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棠(1865—1929),字楚孙,一字楚生,贵州独山人。晚清大儒、藏书家莫友芝九弟莫祥芝的第三子。早年游宦两广十余年,官至广东韶州知府,与黎汝谦情谊深笃。民国以后弃官归隐,寓居苏州,一生酷嗜图籍收藏,得叔父莫友芝指点,受耳濡目染,通目录学、版本学,对藏书有特殊兴趣,颇富藏书,娴于目录版本之学,...[详细]
莫绳孙(1844——1919后),清末藏书家。字仲武,号省教。贵州独山人,莫友芝次子。 咸丰八年(1858)随同父亲一道进京,后两次进京赴考,官知府、两淮候补监、两淮候补盐运使。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随刘瑞芬出使俄国与法国,任参赞,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和刻印祖父与父...[详细]
米思翰(1633—1675年), 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出身将门之家。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米思翰上疏进呈剿贼方略,奖奉职恪勤诸大臣,加太子太保。不久逝世,谥敏果。 早年任职 米思翰,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先世本来居住在沙济。曾祖旺吉努,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详细]
孟佐天(1881~1912),原名钱山。建湖县恒济镇人。辛亥革命先驱者,烈士。早年在家乡任塾师时,正值《辛丑条约》签订,他深恨清廷腐败,常与同乡青年议论国事,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忧虑。光绪三十二年(1906),孟佐天去南京投奔南洋陆军第九镇。先后结识柏文蔚、熊成基、范传甲、伏龙等革命党人,受到孙...[详细]
马斯喀(?—1704)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米思翰长子,清朝将领。初授侍卫兼佐领。康熙二十七年,自护军参领授武备院卿。二十八年,迁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寻擢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兼管火器营。...[详细]
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道光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详细]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年-163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努尔哈赤的第二位福晋富察氏所生。领正蓝旗。天聪六年(1632年)莽古尔泰逝世。死后被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曾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详细]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又名斯才。生于丹徒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晚清外交家、语言学家。9岁时迁居上海,入法国传教士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初步接触到外语和西方新知。16岁时,英法联军打进北京,他舍弃举业,发奋专攻西书。26岁入李鸿章幕府任翻译。光绪二年(1876年),被派往法国巴黎政治...[详细]
吕翰(1849~1884),清末爱国将领,中法马江海战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字显章,沙坪镇楼冲村人。出身贫苦,少时随母在家务农,15岁随父到香港谋生。曾入皇仁书院读书3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文化。时国内正兴起“洋务运动”,吸引了受过西方文化薰陶、具有爱国热情的青年吕翰。1870年,他参加了福建水师的...[详细]
吕宫(1603—1664)字长音,江苏武进人,清初大臣。顺治四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秘书院修撰。 九年,加右中允。十年二月,上幸内院,召宫与侍-若真,编修程芳朝、黄机,命撰柳下惠不以 易其介论。宫论有曰:“伊、周、卫、霍,争介不介。”上喜曰:“此 语。”列第一。寻谕吏部:“翰林升转,旧例论资俸,...[详细]
罗严(1899-1927) 字幕天,号称宇。常宁县太坪乡周家桥人。1918年以伏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1921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罗严被选送到广州农-动讲习所培训。结业后,毛泽东亲自推荐他到中央农民部任秘书。1927...[详细]
罗大纲(1804—1855年),原名亚旺,广东揭阳县西门外蓝田都上阳乡寨内(今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种玉上围/上围古寨)人。洪秀全金田起义,固然主要是依靠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上帝教”骨干,而没有参加“上帝教”的罗大纲也是一位一开始就对太平军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将领。 ...[详细]
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俊,以字行,改字籥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 晚清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自少勤学,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因办事清正,深得朝廷信任。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道光三十年(1850年),任湖南巡抚,入湘...[详细]
陆宝忠(1850~1908),字伯葵。太仓人。出生于官僚家庭。清末教育家。幼年体弱多病,20岁时曾中止科举,专事休养。光绪元年(1875年)始参加乡试。翌年中丙子科二甲六十三名进士,先后授庶吉士、编修等职。光绪十一年,任湖南学政。一上任即整肃科场,铲除积弊,受到人们拥戴。后历任少詹事、内阁学士兼...[详细]
龙汝言(?-1838年),名澄,字锦珊。一字子嘉,号济堂。清代南乡(今罗岭镇)人,状元、画家。 龙汝言幼时孤贫,及第前曾在满洲一都统家做塾师。嘉庆寿诞,朝中大臣都要撰庆寿诗进献,都统将此事交龙汝言办理。龙汝言从康熙、乾隆、嘉庆御题诗抄本集句百韵,进呈御览。嘉庆阅后大悦,尤其得知是桐城龙汝言所...[详细]
李宗传,字孝曾,号海,今白湖乡龙城村人。12岁因家难,随父迁居庐江,先从伯父李仙枝读书,后师事姚鼐,擅长诗歌古文。父常教训:“儿他日居官,有不廉者,非吾之子矣!”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历任浙江省丽水、平湖、瑞安、建德、平阳等县知县,补上虞知县。每上任即访贫问苦,打击豪强,平反冤案,不忘父亲...[详细]
黎兆勋(1804~1864),字伯庸,号檬村,晚号涧门居士,黎恂长子,性情耿介,重德行,虽出生官宦人家,却无纨绔习气。9岁即能作诗,尤为乡人所惊叹。后随祖父黎安理读书山东长山县。祖父谢世后,返遵与郑珍、莫友芝同窗共读十余年,研读古籍珍本,切磋诗艺。清道光八年以古学第一取秀才,后十次参加乡试未能中...[详细]
李昭庆(1835~1872),李文安六子,李鸿章幼弟,合肥东乡人。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时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国学生。候选同知,候选员外郎,盐运使,光禄大夫,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身端正,以员外郎从戎,随瀚章,鸿章在曾国藩幕中讲求兵法,...[详细]
李兆龄(1688—1737),字仁遐,号月岩,清代河北高邑人。福建闽清县知县,封中宪大夫,赠通奉大夫。著有《舒啸阁诗集》。 李兆龄年少时,正值国家平静滇黔叛乱,因战事粮饷不足,征能输捐者奖补以官职,李兆龄输以数千金,议叙得县令,却以“报国家累世之恩,助军中一日之费,非以为仕途阶”而不赴任。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