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策零(1695-1745) 清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之子。雍正五年(1727),袭父职,屡次举兵袭清。十年为清兵败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境。十二年请和,清政府罢兵,定以阿尔泰山为准噶尔游牧界线。后病死。 ...[详细]
噶尔丹(Galdan,源自藏语“甘丹”,意为兜率天,1644年—1697年),绰罗斯氏,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也先的后裔,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早年被五世0-认定为三世尹咱呼图克图(温萨-)的转世,入西藏学佛。1670年,其兄僧格珲台吉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噶尔丹得到0允许...[详细]
傅维祖(生卒年不详),字文孙、云开,浙江省鄞县举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任福鼎知县,为福鼎建县的第一任知县。时初建县,经画规模,造衙署、办学宫、修城堡、营仓廒、买积谷、建祠坛,无不苦心筹划,部署有序。维祖留意民瘼,兴利除弊,决狱明慎,为民平冤。在任3年,多方建树,政绩卓著。后因年迈,自感精力...[详细]
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详细]
傅诗(1797~1877) 字雅山,户家原九里坪人。祖籍安徽宿松。清乾隆末,曾祖必元迁居于山阳九里坪。祖廷元、父庸煦以农益商。傅诗生时,适值白莲教齐王氏起义-战山阳,楚豫陕边陲地区处于战乱之中,以致家道中落。六岁上学,每次考试皆名列前茅,乡里目为神童。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初任礼泉教谕...[详细]
富升 字贵卿。满洲镶红旗(今双桥满族乡双桥子屯)人。姓赫舍里氏,父名双亮。幼年家贫,-为业,常夜宿他人之家。咸丰初期,清政府征兵攻打太平军,他即报名入伍,初当伙夫。一日太平军突至,将佐领围住。他飞驰入阵,救出佐领,深得佐领器重。因其身材长大,膂力过人,作战悍猛,屡自讨前敌,不断得到提拔。先后沿...[详细]
符瑞 祖籍镇坪,住首善乡(今钟宝)接官厅。清嘉庆五年(1800),家道中落,后迁至平利石牛河。符瑞生于同治间。光绪初,赴安康应童子试,成绩优良,入选,但因复试时不懂规章(当时复试只须点誊原作,而瑞另作)被除名。遂愤不欲生,正欲投汉江自尽,遇救得免。求学不第,求死不成,遂自感无颜见乡里父老,投...[详细]
富俊(1749~1834)吉林将军。姓卓特氏,字松厳隶蒙古正黄旗。初由翻译进十授礼部主事。嘉庆八年(1803)出任吉林将军,旋调任盛京将军,又任盛京工部侍郎,兼管奉灭府尹事及6边门事务。十八年授黑龙江将军。十九年,复任吉林将军。任内,针对大量京旗闲散不衣不贾,坐食京城的现状,提出于吉林垦地,移驻...[详细]
傅汉亮,原住武夷山挂墩,天主教徒,以耕山、打猎为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神父大卫到建阳大竹岚毗邻的崇安挂墩,得傅汉亮及其弟银亮的帮助,制成大量鸟类标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英国人拉图奇在福州动物标本世家第二代传人唐氏三兄弟的陪同下,第三次到闽北,在黄坑街巧遇傅银亮,并得傅...[详细]
傅尔丹(?-1752) 清朝将领。姓瓜尔佳。满洲镶黄旗人。费英东之曾孙。康熙二十年袭三等公爵,历官至正白旗蒙古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吏部尚书。康熙末年,从征噶尔丹,任振武将军,破敌于格尔额尔格。雍正七年(1729)任靖边大将军,率师征讨噶尔丹策凌,中敌计先后惨败于和通呼尔哈诺尔和乌逊珠勒,被...[详细]
冯允中 少名登阁,府谷清水堡(今清水)人。年少时豁达大度,胆略过人,自感怀才不遇,经年往来于内蒙后套,深习梵语。一度寄居于叔父家,后来,自念非长久之计,遂产生充兵从戎的念头。一天深夜,趁叔父熟睡之机,穿着叔父的鞋跑出。当叔父发觉并追寻到一颗大树下后,竭力挽留,但允中执意从军,坚决不肯回去。允中从...[详细]
凤翔(?~1900)黑龙江副都统。隶汉军镶黄旗人,吉林永吉(今吉林市)人。初驻防吉林,累官协领。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吉林将军长顺到奉天(今辽宁)抗击日军,掌官粮饷供给。旋派赴珲春帮办督理边务。二十四年五月,补授阿勒楚喀副都统,赏头品顶戴。二十五年十二月,任黑龙江副都统。...[详细]
丰绅(1825--1902年),字汉文,汉姓吴,属双城镶白旗扎拉氏。 咸丰二年(1852年)从军,参加过围攻南京,镇压太平天国战争,获取军印三颗,因作战有功,由六品顶带花翎迁升为协领衔。同治三年(1864年)奉命调往归化城防守,准补佐领。后又调甘肃镇压回民起义,升副都统,署理宁夏将军。同治六...[详细]
冯崑字春膏,号玉冈。陕西咸阳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授湖南慈利知县。他善理民政,因俗而治,得百姓拥护、上司赞赏,升署道州知州。咸丰二年四月(1852年6月),太平军进击道州。他固守城池,督率“乡团”抵御,城危时结带于梁曰:“城若破,义不偷生,此城即吾冢也。”因得四川总督骆秉璋举荐,...[详细]
费扬古(1645—1701年),栋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董鄂妃之弟,清初名将。曾参与过平定三藩之乱与征讨噶尔丹的战役。 费扬古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费扬古也随军出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详细]
范作枢号紫桓。政和人。少有俊才,9岁就通“六经”、《史记》、《左传》,背诵如流,下笔语惊人。以拔贡中式,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座师沈维督闽学,雅重作枢,檄县官聘主星溪书院。时诸生多趋时好,作枢讲授必根柢经史,选择可告语的诸生教以读书立言之要,其有纵轶闲检者,就面斥之,或移书警戒。后任永...[详细]
范仁宝(1821~1893) 浑号“油杂碎”,“范驴子”。原籍湖北竹山县,出身于耕读传家的富裕农户。因遇太平军起义,错过科举考试机会,拜湖北大觉寺聂瑞成为师学戏从艺。咸丰十年(1860),章瑞仁班社来安康,在三义庙搭台设园演二簧,并组织科班,收徒传艺。在安康从事戏剧活动三四十年,先后培养出“...[详细]
樊际盛 (生卒年不详) 字景隆,三韩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太学生的身份任沙县县令。当时樊公虽年少,办事却老成练达。任职期间以兴学校、施教化为为政之本。当时县学残破倾塌,他捐献薪俸加以修葺。又带头捐资修建义学,购置义田,每年可得粮食一百多石,用来做为办学经费。理政12年,让各乡自...[详细]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