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棠阶(1798一1865)字树南,号文园,谥文清,温县南保封人。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次年受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追赠太子太保。 李棠阶幼年家贫,常借贷维生,甚而举火待炊。他7岁入塾,刻苦勤学,常苦读至深...[详细]
李世孝(1670~1733),字虞徽。镶红旗汉军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盛京刑部员外郎出任梧州知府。 李世孝在任职期间,颇有政声,对梧州府治政有所兴创,并振兴文教,特别能体恤民情,关心民众疾苦。 康熙四十九年,李世孝在梧州城东门外、光孝寺西建药王庙,设方施药。后重修天后庙,建...[详细]
李师舒(1755~1817年)字谊源,清济源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进士,人词馆。六十年(1795年),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三年(1798年),改授直隶广宗知县。在任7年,剪凶革弊,民风大变,遂升霸州知州。在霸州,曾惩治劣绅悍吏14人,名声大震。又调任天津知府,3个月内,审理积案380余...[详细]
李世瑞 (1659~1737) ,字非凡,号月庵。其祖先原居广西苍梧县长洲。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叛乱,梧州几度城陷,举家徙居城西南长行乡(今苍梧广平镇)。吴三桂乱平定,迁居梧州城水街。 李世瑞幼年丧父,家虽贫,却勤奋好学,博通群书。康熙四十一年,李世瑞获岁贡,送国子监,选授广...[详细]
李培田(1868—1914),字惠卿,号心农。约15岁时,随父至酒行学做生意,与店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其父严加管教,甚于学徒。28岁掌管铭记酒行店务,除经商外,还阅读了大量的革命书报,接受、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策动并在经济上支持驻宝堰的清军葛蒙反正,葛遂率所部一夜间全部剪去辫子,反戈倒向新军...[详细]
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福建闽侯人,黄花碧血党人“三林”(即林文、林觉民、林尹民,他们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之一,民国才女林徽因堂叔。生而丧母,长大倜傥有大志。喜挥霍,素善饮。尝学少林拳,能尽其技。好畋猎,尝入山手格猛兽。少读《三国志》慕张恒武之为人...[详细]
林西惠(1885-1911),汉族,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年纪最轻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西惠烈士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性憨直剽悍。喜耍拳弄棍。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他精湛拳术被称为国术教师。行伍时,对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极为愤慨,已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退伍后,与“...[详细]
林孝颖,字可珊,又字可山,号拾穗,福州人。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叔父。晚清名士,以诗词称于时。民国初年的一些大学者如陈衍、台静农、钱穆等都与之有交情。陈衍主持《福建通志》时,福建通志局则以陈元凯为提调,林孝颖任分纂。林孝颖著有《拾穗居士文存》一册,藏于福建省图书馆。 林孝颖是清末廪生,诗词写得很...[详细]
林时爽(1887-1911)初名士爽,字广尘,号南散,后改名林文。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云南巡抚、状元林鸿年之孙。幼年丧母,随父到浙江求学,能诗文,善书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参加福建学生会。三十一年(105年)入日本成城军校学军事,后改学法科。8月同盟会成立,任14支部长、《民报》...[详细]
林盛初(——-1911),汉族,广西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10年(宣统二年)夏,林盛初与罗城人李德山、岑溪人韦五洲到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1911年(宣统三年)4月下旬,林盛初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详细]
林绍璋(1826-1864)太平天国将领、章王。广西人。长兄求王林凤祥、三弟敬王林大居、四弟勤王林始发。他参加金田村起义后,于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底克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升监军。次年,擢总制。随腑王朱锡锟攻江苏-(今-县,位于仪征市西北),诸军皆败,唯其全军独还,乃封恩赏丞相。十月,旋升春...[详细]
林启容(?-1858年) 太平天国将领。一作启荣。广西人,祖籍湖南。1853年5月授士官正将军,随赖汉英西征,6月升殿右八指挥。 攻克九江,次年擢殿右十二检点,镇守南京上游门户九江的名将,隶属杨秀清部;1855年1月击败湘军,斩清将童添云,后与石达开在湖口大败曾国藩。封忠贞侯。在九江屡败湘军...[详细]
李名扬 号秋坪,衙前村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任安徽省蒙城县知县。除陋规、立书院、修义仓、颂声载道,但他不肯奉迎上司,后辞职回家,主讲龙山书院(虢太庙)10余年。著有《周易正字》、《诗经正字》、《礼记正字》、《尔雅音释》、《史纲》、《史观》、《史评》、《史奇》、《姓氏考》、《...[详细]
李梅宾, 字与素,桂林市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四川剑州知州、成都同知、宁远知府、直隶广平知府、山东盐运司等。所至多有政绩。赴四川不携家人前往。发布文檄讼牒,不假手于人。常巡视田间,了解民间疾苦,对待百姓“蔼若家人”,州人称之为李白夫。住宅简陋,川陕总...[详细]
李锦贵(?—1862) 壮族。上林人。廪生,家庭富裕。清咸丰(1851—1861)初年,上林团防林立,被举为东关团团总,与古丹团结怨成仇,遂招兵 ,踏平古丹团,攻入县衙,毙官多名。五年举旗反清,被推为首领,提出杀官诛吏,劫富济贫。七年初联合宾州(今宾阳)农民起义首领谢秉鳞,率义军攻打上林县城,不...[详细]
李鸿绪(1883~1911.12),又名心敬,字怒之,河南省巩县人。8岁入私塾读书,听先生讲,默不一语,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后因家贫受父命赴省城开封经商。平时常看游侠等书,爱与学界交往。目睹朝政腐败,常愤愤不平。经同乡王天杰介绍加入革命军,密谋起义。1911年12月,河南辛亥革命起义时,任革命军...[详细]
李鸿儒 字筱林,开州城内城隍庙街(今濮阳县城)人。生卒年不详。清末开州书法家。他通五经,晓六艺,尤精于书法,娴熟颜、柳、欧、赵四家。其书真、草、隶、篆诸体俱臻妙境,闻于当时。民国时期,开州(濮阳)石印局所精印其字帖,风行冀南,对当时各级学校影响颇大。今濮阳县城御井街丁树本(曾任国民政府濮阳...[详细]
李干公(1881~1911.12),字勉斋,河南省商水县人。李家为当地望族。20岁任清军常备军稽查。不久离军,加入仁义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其兄李锦公自日本回到省城开封,创办大河书社。该书社名义上"聘请教育名家,编纂东西要籍,其有海内已出各书,亦选厥精华,代为销售",实为同盟会之秘密集...[详细]
李辅臣(?-1910) ,是天津本地人,早年家境贫寒,靠做小贩、摆小钱摊、兑换银钱、跑钱帖为生,他看到天津洋行中的服务人员的所得较丰,就托人到天津英商仁记洋行当工友,做担污水桶等杂活。由于他的这段经历,以致他发迹以后,人们在背地里还常常称他“泔水李家”。在清末,由于各地银两成色不同,银平各异,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