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荣标,字尚宾,号霞城,玛坑村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七月生于将门望族。祖父汤贵玉,清云骑尉,乾隆五十三年带兵随军进驻台湾,在战斗中阵亡,诰赠“武翼都尉”,赐“世袭罔替”。父汤宝华世袭任闽安守备、建宁松溪都阃府、峰火门游击,诏赠“武翼都尉”。荣标自幼习武,体魄魁梧,练就一身武艺。因早年丧父...[详细]
唐桂生,字子芳,号丹崖。安溪县兴一里汤泉乡(今蓬莱镇温泉村)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祖父唐昌黎岁贡生。父唐文献县廪生。桂生自幼受先辈熏陶,笃志于学,立下“意气元龙百尺,文章司马千秋”的志向。博览群书,对四书五经以至秦汉诸子百家,莫不融会贯通,且能取其精义。雍正二年(1724)考中举人...[详细]
唐朝彝(1640~1698),字偕藻,明末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清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 唐朝彝少家贫,淡泊明志,勤苦攻读。康熙三年(1664),铜山实行“迁界”,唐朝彝-徙居漳州,寓居于南靖南华岩读书。越两年,乡试中举。康熙六年,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详细]
苏元春(1844——1908年),字子熙,广西永安(今蒙山)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投奔湘军将领席宝田麾下,开始了镇压农民起义的生涯。同治六年(1867年)统领中军,对苗民起义进行了镇压。攻下荆竹园(今石阡县境),继而镇压张秀眉起义军,张秀眉等起义将领被擒获送往湖南长沙斩首。同治八年(18...[详细]
苏廷玉(1783~1852年),字韫山,号鳌石,晚号退叟,同安县翔风里澳头人。廷玉自幼父母双亡,励志读书,20岁补博学弟子员。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嘉庆十九年成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道光六年(1826年)擢员外郎。次年,考察列为一等,升刑部郎中。 道光九年(1829年)...[详细]
苏四十三(?-1781) 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联合起义领袖。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循化(今属青海) 撒拉族中新教和老教发生冲突,清朝官府支持老教地主。他和韩二个等人率领新教徒反抗斗争,一举攻陷河州(今临夏),直攻兰州,占领城西南高山。后清政府派军镇压,他据守华林山,失守后,退入华...[详细]
苏庆云,字子游,雁石镇厦老上前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读小学时已显文学才能,有“神童”之誉。民国8年(1919)毕业于省立第九中学。民国10年赴上海就读于黎锦熙办的新文字学校,不久因病辍学回乡。病愈后来往于漳厦之间,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及革命志士,在厦门《江声报》及上海、福州等地的报刊上...[详细]
锁子(1851~?) 白马滩镇神峪行政村彭口塔人。生于1851年,系清末白马滩一带农民起义军首领。 清光绪年间,白马滩设有官仓,广储粮食,时值连年大旱无收,饿死者十之六七,直至人相食!但官府终不开仓赈济。冀锁子带领饥民打富济贫,开仓放粮,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农民首领。光绪三年(1877),...[详细]
孙枝蔚(1620~1687年),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县人。其家世代为商,明末农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入关中,他招集乡兵抵抗,遭到失败,只身逃至江苏江都经商。后专心读书,学习古诗文,遂擅长作诗。名士王士祯在扬州为官,慕其诗名,与他结交。 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举“博学鸿儒”科,他因年老不...[详细]
孙兆元字鼎文,浦城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拔贡生,选授安徽铜陵知县。县民积欠赋税五千多金,前任官-、拘囚、敲击庶民。兆元到任,释放全部拘囚,出私钱分年代输,当地人在县署前建恤民亭纪念他。生员徐某,品行恶劣,诬告与他结怨的人以死罪,因怕兆元严明,深夜送三百金贿赂兆元,遭怒斥。经过审理,结果判...[详细]
孙云球 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字文玉,又字泗滨。生卒年不详。生于明崇祯初年,卒于清康熙初年,终年33岁。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市)人,后寓居苏州虎丘。他曾经设计创制“自然晷”来测定时刻。用手工磨制水晶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为苏州自制眼镜的开端)。他又采用 “随目对镜”的办法,能使患者配到合适的...[详细]
孙有全(1819~1890),乳名狗(九),字希南,清诏安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富商。一生致力于发展商业和海上运输业,在铜山航运史上留下芳名。 孙有全少时随父下海捕鱼。其原配林氏早逝,后娶潮州一商贾女儿陈氏为继室。陈氏父亲是布商,姐夫从业航运。孙有全在岳父和连襟的资助下,在铜山办起保...[详细]
孙翼如,名贻谷,字兆燕,号翼如,以号行,洋中村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生于书香世家。祖湘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武翼都尉。翼如自幼聪慧,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对经史研习有素,能诗善文,弱冠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同治八年(1869),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参加乡试,中副榜举人。光绪三年(18...[详细]
孙胤武,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字伯震,号紫峰。张坂镇崧山杨厝村人。 胤武自幼天资聪敏,性格刚毅,又受到先辈的书礼教育和爱国精神的薰陶,立下报国之志,养成好学勤思的习惯。明嘉靖间,倭寇大肆烧杀掳掠我国沿海各地。胤武在戚继光、俞大猷抗倭事迹的启发下,深感满腹经纶难御外侮,振武...[详细]
孙思克(1628年-1700年),字荩臣、号复斋,汉军正白旗,清朝名将,河西四汉将之一。 孙思克早年曾为王府护卫,后随洪承畴征战,调任甘肃总兵,驻守凉州。三藩之乱时,他攻克靖远,又率军震慑进犯的游牧部落,然后渡河与张勇会师,参与会攻平凉,升任凉州提督、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康熙二十二年(1...[详细]
孙如金 字丽生,府谷镇前石畔村人。幼时丧父,自幼敦厚朴实,聪颖好学。高小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山西第一中学、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为府谷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与陕北同乡拟在绥远一带集股组织一皮革公司,自任董事之职,因时局混乱而中止。即赴上海、汉口考察实业,心得颇多。是年秋,归里省亲,适逢榆林中学招...[详细]
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贾家庄(今容城贾光村)。少年有志,以先贤刘因、杨继盛为榜样,嗜学成癖。14岁入县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与明兵部尚书孙承宗等为友,与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则以“国士”相知。明天启年...[详细]
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陕西延长县(或作米脂县)人。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后,他带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因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兵败,投降清廷。 明崇祯三年(1630),...[详细]
孙经世 (1783~1832年) 孙经世,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生。字济侯,号惕斋,张坂镇埔塘村人。祖秉金,字逊玉,太学生,有隐德。父至正,字达庵,邑庠生,精通经术,工文章,著有《小题》、《课艺》等书。有子二,经世居长,自幼随父学经,聪颖异常,四子书、九经,过目成诵。十岁能作文。十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