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懋 (1873~1931年) 字耐公,号勉庵。沙县城关兴义坊人。自幼聪颖,但家贫未能入学。后得业师范仰东资助,始完成学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拔贡,同年任沙县梅岗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起在夏茂、城关开办私塾,为沙县著名塾师之一。光绪三十一至三十三年(1905~1...[详细]
曹文埴(?-1798) 清朝大臣。清安徽歙县人,字竹虚。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再迁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侍郎。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阿附权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庆三年卒。谥文敏。 同年(公元1798年)去世的名人: 王聪儿 (...[详细]
蔡政,字拱枢,明末清初同安县金门人。去世时间1668年。 警敏多才,被郑成功所器重,任职刑官,从郑北伐。后被郑成功派往北京与清朝议和未果。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升至改官勋司。十七年(1663)兼职思明州知事。翌年,厦门失陷被清军所俘,用计得脱回台湾,仍职礼官。...[详细]
蔡玉鸣(1852~1901年) 蔡玉鸣,字贻河,外号帮尾河,晋江梧安帮尾村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幼随父搬迁漳州谋生,家境富裕。其父聘请河南何阳师父来家传授五祖拳。经师父悉心教导指点,玉鸣勤学苦练,很快熟谙五祖拳法。弱冠之后,广交武林人士,互相切磋武功,研究用拳之道。光绪年间,考中...[详细]
蔡玉明(一说蔡玉鸣1853年~1910年),原名蔡谦,又名怡河,,福建泉州晋江人。晚清武术大师,他汲采各家之长,以白鹤、猿猴、罗汉、太祖、达尊等五拳为基础,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创编了这套拳术。而且为了纪念其师鹤阳,便将这套拳术命名为“五祖鹤阳拳” 。 明、清两朝,福建最大拳派——南派少林拳已...[详细]
蔡毅谷 字凤亭。祖籍江西兴国。清乾隆时由湖北咸宁辗转迁居本县色河泰山庙,避匿山寺,不预闻外事,不谈论时事,潜心设坛讲学,授徒先后达数百人,有程豫等数十人成为高官显职。蔡为人正直,不贪荣华,不求富贵,不逐风尘。其爱徒如子,惜才如命,常倾散家资以助贫生书费,颇受乡人称颂。...[详细]
蔡锡勇(1848~1897),字毅若,龙溪县人。清同治六年(1867)毕业于广州同文馆,同治十一年保送北京同文馆学习。 蔡锡勇勤学博闻,精通英、法、日等国文字,先后出任中国驻日本、秘鲁、美国公使馆翻译官。后来蔡锡勇离开翻译官职回国,出任江汉关监督、广东实习馆教员。1884年,蔡锡勇被张之洞委...[详细]
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漳浦下布(今大南坂农场下楼村楼厝下)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父蔡璧,选贡,授罗源教谕,后受聘于鳌峰书院,为书院长。蔡世远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谨遵父教,勤勉奋进。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中举人,翌年,受福建巡抚张伯...[详细]
蔡浅,名资深,字永明,号安亭,“浅”是乳名,清道光二十年(1839)生于南安官桥漳里村。16岁时随父蔡启昌到菲律宾岷里腊经商,翌年因父亲年老回乡,他继承父业。经十多年惨淡经营,资产从原有几千元,迅速增至百万元,到晚年,资产积累至数百万元,成为岷里腊屈指可数的巨商。 蔡浅在南洋获得巨大成就后,...[详细]
蔡俭,本名懋俭,号懋能,晋江东石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二月初十生。 蔡俭天生壮健骠勇,从小喜欢舞刀弄棍,后入武馆学艺,练就一身好功夫。性豪侠,好打抱不平,在东石盐场做工时,见盐馆吏目、团丁欺压盐工,常挺身而出与之争较,团丁见其勇猛,亦自慑让几分,因此得到盐工兄弟和乡里青年的尊崇和...[详细]
蔡步钟(1831~1869年)字则玉,号监泉,城关人。清廪生,其父蔡志谅任户部员外郎,他随侍在京邸,以输饷得官,任刑部员外郎分发四川。知府督臣骆秉章委蔡步钟谳局提调,备加器重。嗣后,奏报朝廷,以蔡步钟补用雅州府知府。任初,李永利起义,攻陷名山县,蔡步钟与总兵唐友耕率兵讨伐。 清同治二年(18...[详细]
蔡禧(?~1906年),漳浦县霞潭(今绥安镇霞潭村)人。农民出身,敢作敢为。早年,继承漳浦天地会活动传统,具有反抗清朝意识,后又受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以仇洋排教为宗旨,与云霄东坑村人方凤鸣,在梁山北旗白泉洞设立天地会,练习仙拳,称“仙拳会”,因手执白扇,故又称“白扇会”。 光绪二十九年(190...[详细]
博罗尼都(?-1759) 清维吾尔族首领。一名大和卓木。世为回部酋长,封建主玛罕木特长子。初父子俱为准噶尔部拘禁于伊犁。乾隆二十五年(1755)清军克伊犁,得释。归叶尔羌(新疆沙车)统旧部。不久,弟霍集占(小和卓木)亦自伊犁遁归,遂举兵反清。旋败亡巴达克山,为土酋执杀。 同年(公元1...[详细]
毓斌 满洲镶蓝旗人,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首任五常厅抚民同知,是五常县级政权机构的创始人,也是五常县城城垣、衙署,庙宇的兴建人。对五常的草莱开创起到了奠基作用。 光绪四年(1878年)吉林将军铭安派其与四品衔委用通判史陈治前往五常、宾州、敦化3处勘察拟修城建署,由民官治理该地。毓...[详细]
包育华,字桃初,清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包屋村)人,生卒年不详。“性嗜学,精医理”,能文,工算,然无意仕途,不为名利所困。“能文不赴试,能算不经商,能医不标名”,惟存济世活人之心,究心医学,于“诊暇即阅医经,得要处辄自批解而长歌”,尝谓“医必宗《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仲景全...[详细]
白宗舜(1573~1653) 字明廷,号闲人。明万历元年(1573)生于清涧。其厚重朴直,不事修饰,酷爱读书。11岁入学,25岁(1597)中举。会试数次不第,授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县西)知州。蒲州素多豪门大族,宗舜不避权贵,冰檗自操,禁绝请谒,严革诸弊。有数犯久逃不获,宗舜亲躬其地,缉首恶者绳之...[详细]
白子云(1664~1737) 字仲杰,号希斋。高杰村人,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父白璇(璿),字睿玉,号碧斋,桐城知县,升象州(治今广西象州)知州,殉职未赴。子云天资英敏,学习刻苦。“为文淹精,经术湛深”。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于乡,五十一年(1712)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检讨...[详细]
白曰可(1590~1660) 原名白篆,字羲画,号衷葵;书室名敦本堂。倒吊柳人,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白璧仲孙,闻喜(今属山西)训导自成文之子。曰可豪爽宽和,尊老爱幼,博闻强识,酷爱文学。每试独居前茅,名噪一时。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四十七年(1619)会试不第,遂饱览海岱之胜,随...[详细]
白羽宸(1617~1679) 字浩五。高杰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崇祯七年(1634),随父白慧元客居任丘。十一年(1638)父抗清阵亡,羽宸在积尸中寻得骨骸,扶柩归葬。十五年(1642)荫入太学。清朝建立,其“躬身山野,终身不仕”。晚年,潜心钻研医学,救死扶伤,著有《医理》20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