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1847—1907) 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授编修。其后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详细]
张灏(1647~1692),字晴川,龙溪都人(移居惠城)。进士张经之长子。智慧聪敏,看书目观数行,年幼便为督学赏识。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文章多在庐陵、眉山两先生间。清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时年二十六岁。 张灏,天性孝友,品质高尚,授官之期将届,因他双亲年迈,不忍远离。特向吏部请求...[详细]
扎拉丰阿,萨克达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改今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二年尚道光帝第八女寿禧和硕公主。同治十二年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光绪二十年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详细]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清揭阳县霖田都湖镇(今属揭西县)人。其先祖原籍福建莆田,后迁居揭阳棉湖。其父曾中孚,武生,官至蓝翎把总。曾习经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兄弟四人,排行第三。其家庭教育严格,兄弟"习礼于庭,揖让升降皆中矩度"。曾习经少时颇有天资,刻苦学习,从其兄曾述经就读。光绪十四年(1...[详细]
曾望颜(1790—1870) 字瞻孔,号卓如。为孔子学生曾子后裔。原籍顺德,先祖昌恒始迁移香山石岐员峰乡。父在乡中设馆授徒,其于馆内攻读,童生试获头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乡试己卯科列第十七名。道光二年(1822)以壬午科殿试二甲第十名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刑部给...[详细]
曾添养(约1795~1854),本名天养,因与洪秀全子名犯讳,改名添养。清代归善县人,生于广西浔州(今桂平)。1844年,信从冯云山拜上帝教,并热心为之奔走,至1850年2月,经他动员而敬拜天父天兄者达400余人。金田起义时,已年逾半百,亲率家人参加太平军,封御林侍卫。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详细]
曾添诰(约1815~?),本名天诰,因避天字讳,改名添诰。曾添养之弟。清代归善县人,生于广西浔州(今桂平)。1851年随兄参加金田起义。从广西至南京,都在曾添养军中。1853年,得封功勋,升殿左二十七指挥,随石达开西征,进军安徽。治军极严,部众畏服,称他曾七哥。1854年7月,与韦俊率军攻湖南湘...[详细]
曾逢年(生卒年不详),碣石镇人。少年从戎,清道光年间平寇立功,擢镇南澳,嗣补碣石、阳江等镇。继调山东登州,时捻军起义于山东等处,声势甚大。逢年奉命统师镇压,攻取青州、淄州等郡邑,所到之地,注意招抚民众,开荒垦田、种植禾谷,发展农业生产。后以母老告退,卒于家中。...[详细]
曾钊(?~1854年)字敏修,又字勉士,九江上西潭边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生,任合浦学教谕,调钦州学正。平生笃学好古,专治汉学,对于各经训诂,考据订正,详细无遗。家筑百城楼,藏书数万卷。两广总督阮元曾聘钊至家中,教授其儿子。后阮元开办学海堂,以经学训士,任钊为学长。 战争期间,祁 总督...[详细]
禹之谟 (1866—1907) 湖南教育会会长,民主革命先驱。 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1866年8月28日生于湘乡县青树坪一个官宦之家。少有大志,博学能文,嫉恶如仇,爱憎分明。1886年漫游江、浙等省,广泛接触社会名流和帮会首领,研读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开阔了视野,救国忧时之心勃...[详细]
余修凤 湖南平江县监生,光绪三年(1877)8月任定远厅第四十二任同知,时夏旱大饥,赤地百里,斗米十干无籴,厅境平地无获,少数高山稍有收成。兼以外来饥民交讧,人心汹汹。余上任后,察厅无巨富,即谕各团保上中富户,量力输捐,并给各地捐户赏“急公好义”红缕额。同年秋,调集九十余人采访编写厅志。四年(1...[详细]
余东雄(1893~1911年),佛山镇人,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父亲余广晋是南洋毗叻埠华侨巨商。余东雄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希望祖国能革除弊政、兴旺发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同盟会派员到毗叻埠发展会员时,年仅15岁的余东雄便与挚友郭继权一道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同盟会在...[详细]
袁绩懋(?-1858年)清代官员、学者。字厚庵,一字厚安,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人,祖籍阳湖(今江苏常州),道光二十七年一甲二名进士,历官刑部主事、福建延建邵道,因太平天国之乱,死守顺昌县城,于咸丰八年城池陷落而死于军阵之中,清廷追赠福建按察使衔,世袭骑都尉,谥号文节。 袁绩懋出身官宦人家。...[详细]
佘有进(1805~1883年),岐山月浦乡人。18岁只身赴新加坡谋生,25岁已成为船舶业的代理人。不数年,已是星洲种植胡椒、甘蜜之首创人。1851年以后,凡有关华侨案件,他常被当地法庭聘为陪审员。1863年12月11日,他作为华人唯一代表,参加新加坡各籍侨领讨论殖民地转归英皇直辖问题。翌年,被政...[详细]
英廉 (1707—1783年)冯氏,字计六,号梦堂,一号竹井老人,辽宁沈阳人,隶属内务府汉军镶黄旗,清朝大臣。雍正十年中举人,累官至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仍领户部。乾隆三十四年,征缅甸,师行,命与尚书托庸等董其事。迁刑部尚书,仍兼户部侍郎、正黄旗满洲都统。工诗文,善山水及墨竹,有梦堂诗稿。乾隆...[详细]
易巨荪( ?~1913),原名庆堂,号巨荪,亦作巨川,广东鹤山县人。出身医药世家,自幼受祖父教育熏陶,爱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等医学名著,对金元四大医家有所研究。注重临床实践,吸收融汇前人经验,医技日臻成熟。清末在广州西关小半甫开业行医,医寓名“集易草庐”。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详细]
叶志宽,字孟学,澄海县中外都仙龙人。清雍正四年(1726)中举人,八年中进士。历任富平、昭平、恭城、宁河、青县知县。任职期间政简刑清,兴水利、勤农桑,成绩显著。乾隆十七年(1752)秋,青县发生蝗灾,志宽组织人民灭蝗有功,升任裕州知州,后调任郑州知州,修书院,捐助学舍,造就人才。时逢中牟县杨河崩...[详细]
叶廷荣,州人,原居乌迳新田,清嘉庆间迁州城。例捐州同。性醇谨,乐善好施。闻有美举辄身先为倡。嘉庆戊辰(1808年)重修圣庙,首输银千两。庚午(1810年)易太平桥为石梁,捐银五百两。复以银四百两增道南书院膏火租谷一百石,为岁试首一等者磨励资。又捐资砌河南岭路至修仁二十余里。百制军、韩抚军、州牧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