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郑世伟 [清]

  • 郑世伟,生卒年不祥,镇安县柴家坪人。光绪年间,岁贡郑世伟不以官位或舌耕为重,而注重实业技术的发展,他悉心研究《蚕桑辑要》《邠风图考》等书,取其新法,进行实验,亲手栽桑万余株,并热心帮助农民发展栽桑养蚕,获得显著成效,被誉为蚕桑专家。设立学馆,招收学徒,传授蚕桑技艺,并派学徒分赴汉南、省城各实业学...[详细]

郑雷震 [清][公元1642年-1717年]

  • 郑雷震(1642~1717),字汝龙,号卧子,龙溪都澳头里(今鳌江镇澳上村)人。双亡,出嗣胞叔,养如亲生。 雷震自幼矢志苦学,为邑庠生,清康熙二十年(1681)考中举人,时年四十岁。许贞闻其贤,曾聘为家庭教师,对他敬礼甚至。 康熙三十七年(1698),任四川保宁府苍溪县知县。在任期间,廉...[详细]

郑金 [清][公元1834年-1896年]

  • 郑金(1834年~1896年),原名金星,字参泉,绰号大口金,降清后改名绍忠,乐平大桥头村人。自幼刁钻横蛮,年长经同乡介绍到佛山一米铺做舂米工人。他孔武有力,精于技击,某次比武将对手打死,畏罪逃避回乡。适其表兄陈金釭组织全胜堂策划反清,遂投奔入伙。清咸丰四年(1854年)。陈揭竿起义,他从此跟随...[详细]

郑锦龙 [清]

  • 郑锦龙(生卒年不详),生于阳西县程村镇站背村,清康熙年间人。康熙初年为国子监生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进士,曾任福建江南督运府府官。据传康熙微服私访,郑锦龙引为上宾,并献上珍果白蜡荔枝供康熙品尝。康熙通过明查暗访,认为郑锦龙为政清廉,人忠厚谦虚,回朝赐二匾与郑锦龙。一题“熙朝拔俊”,一题...[详细]

郑贯公 [清][公元1880年-1906年]

  • 郑贯公(1880—1906) 名道,字贯一,笔名自立、仍旧。香山县人。初就读乡塾,16岁因家贫辍学,东渡日本。依其族人在太古洋行横滨支店服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特许免费入读梁启超创办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冬,受聘为康有为任主编的《清议报》,易名贯公。后与梁启超、秦力山等一起...[详细]

郑安寿 [清][公元1851年-1907年]

  • (1851—1907) 郑安寿,字音楼,清咸丰一年(1851年)出生。城东黄竹洋人。少时在乡读书,接受中国文化教育。及长,只身到马来亚,后与友人合资经营锡矿。因他精明干练,勤毅笃实,不久即大有成就。他虽积资巨万,但不追求个人享受。且生性任侠好义,专救人之急,济人之危。当时,怡保万里望一带之同...[详细]

赵启霖 [清][公元1859年-1935年]

  • 赵启霖 (1859-1935) 船山学社社长。 湘潭县人。字芷荪,晚号瀞园。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家境贫寒。得族戚资助,16岁时入县学。光绪八年(1882)以优贡生任教职,历署麻阳、武陵、澧州训导。十一年中举人。十八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三十二年正月,补河南道监...[详细]

赵念 [清][公元1769年-1858年]

  • 赵念(1769~1858),字法古。清代归善县府城(今惠州桥西)人。擅山水画,笔法酷似黄公望,意笔写法为其绝技,所游佳山水必绘图;画人物维妙维肖,曾将惠州乾嘉年间诗书画印卓有成就的40多人绘像于《西湖会老图》中,观者见画知人,轰动一时。性行高洁,好吟咏,居所简陋,却啸歌自得。其题画诗云:“-思量...[详细]

詹星斗 [清][公元1653年-1754年]

  • 詹星斗(1653~1754),惠来县人,品行端方,居家孝友,屡试皆屈,而志不挫。年八十七始补弟子员,寿届百龄,请旌。恩加国子监学正衔,兼赉宫锦,以彰人瑞。寿102岁。同年(公元1653年)出生的名人: 谢仕矩 (1653~?)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 爱新觉罗·福全 (1653~17...[详细]

张玉堂 [清]

  • 张玉堂,生卒年不详,字翰生。清代归善县县城桃子园(今属惠城区桥东)人。少年好学,屡试不中,愤而投笔从戎。因作战勇敢,又有智计方略,不断升迁。咸丰四年(1854)由前山参将调升大鹏协副将。在任期间组织军民修筑马路(此路现为九龙界限街),阻止外国人擅自闯入,维护当地社会秩序与治安。曾代理水师提督,修...[详细]

张运喜 [清]

  • 张运喜,梅县丙村人。生性睿敏,聪明机智。幼年入私塾,受蒙训和诗书的薰陶,知礼识义,且少怀大志,异于常人。认为株守穷乡僻壤之家园,难有多大作为。斯时海运已开,乃抱凌云壮志,毅然背井离乡,辞别亲友。初抵马来西亚吉隆坡,后转呀吃山为矿场佣工,胼手胝足,不以为苦。佣工期间,克勤克俭。稍有积蓄,即独自找到...[详细]

张荫桓 [清][公元1837年-1900年,清末名臣]

  • 张荫桓(1837~1900 年),字皓峦,号樵野。祖先从广东新会小范里迁居佛山镇低街张家巷(今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张荫桓清道光十七年(1837 年)出生于佛山。家富,少有才能,好结交,家财挥霍尽, 遭族人白眼, 忿而赴省, 后得友资助。 清同治元年(1862 年),他随舅父李宗岱到了济南,...[详细]

张学龄 [清][公元1889年-1911年]

  • 张学龄 (1889—1911年),兴宁永和大成乡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 张少年聪敏,志趣不凡。年稍长,从师习经史,博览群书,文笔纵横。时清末政治腐败,风气萎靡。他目击伤心,暗下决心,以改革为己任。一日,他感慨叹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乎!”其时,族人张则通在梅县松口创办体...[详细]

张榕轩 [清][公元1851年-1911年]

  • (1851—1911)(1861—1921) 张榕轩,原名煜南;张耀轩,原名鸿南。是同胞兄弟,榕轩为兄,耀轩为弟。梅县松南圳头人。同是当时著名华侨实业家和印尼的侨领。 张榕轩少时就读于私塾,其父在松口经营小杂货店,因本小利微,难于维持十口之家生计。于是,只身赴印度尼西亚谋生。初在张弼士开...[详细]

张熊 [清][公元1803年-1886年]

  • 张熊(1803—1886),又名张熊祥,字寿甫,亦作寿父,号子祥,晚号祥翁,别号鸳湖外史,鸳湖老人,鸳湖老者,鸳鸯湖外史,西厢客。别署清河伯子,髯参军。室名银藤花馆。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张熊年青时代就移居上海,参加各种美术活动。 他 喜爱收藏金石书画,一生收藏了一万多件古董珍玩,名扬艺林...[详细]

张廷槐 [清]

  • 张廷槐 字晋卿,四川奉节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西乡知县。当时,恶吏土豪相互勾结,借摊派之机,诈取民财,横施暴虐。廷槐访知其弊,即出示严禁,一切杂差概行豁免,百姓称之为“良心官”。 城北五渠,康熙年间虽经浚修,但年久淤积,一遇山洪,田园庐舍复遭淹没,危及城厢。廷...[详细]

张世珍 [清][公元1842年-1915年]

  • 张世珍(1842—19 15),澄海县十五乡镇隆城村人,出身商人.勤奋好学。他 根据黄谦的《汇音妙语》和谢秀岚的《雅俗通十五音》,结合潮州方言实际,编出《潮声十五音》,以潮汕方言的15个声母为经,50个韵母为纬进行拼音。该书收字7200个,在潮汕地区流传甚广,它对于帮助潮汕群众知书识字、学习...[详细]

张亮基 [清][公元1807年-1860年]

  • 张亮基 (1807-1860) 清总督。 清江苏铜山县(今徐州市)人。字采臣,号石卿。嘉庆十二年(1807)生。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人,入资为内阁中书。因在河南省治河有功,擢侍读。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为云南临安知府,复调署永昌府。总督林则徐知其才能,密荐可以大用,二十九年...[详细]

张经 [清][公元1628年-1693年]

  • 张经(1628~1693),字虚舟,龙溪都船场乡(今隆江镇区内)人,后移居惠城。 张经七岁时,得其祖母讲授圣谕六箴,自幼好学不倦,及长淹贯群书。为人从容恬雅,有师德高风;关心桑梓,不遗余力。 顺治二年(1645)南明隆武元年,林学贤率众围惠来城三个月,城中粮断势危,张经尽倾家资,开仓献谷...[详细]

张保仔 [清][公元1786年-1822年]

  • 张保仔(1786—1822),别名张保,新会县水南乡(今属蓬江区)人。出身于渔民家庭,十五岁时随父出海,被人称之郑一的郑-海盗掳走,被收为义子,沦为海盗。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郑因台风落海溺亡,郑妻石氏令张自统领盗船船队。早期,在珠江三角洲水域劫掠,后在香港也设有营寨。香港至今还有营寨所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