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璟,清代监生,祖籍广东南海。历任唐濬、沈邱,祥符等县知县。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由禹州调升陕州直隶州知州。陕州州当孔道,界连陕西,连年兵差络绎,素称难治。主要是苛捐杂税繁重,百姓不堪其苦。黄璟到任后,制定章程,量入为出,不任意加重百姓负担。对于横行乡里的恶绅土霸,不徇私情,从严惩处。 ...[详细]
华金元,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供职于南京新军第九镇。1911年(宣统三年)春,革命党人策划在广州举义,徐国泰在南京召集第九镇中的40余人赴广州参加起义,他是其中之一。 4月27日(三月二九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冲出督署后,与黄兴失散,寻...[详细]
侯承祖(1591~1645年),字怀玉。明末金山地方人。16岁袭祖职为卫指挥使。其父侯继高因抗倭屡建战功,实授骠骑将军都督佥事。他自幼受父亲薰陶,忠勇多才略。袭职后,委他督察驻防,后掌卫印,防务完善整肃,常至青村、宝山、柘林等地巡视。所到之处,检阅军队,补充力量,理顺民心,铲除奸邪。并以发展农业...[详细]
太平天国定王。广东花县人,勇王洪仁达长子。太平天国后期(约1861—1862年间)封定王。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21日被杀于南京湖熟侨镇,时未满10岁。 ...[详细]
洪天佑,洪秀全第五子、最小的儿子,过继给杨秀清,称为“子侄”。 洪秀全第五子,广东花县人,称“王五殿下永岁”,东王杨秀清平反昭雪后,因追念杨秀清前功而无子,遂过继给杨家,称为“子侄”——半个儿子、半个侄子 。1861年6月,封为幼东王。在此前,已由幼主诏,为幼东王建正九重天廷(东王府);内...[详细]
洪天贵福(1849年11月23日-1864年11月18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长子。广东花县人。初名天贵,后加“福”字。登极后,玉玺于名下横刻有“真主”二字,清方又误称为“福瑱”。生母赖莲英、清代广东省广州府花县官禄布村人。 1864年7月天京失陷,洪天贵福逃出天京(今江苏南京),到达浙江湖...[详细]
洪天光洪天光,生于甲寅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第三子,“庶生”,其母亲为洪秀全“第十二妻陈氏”。 人物生平 从未出过宫门,住在金龙殿,1857年封光王。1861年,洪仁玕拟订的新《太平礼制》,规定不称千岁,而称“永岁”,全称“王三殿下永岁”。 1864年7月,天京城陷,...[详细]
洪仁政(1812──1864)一作洪仁正。洪秀全堂兄。参加拜上帝会。1864年7月天京陷后,护幼天王洪天贵福走安徽广德,转赴浙江湖州。8月,复回广德,往宁国县,旋走浙江昌化、开化,转入江西铅山、新城、广昌。10月12日在石城为清兵所俘,后月口供《洪仁政自述》。11月23日,在南昌牺牲。 18...[详细]
洪仁达(?-1864),清朝广东花县官禄土布(左土右布,念bu)村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864年。太平天(上长下短)囯大道天王洪秀全二兄,洪镜扬次子,母王氏。洪镜扬家境中农,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洪镜扬共生3子,长子洪仁发、次子洪仁达,第3子洪仁坤(即洪秀全),为了给洪秀全读书,长兄与次兄便...[详细]
洪利元,太平天国天国崇王。 广东花县人,信王洪仁发次子,幼年随父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约在1861—1862年间封崇王。1864年7月21日死于南京湖熟桥镇,时年十七、八岁。...[详细]
洪和元,洪仁发长子。初随父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约1861年,封巨王。10月在安徽无为运漕为湘军所败。1864年天京失陷后,随李秀成护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城内冲出,战死于天京东南湖熟镇。...[详细]
洪春元(?──约1863) 广东花县人。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857年,封国宗。1861年,封对王。10月,从安徽芜湖经江苏高淳攻皖南水阳,失利。后同洪仁发等围攻江苏镇江,受挫而退。次年3月,与陈坤书等由天京下关渡江力攻浦口,败清提督李世忠等,进围-。4月,转赴浙江江山双桥,遇阻退回,寻返...[详细]
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生于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初二日,为清高宗第四女,母为纯惠皇贵妃苏佳氏。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封今位号。三月下嫁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次子福隆安。乾隆三十二年(1767)九月初七日卒,年23岁。子一丰绅济伦。 额驸 福隆安(1746—1784)...[详细]
何士俊(1842~1908),字吉人,扬中县五十八圩(今三茅乡同心村)人。幼年失怙,家境贫寒,读书刻苦。清同治十二年(1873)中秀才。光绪六年(1880)中举人,诰授奉政大夫,诰奉朝议大夫。光绪十一年(1885)任浙江嘉兴府宣平知县。该县重男轻女,有溺女婴陋俗,何设育婴堂以收养弃婴。何离任时...[详细]
贺时,字奉若,清雍正、乾隆年间卢氏沙河人,庠生。他家道富有,而生活俭朴,是有名的孝子。其父任俊曾捐肥田200亩兴办义学,临死前给他的遗嘱是:"我见富有的人因留下很多财产,后辈子孙常奢侈腐化,形成恶习,败坏门风,我一生积攒了250两银子,我死后你可把它捐给公家,不要叫钱财拖累你们"。贺时遵父命...[详细]
和铃(1820-1883)本名文秩,字敬修,号勉斋,东小仇乡大仇村人。孟县近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和铃自幼好学,博闻强记,读书务求真解。年21岁成秀才,31岁成岁贡生。他性格端凝,于天文,地理、礼乐、河渠等多方面知识都有所研究,尤好读史鉴及理学之类书籍。26岁(1846)闻河内李文清公(即李棠阶)...[详细]
何刚(?~1645年) 何刚,初名厚,上海县西渡(今本县境)人。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曾向崇祯上 书痛陈抗清治国方略,授兵部职方郎中。后隶属于史可法部下,为史器重。扬州被清兵围困时,辅佐史可法守城,城破投井而死(一说自缢于南城,又一说死于军中)。同年(公元1645年)去世的名人...[详细]
何洯(1620-1696) 字雍南,镇江人。家有晴江阁,人称晴江先生。父亲是明朝遗老,临终嘱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所以他一生不应科举。 何洯交游甚广,诗和文都名重一时。少年时就得到文坛领袖周镳和黄道周的器重。后来与程世英并称为“京口二家”。郑成功攻打镇江失败后,有83家被清廷杀害,地方文献对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