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姚配中 [清][公元1792年-1844年]

  • 姚配中(1792——1844),字仲虞。安徽旌德人。为师教授乡里二十余年,家贫而守坚,学优而遇蹇,以廪生病逝于故里。 姚配中弱冠之年已博览经史,旁通百家之言,而尤其嗜好精研《易》经,对清代经学家张惠言《周易虞氏义》倾心研读,又求得李氏《集解》,研究众家之说,认为其中郑氏最优,但苦于其义简略,...[详细]

姚令俞 [清][公元1767年-1837年]

  • 姚令俞,约1767—1837年。 姚令俞父母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从小就聘请塾师,教其识文断字,姚令俞自幼聪颖好学,为人谦恭,志向远大。1812年官至宁波知府,初主政期间,恤民如子,勤政廉政,深得百姓爱戴,在宁波府颇有政绩和威望。嘉庆丁丑岁(1817)正月初四,宁波发生中国历史上的“府试场变”。...[详细]

颜蕴三 [清][公元1826年-1899年]

  • 颜蕴三,族名杰礼,字蕴三,号逢吉。清道光六年(1826年)出生于威远县南乡颜家坝。卒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自流井盐业史上最有声望的技术人才,其人一生发明了不少凿井工具,被誉为井场“鲁班”。 颜蕴三自幼家贫,靠做簸箕为生。稍长投自流井盐商、本家叔父颜昌英,在其永兴...[详细]

杨竹庐 [清][公元1776年-1854年]

  • 杨竹庐(1776—1854),名仲魁,字希元,号竹庐,生于丽江黄山北麓农家,纳西族田园诗人,晚年又号黄山老人。世代务农,家风朴实。他一生以耕读为乐,洁身自好,无意于功名利禄。中年丧妻,无子,晚年境况很凄凉,但他始终热爱生活,不屈服于命运。 杨竹庐有《黄山老人诗稿》两卷,收诗作近二百首,手抄本...[详细]

杨佑廷 [清][公元1839年-1906年]

  • 杨佑廷(1839—1906年)字翊宸,今地方镇东固村人。自幼敏而好学,13岁应县试,名列前茅,受到费县知县王庚青睐,题扇相赠,有“碧天相望在瀛洲”之句。1875年(清光绪元年)乡试中举,十一年就恩县教谕职,十二年中进士,因淡泊吏禄,乐育英才,乃归故里主讲于崇文书院。参与重修、增修、续修《费县志》...[详细]

杨小宝 [清]

  • 杨小宝祖籍扬州(一说祖籍苏州),出身贫寒,父母无法养活,只好将其卖给别人以保其活命。这样,杨小宝自小便成为别人义女,后又被卖入青楼为歌伎。她的长相非常漂亮,人称“绝色”。 悲惨的身世让杨小宝自小就刻苦磨练谋取衣食的本领,同时还要努力掌握应酬社会的能力。因而,杨小宝在艺术和交际两方面都几乎达到...[详细]

杨时荐 [清][公元1597年-1666年]

  • 杨时荐,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今巨鹿县后辛庄人。 少年聪慧,闭门读书,经过30余年的苦读,博览群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进士,授山东聊城令,在任3年,威爱兼施,盗息民安,众人称颂,备录善政,声冠东郡。戊戌年(1658年)乡试,杨得6人皆成进士,故...[详细]

杨氏 [清][公元1828年-1910年,孙中山母亲]

  • 杨氏,(1828—1910)孙中山母亲。香山县崖口乡隔田村(今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人。 父亲杨胜辉从事耕种兼事渔业。杨氏8岁与孙达成结婚,她是一个缠足的妇女,结婚后在家料理家务,照管子女。1895年10月,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流产后被迫逃亡海外,在翠亨同乡、兴中会会员陆灿的护送下,杨氏与卢慕贞...[详细]

杨际清 [清][公元1850年-1878年]

  • 杨际清(1850~1878)字子会,号镜海。胶州人。清独榜翰林。少时随舅匡源受业于济南泺源书院,成绩卓著,得匡源赏识,举贡生。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时,廷试榜首,应为状元,因权贵所忌,名次排后,发生争议。事发后,朝野震怒,考官被严惩。后为其单设殿试,独榜翰林。此系中国封建科举史上唯一一次破例...[详细]

杨昌浚 [清][公元1825年-1897年]

  • 杨昌浚(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娄星区西阳镇人。先以童生考取秀才,后任知县、知府、道台、授巡抚,官至总督,衔加太子太保,死后又封太子太傅。为官五十载,前后抚浙江,督闽浙,督陕甘,1883年任漕运总督。中法战争期间,调任闽浙总督,帮办福建军务,为台湾军民抗法筹饷、筹兵、筹械,不辞辛苦...[详细]

严沆 [清][公元1617年-1678年]

  • 严沆(1617-1678),字子餐,号灏亭,余杭人。顺治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先后担任兵科、吏科、户科、刑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金都御史,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等职务,最后官至仓场侍郎。在“武臣以命报国,文臣以言报国"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加上严沆所担任监察职务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严沆政治活动主要是...[详细]

徐有 [清][公元1807年-1892年]

  • 徐有,字孔庶,号冰雪,巨鹿西下疃村人。嘉庆二年(1807年)十月初一卯时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十六日辰时卒,享年86岁。 徐自幼聪慧好学,26岁时从师顺德府(邢台)杨老恒读书。后因家境贫寒,尽管饱读诗书,终未能进京应试,一生受聘从事教育。他治学严谨,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教育事业上,...[详细]

徐思庄 [清][公元1793年-1865年]

  • 徐思庄(1793~1865),字柳臣,号孟舒,晚年号游初老人。龙南县关西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任户部福建司主事、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山东考试官、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试官、功臣馆提调、国史馆纂修、安徽颖州(今安徽阜阳)...[详细]

徐名钧 [清]

  • 徐老四,正名徐名钧,字韶彬,号榘圆,为龙南县关西徐姓第十四世子孙,生于清乾甲戊年(公元1754年),薨于道光戌子年(1832年),享年78岁,贡生出身,捐官布政司理问,因六兄弟中排行第四,后人俗称之为徐老四。他一生勤劳俭朴,乐善好施,诚实守信,艰苦创业,建造了规模宏大、构造精巧的关西新围,其创业...[详细]

谢启祚 [清][公元1713年-1817年]

  • 谢启祚(1713-1817):肇庆市鼎湖区桂城水坑村人。一生读书追求功名,直到94岁方考上举人。但他仍不满足,还继续上京考试。碰巧当时乾隆皇帝准备做71岁大寿,要在翰林院中挑选一个九十岁以上的老臣,在寿诞中点燃寿烛。因翰林院任职的一般要进士出身,九十岁还在翰林院是非常少有的。于是只好在举人中找寻...[详细]

吴应鹏 [清][公元1574年-1638年]

  • 吴应鹏(1574年--1638),字图南,号胎簪,别号博羊,晚年号云岳,大坪乡杨部介七屋人(庚陂门)。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举人。任温州府司理(掌狱讼、抚恤的官)、监察御史。当时海寇猖獗,人民受害。吴应鹏拟“平海十事”受督院罗汝之、戎政尚书陆元学嘉奖,推荐给杨台(御史台)肖奕辅。温州盐税苛重,商人...[详细]

吴铣 [清][公元1800年-1856年]

  • 吴铣(1800—1856),原名传绶,字伯嵋,号笏丞,平昌白衣庵人。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举人,道光九年已丑(1829)进士,1830年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直隶沙河、东明、长垣、大兴知县,1844年起任云南署镇雄州知州,任职三年,迁广西武定直隶州知州。咸丰三年癸丑(1853)任云南澄江府知府,...[详细]

吴天成 [清][公元1858年-1910年]

  • 吴天成(1858-1910),字爵五,威远县镇西镇人,父亲早亡,母亲通晓诗文,督促子女学业甚严。4岁即读《千家诗》、唐诗,8岁能做诗文,19岁就以勤学砺行知名乡里。1888年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对策礼闱,时中法战争之后,他侃侃而谈中外大事,被认为是当今贾谊。后因犯讳除名,回乡执教。1897年,受...[详细]

吴实 [清][公元前268年-?,秦代博士,商山四皓]

  • 吴实(公元前268—?),一名绮里季,秦汉南郡下隽县(今湖北省通城县)人。秦代博士,与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并称为“商山四皓”。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吴实与同朝博士唐宣明、崔少通、周术等因不满暴虐之政,逃出咸阳,隐居南山(即商洛山亦称楚山),过着“岩居穴处,紫芝疗饥”的清贫生活。汉朝建立以后,刘...[详细]

吴琼仙 [清]

  • 吴琼仙是清代的文学家、女诗人,江苏吴江人。翰林院待诏徐达源妻。嗜吟咏,著有《写韵楼诗集》》、《双巢翡翠阁小札》。 吴琼仙[清]女。字子佩,一字或号珊珊,江苏吴江人。翰林院待诏徐达源妻。嗜吟咏,著有《写韵楼诗集》》、《双巢翡翠阁小札》。吴琼仙在丈夫徐达源入京城时曾倾心赠言:“门深似海,戴安道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