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祺《西元1847年-1875年》,河北定兴人,董海川之徒,八卦掌代表人物之一。马维祺家中在北京城东便门开设维记德煤炭厂,绰号“煤马”。同治年间,董海川因年老,离开肃王府,曾经住在马维祺家中三年,这段时间,马维祺专心跟随董海川练功,功力精进,因而以武艺闻名北京。他擅长风轮掌、点腿及翻背捶,有“...[详细]
吕兆琳(1619~1691),字敬芝,新安人,为明末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次子。清康熙年间曾任监察御史、资政大夫等职。 吕兆琳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十月,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顺治五年(1648)乡试中举,顺治十六年(1659)考取进士,被授为西乡县(今四川省内)知县。 他为人诚实谦厚,事不张扬...[详细]
吕愿良(1602—1651),字季臣,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吕元学第三子。颇有文誉。参与了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曾为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军前赞画推官。 吕愿良是吕留良的三兄,也是启蒙老师。由于生母杨氏产后体弱,留良出生后就由三兄三嫂抚养。 吕愿良是一位颇具影响的社坛领袖,当时江...[详细]
吕耀曾,吕谦恒之子,康熙丙戌(1706)进士,曾官总都仓场、户部右侍郎。为官勤政清廉,室无姬媵,座无古玩,纸屏布席,不名一钱;不敢一夕甘寝食以怠国常,以坠先业,以误后进。常言:“毋驰事乃息事,毋纵人乃宁人。”时人盛赞其政绩岿然天下,乾隆八年(1743)卒。著有《横山诗草》、《白燕诗集》、《使黔草...[详细]
吕宣忠(1625-1647)字亮功,小字朴人,号樵庵,吕留良侄子。 十三岁时瞒父偷习骑射,研究兵法,十八岁列为博士员。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入浙,他与吕留良起兵抗清,率亲信数人渡江航海晋见鲁王朱以海,言:“臣本书生,年二十有二,臣学颇知通变。今臣有死党数百人,可为内应于浙西,惟大军速济。...[详细]
吕式梿(1823-1905),字荔峰,大城县薛王文人。其先祖吕震(九世传人)因“慷慨好施,独力捐资建子牙河桥”而家道中落。 兄弟二人,其居次。吕式梿天资聪慧,16岁时被选送国子监就学。咸丰十一年(1861年)秋,与胞兄吕式枚同应乡试,皆为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会试,又中进士,为二甲第二...[详细]
龙绳武,彝族。1906年生,云南昭通人。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王”龙云长子。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8期、法国圣西尔军校骑兵科毕业。 1929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军士大队副大队长; 1940年任昆明行营第2旅少将旅长兼腾龙边区行政监督; 1942年日军进攻腾冲时弃城逃跑; 1943年任暂...[详细]
厉自治,浙江杭州人。清代学者、收藏家、鉴赏家,道光年间举人。工诗文,擅书画,治学广博。为厉鹗之后。 厉自治是杭州厉氏家族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他因在雨中走上箭道附近当年中河上的上仓桥跌伤而逝,享年九十六岁。据载,厉自治平生收藏书画十分丰富,其中不仅有历代状元书写的对联和文幅,还有明代画家仇英的山...[详细]
厉志黼,字之甫,浙江钱塘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厉鹗嗣子,丁敬之婿。 居城东仓巷,欹屋三楹,庭竹萧然。之甫禀承家学,诗笺文津,皆有所受。工诗,多参与文会,惜多散佚。 吴仲云《杭郡诗续辑》小传称其“诗筏文津皆有所受,尝与苏展亭许堂、柯大岩观、郁陛宣礼、倪嘉树一擎、黄书崖模、周亦庵骏发为...[详细]
李玉湛(1827—1887),字会侯,一字韫川,自号一笔先生,云南丽江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登贤书,为大理西云书院监院。 早年,李玉湛在丽江金沙江上游一带军营中当差。当时正值滇西战乱,赵藩父亲带着家人从剑川避乱到丽江金沙江边,为糊口在军营里做杂工,赵藩那年7岁左右,很喜欢到军帐中李...[详细]
李洋(生卒年月不详),纳西族诗人,嘉庆五年(1800)庚申科举人。曾任云南通海县教谕。李洋的诗,现存二百多首(手抄本现藏丽江县图书馆)。 李洋的诗,不论写景状物,大都朴素无华,表现出真实情境。其中《文笔峰》很有气势,诗曰:“谁将健笔插孤峰,高出尘埃数万重。洒落烟霞红日近,珍藏翰墨白云封。长空...[详细]
王鹏翥,字云程,号晓山,清沂州(今苍山县尚岩镇王楼)人。十岁熟《五经》,治《春秋》、《戴记》,二十岁入郡庠。乾隆壬子(1792年),督学使臣翁方纲看了他的文章,非常赞赏,称为“山东省经义文之第一流”。于是声名愈高,四方之士,皆争相向他学习。 嘉庆戊辰(1808年),王鹏翥以二甲九十四名及第进...[详细]
李熙文(1843-1876),字叔豹,文山县开花镇人。清同治甲戌补选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熙文少年随父旅迹近大半中国,历经-艰辛,体察民间疾苦,陶冶成当时较著名的青年诗人。生前所写诗文较多,今尚存《古莲斋诗草》和《经吹堂新稿》,编成《李叔豹诗集》,计134首,收入《云南丛书诗集》之六十六。开...[详细]
刘源灏(1794-1865)字鉴泉,号晓瀛,世居直隶永清县刘薪各庄村。其父刘崎岁贡生,曾任保定府满城县训导;其母于氏、何氏、崔氏均诰授一品夫人。源灏少聪颖、好学、善读书。6岁时在庙台上玩耍,见几位老人闲谈,逐上前见礼,其中一位老人说:“听说你聪明过人,你如能想办法让我们几个老头子下了庙台,我们就...[详细]
刘翼明(1607~1688)字子羽,号越台。诸城琅琊(今属胶南)人。自幼工诗文,善书画,有“神笔刘子羽”之称,倍受王士祯推崇。为人耿直仗义,视朋友为兄弟。与当地名儒王无竟是至交。王被仇人杀害后,刘挺身而出为其伸冤,坚持审诉三年,终使冤情得伸,恶人遭惩处。后将王母接自家奉养,并将王诗稿编成诗集留传...[详细]
刘晓兰(岚),又名张晓兰(1821~1906年),直隶河间府南里店村(今河北省任丘市南里店村)人,自幼喜好拳术,学过多种拳法,尤喜实战,八极拳最为精纯,其根底最为深厚,当时名闻遐迩。 刘晓兰经商至山西遇李洛能先生,系直隶深县人氏近乡人也,二人一谈非常投机投缘。经试技,刘晓兰觉得形意拳灵动多变...[详细]
刘香亭(1848——1910),又名刘本基,威远县新礼乡(今荣胜乡)人。青年时当过农民、矿工,为人豪爽耿直,急公好义。壮年时在板桥沟组织“大义会”(哥老会组织),为龙头。清宣统元年(1909),当朝政府为了加强统治,控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行清查户口,划分等级,核钉门牌。时为甲长的...[详细]
刘奇兰(1819――1889),河北深县人,是当时城内著名绅士,其祖上乃书香门弟,颇有家财,刘自幼方读诗书,通文墨,亦酷爱武术,精通多种拳术,后将李飞羽师请入家中任教,深感武学精奥,又刻苦研习数年,功臻大成,且造诣颇深,常有闻名来访者,初会刘奇兰,只要交谈三言两语,即会服于他,据传,一日有一张姓...[详细]
刘溎年(1821-1891),字树君,大城县刘固献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元年(1862年)任翰林院编修。四年(1865年)会试任同考官。五年(1866年)四月升为侍讲。八年(1869年)正月转任侍读,九月初七授予广东惠州府知府。 惠州地方民风强悍,刘溎年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