县,充湖南时务学堂教习,后入瞿鸿机幕府。1902年留学日本,先后入文学院和早稻田大学学习。与黄兴、陈天华等编...[详细]
吴禄贞(1880-1911)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字绥卿,湖北云梦人。1896年怀着为国雪耻的志愿,毅然投军。随后入湖北武备学堂,肄业。与孙武、傅慈祥等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成为挚友。1898年,被推荐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在校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三人学习成绩突出,志趣不凡,后来被人们称为“...[详细]
吴旸谷(1884-1911)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原名春阳。安徽合肥人。1901年创办强国会,提倡民权。 1904年赴沪创设青年学社,得知清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潜居上海,密谋联俄,遂与万福华狙击之,不中,万被捕入狱,青年学社遭查封。1905年东渡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安徽支部主盟人。1906年...[详细]
王钟声(1874—1911),名熙普,上虞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赴德留学,回国后曾任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及洋务局总办。二十九年,参与组织中国新剧剧团春阳社,编演进步话剧。有《仇情记》、《秋瑾》、《爱海波》、《张文祥刺马》等剧。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光复上海。年底,北上天津编演《官场现形记》、《宦...[详细]
王斐章(? ~1911年)壮族,新州镇人。出生书香门第,从小爱读诗书,勤奋好学,20出头考上秀才。憎恨清廷腐败无能,结交穷苦百姓。 宣统元年(1909年),王斐章在贵州册亨县板坝屯,与同盟会工作人员卢焘相遇,接受同盟会的革命思想,与卢商定回西隆暗中组织力量,同去贵州起事。 王斐章从板坝回...[详细]
王同祥 (1877-1911),字吉人,墟沟人,他醉心于清末维新运动,天天忙着举办地方公益。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地方士绅于东街第藏庵(即现在的墟沟小学)内,办了一所经正小学,不久即告停顿。紧接着又于是年冬在墟沟南城头自家的宅院里自费办起了崇正小学,天天督促工匠打课桌,修教室,废寝忘食...[详细]
汪康年(1860—1911),字穰卿,晚年号恢伯,清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应聘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习。中日甲午战争后,愤朝廷丧师割地,力赞变法图强,提出:“非将教育、政治,一切经国家、治人民之大经0,改弦易辙,不足以变法。”不久,至上海与诸名流集议,探...[详细]
童杰(1870~1911),字健吾,今岳阳县五垸乡人。清末加入同盟会,与李锜、彭承念、彭一湖、周四维等同盟会员秘密串连,图谋起义。 他带头提倡剪辫,婚后要妻放足,以作示范;卖掉水田3石、房子1栋,支援革命活动。清政府大肆追捕、-革命者,孙中山曾避敌童家,并与他结成盟兄弟。孙中山被迫东渡日...[详细]
欧阳中鹄 (1849~1911) 欧阳中鹄,字节吾,号瓣姜,浏阳县普迹青龙头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次年考授内阁中书,并在北京谭继洵家坐馆教授谭嗣襄、谭嗣同兄弟。欧阳中鹄推崇王船山的学术和气节,对谭嗣同的早期思想有一定影响。光绪三年(1877),回浏...[详细]
马荣(1888-1911),亦名融、世忠,字希松,鄂城人。年方19投工程八营,1911年参加共进会。 辛亥武昌起义一声 响,马即向天-数 ,以示响应。接着,手刃旗兵18人,迅速占领军械库。是夜,率第二路军参与攻克总督衙署,并协同胡廷佐部夺下藩署。次日,搜出黎元洪,并胁迫他与革命党人合作。...[详细]
陆钟琦(1848-1911),字申甫,顺天宛平人,本籍浙江萧山。光绪十五年进士,做过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由江苏布政使任上调任山西巡抚。为人亦极孝。曾有割股疗亲之举。据说其在东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回国劝其父反正。事尚未成而晋军变。面对蜂拥而入的起义士兵,陆钟琦愤然责问道:“我刚来一月,有何坏处,...[详细]
陆宠廷(1864—1911),原名陆劭荣。石寨乡龙胆村人。1904年,陆宠廷在梧州结识胡汉民,接受革命主张,集资先后创办了梧州国民学校、塾师讲习所、容县明伦女子小学等。在陆宠廷的倡导和帮助下, 清末民初容县兴办公私学校300多所,先后输送赴日本留学生70多人,成为全国之冠。1907年,清政府逼迫...[详细]
龙鸣剑(1878-1911)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字雪嵋,一字骨珊,四川荣县人。1906年入成都师范学堂,后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1908年到云南宣传革命。不久回川当选咨议局议员,创办四圣祠法政专科学堂,成为同盟会密秘机关。联络川西哥老会领袖秦载赓。张达三等加入同盟会。1911年以参加“保...[详细]
刘先俊 (1882~1911) 刘先俊,宁乡县道林人,清光绪八年(1882)生。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在湖南长沙、江苏镇江等处新军任教习、管带。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成功后,为了早日推翻清朝,策动各省早日独立,他决计去新疆开拓新的革命阵地。经舅父陶森甲的推荐...[详细]
林长福(1837-1911),横县那阳乡大陆村人。林于同治元年(1862)投效清军,戎马生涯,由普通兵勇一直晋升到花翎记名提督。 生性耿直,脾气急躁,为人粗鲁,身高1.8米,体重80公斤,常佩一柄长1.4米、重8斤多的剑和一尺多长的佩刀。由于其不断晋升,具有斩杀权,人称“林老虎”。 林在同治...[详细]
柯冠时(1876—1911),字仲达,黄岩县城(今黄岩区)横街人。南洋陆师学堂毕业,任校教官及江苏武备学堂、陕西讲武学堂教官。辛亥革命前夕,任陕西陆军第1师营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冠时任陕西革命军西路招讨使,连克咸阳、醴泉、凤翔、岐山、宝鸡、汉中等10多座县城。清将升允率2...[详细]
胡沇源(1831-1911),胡源泰的开创者胡沇源少时家境贫寒,所以就依古徽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惯例,由父母托人将其送到江苏东台县一家茶叶店里学徒习商。他办事机敏灵活又特别心细,对店里的业务和进货出货时的细节都能仔细揣摩;别的学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只要一个月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