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钧(1888年—1911年4月28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希吾。一字少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肄业于陕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入日本弘文学院普通科,因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愤而归国,次年再次东渡,宣统三年归国参加广州起义,攻入督署,力尽被捕,英勇就义...[详细]
陈凯(?-1913) 字伯安,镇江人。早年父母相继去世,18岁入某校学法律,后随胞叔陈鑫官游湖北。为人彬雅能文,有胆识。武昌起义时参加民军,任秘书兼执法官,亲临前线,作战三个月,积劳成疾,到上海就医。这时革命军正与袁世凯议和,而袁氏仍在玩弄权术。他与来自居庸关的张秉文、张瑜等同志,在沪组织了“燕...[详细]
陈鉴(1587~1647),石屏(今云南石屏县)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任梧州知府。 广西历年水旱灾害不断发生,当年旱灾更为严重,广西柳州、庆远、横州、邕州、浔州、梧州的稻禾大部分枯槁,不少地方颗粒无收,各郡县饿死者相枕藉。陈鉴发梧州府仓所存谷米,平价出售,不足供应,从广东大量购...[详细]
程毅(1883-1908),原名秀申,字翘轩,修武县城内新街人。父名石玉,以教私塾为业。毅幼年随父读书,19岁考取秀才。后因废科举、兴学堂,乃先后就读于河朔学堂(武陟县木栾店镇)和河南高等学堂。 程毅在河南高等学堂求学时,正值帝国主义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对外-投降,对内残酷镇...[详细]
陈观阳(1591—1659),字宾之,丹徒县人。父肖,在扬州教书。学生宗孙达,0成性,不服管教,肖严加训斥。宗怀恨,投-于食物中,毒肖致死。时观阳16岁,誓报父仇,四处奔走呼冤。但宗家是淮扬有名的官府,串通显贵,官方多极力为他开脱罪责。有巡按御史对江都知县姚某说:“宗按法应处死,但宗家只此一孙。...[详细]
陈更新(1890~1911) 字铸三,一字耿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幼年父母先后去世,依傍其姐家生活,孤身独立,备历艰辛。11岁入福州侯官高等小学堂,与陈与燊、陈可钧同学,相与友善,有置腹之交。1905年毕业于侯官高等小学堂,旋东渡日本留学,入九段体育会学习,日学马术步操,夜习...[详细]
陈甫仁(1882—1911年),广东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人,何子渊的门生。别号:辅仁、陈文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早年在家乡加入洪门会,欲推翻清政府,屡谋起事,未成。 后随叔父去南洋经商,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旋归香港,参加黄兴组织的革命统筹部,负责运输军火。 1911年...[详细]
陈发炎,男,汉族,福建连江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 而壮烈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生卒时间: 1881——1911-4-27 陈发炎(1881~1911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务农,淳...[详细]
陈得才(?—1864年),又名陈德才,清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封扶王。陈得才在1862年初率太平军西征河南陕西。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清军攻陷后,陈得才率军在安徽一带继续作战,11月兵败 。 陈得才是太平军名将陈玉成堂叔,1851年加入太平军,后来被封扶王,1862年初奉命带领遵王...[详细]
陈承瑢(约1821—1856) 又名陈作鎔。藤县人,原籍桂平。陈玉成叔。带侄儿陈玉成一道参加金田起义,不久封羽林侍卫。清咸丰二年(1852)在长沙升伸后正侍卫,数月后升殿左三指挥。次年克武汉,升殿右二检点。建都天京后升地官副丞相,九月升天官正丞相。四年封兴国侯,不久改佐天侯。地位仅次于豫王胡...[详细]
陈潮(1882 - 1911年),广东海丰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参加陈炯明在海丰秘密设立的革命组织五坡会,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宣统三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前夕,应召为“选锋”(敢死队),并约同辈四十五人赴广州参加,因语言不通,地形不熟,蛰居于始平书院之贮械机关。 4月27...[详细]
车钺(1873~1906),字翰如,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监生,家富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3月7日),河南巡抚锡良奏报清廷,已择定开封游击署,建河南大学堂,车钺捐款予以资助。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河南官费留学,入日本法政学堂学习。同年加入同盟会,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积极宣传...[详细]
常茂徕(1788~1873),字逸山,号秋崖,又号痛定思痛居士,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生于开封府城。幼聪慧好学,字写不工整时,常掷笔哭泣;读书不熟时,即拥被不眠。稍长博通五经,提笔能写诗文,24岁成秀才,道光五年(1825)选拔贡。后屡试不第,遂专心著述。经史皆有论解,尤长《春秋》,精考据、工...[详细]
查礼(1716~1781) 字恂叔,号铁桥、俭堂,顺天宛平(今北京)人。清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报罢。十三年由监生以资授户部主事,历官庆远同知、太平知府、四川宁远知府、 四川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抚。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在广西任职8年,建丽江书院,亲自督课。在太平府设学政行署,使学...[详细]
曹素功(1615—1689年),原名圣臣,号素功,安徽歙县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他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业。最初借用名家吴叔大的墨模和墨名,并开店营业,以后墨质和工艺造型日渐精良,名声亦渐远扬,其墨业更加兴旺。后移店至苏州、上海等地,常为权贵和名流定版制墨,在社会上...[详细]
曹瑾(1787~1849年),字怀璞,号定庵,清河内(今沁阳城内)人。 瑾少时才锋颖拔,年未20,即以第一名举于乡。瑾亦颇自负其才,以为甲科可中,然数次应礼部试屡失利,后以大挑一等分发直隶,历署平山、曲阳、饶阳、宁津等县县令。直隶畿辅号称难治之地,曹瑾署饶阳时,值此连年旱灾,饿莩载道,他上表...[详细]
蔡发春(?—1861年) 回民,字向华,云州(今云县)人,扬威大都督,总督全部军事,大理政权早期最卓越的高级将领。 他形貌魁伟,臂力过人,精通韬略,长于技击,常舞关王刀72个回合而面色不变,人们都称呼他“七二”。 1857—1861年,统领起义军征战南北,先后攻克了蒙化、南涧、云州、缅宁、永...[详细]
鲍皋(1708—1765) ,清朝江苏镇江丹徒人,字步江,号海门。国子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壮岁游姑苏、武林,客淮扬间,晚年颓放。善画,尤以诗赋名。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 人物生平 他自幼聪明,家贫,向人借书阅读,熟记胸中,13岁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见到的人...[详细]
爱新觉罗·载澍(1870—?),康熙帝第一子爱新觉罗·胤禔的玄孙奕瞻之子,原名载楫,光绪四年(1878年)过继给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爱新觉罗·奕譓为嗣,改名载澍,封授多罗贝勒。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被革去贝勒,交宗人府永远圈禁。光绪二十七年二月,朱批加恩将载澍释放,不准回孚郡王府。光绪三十四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