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鼎,字大羹,号宝拙,明末清初河南孟津人。他从小刻苦好学,明天启甲子科(1624年)中举人。 王稚鼎在任蓟州(今天津蓟县)知州时,当地遭受兵祸天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四处流离。他捐俸赈济,并多方筹钱筹粮,解救贫苦。 在任保定同知时,饥民闹事,哄抢粮食。朝廷命王稚鼎带兵平乱。王稚鼎认为...[详细]
王之鼎(?~1680年),字公定,陕西榆林县人,汉军正红旗将领。其父王世选明末为参将,投降清皇太极,随军入关,以战功晋二等昂邦章京(子爵)。死后,之鼎袭爵。顺治九年(1652)晋为一等精奇尼哈番,署参将。他在与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等作战时立功,被升为正红旗汉军副都统,驻防贵州。 康熙元年(...[详细]
王志道(1574~1646年),字而宏,号东里,志远胞弟。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初授镇江府丹徒知县。天启元年(1621年)升礼科给事中,隔年,改兵科给事中。因议论宫廷“梃击”、“红丸”、“移宫”三大疑案时,与东林党人高攀龙等的看法不同,受到驳斥。天启三年(1623年),以父亲年老,乞请...[详细]
王有则(1820年-1882年),蒋介石外祖父,王采玉之父,浙江奉化县人。 字品斋,时称王品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于奉化县葛竹村,是葛竹王氏第十六世孙。奉化始迁祖宋参知政事王次翁,明洪武年间,王爽始迁居葛竹,先祖有明朝工部尚书王钫。世为大家族巨,父王毓庆,被清廷诏封迪功郎。王毓庆...[详细]
王有树(1785~1870年) 王有树,字万滋,号植庭,祖籍长乐县,定居闽县亭江象洋乡(今福州郊区亭江镇象洋村),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生。 道光三年(1823年),王有树以进士出身,任主事签分吏部验封司,兼文选司。道光十七年升文选司郎中,补授四川夔州知府。第二年因丁母忧回乡。咸丰三...[详细]
王友海(1830~1889年),祖籍同安,出生于新加坡。其父王坤殿为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人,因家贫到南洋谋生,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病去世,遗下妻子和三男三女,生活非常贫困。幼年王友海因而失去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王友海16岁时,为协助家计外出谋生,与朋友林英茂组织“友海·茂公司”,在新加...[详细]
王义刚(1830~1879)祖籍四川绵竹,出身草医世家。幼年即习医、学文,20岁时家境败落,离家出走。清咸丰二年(1852)浪迹陕西宝鸡虢川(今属太白),被田家庄贡生田某邀为塾师,为子教读授业。王于教业之余兼行医业,目睹虢川地瘠民贫,官府豪绅强收苛捐杂税,老百姓啼饥号寒的景象,常愤愤不平,于光绪...[详细]
王心敬(1656~1738年),字尔缉,号丰川。清代理学家,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幼年丧父,其母以纺织供他读书。25岁时,他前往周至拜名儒李颙为师,随从李颙研究理学约十年时间,成为李的得意门生。李颙感其母督促儿子的精神,特意作《母教》一文,称赞心敬之母如同孟母教子。 他跟随李颙期间,刻苦用功...[详细]
王兴(1616~1658) 王兴,字电辉,广东恩平人,祖籍福建漳州。因其身材矮小而又富于智谋,被人戏称为“绣花针”。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王兴立志反清复明,尽散家财以招集义兵,四方义士纷纷投奔其下,屯兵于禺北花山(今花都市花山镇)。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陷南京...[详细]
王宪曾(?~1888)原名允谦,字立生。陕西清涧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知县,改内阁中书,官至道员。 同治九年(1870)出任河南乡试考官。光绪三年(1877)升侍读,转御史,后授贵州铜仁知府。《穆宗实录》编成后,奉命校勘,因工作勤劳认真,被保举为道员,加盐运使衔...[详细]
王为垣 约生活于清末民初,字掖臣,府谷县城人,清同治庚午(1870)举人,万协子岁贡生。他秉性纯厚,学识渊博,精通《周易》,当时人称“陕西文豪”。曾于五虎山、磁窑沟、玉帝楼、 明伦堂等地设教终生讲学。清光绪、宣统年间,荣河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后,他受聘充当教员,并协助办理校务。其时,正值新旧变革时期...[详细]
王万全 清代石泉双嶂人。同治年间,石泉有生员去州、府考试时,常有贫苦的生员,没有赴考的盘缠费用。王万全就把他在杨家坝的40石租课(水田约20亩)的田地,全部捐献出来,作为生员的经费开支。石泉读书的生员,大都受过他的恩惠。后来,废除科举,那份田产即作为石泉县教育经费来源之一。...[详细]
王庭华(生卒年不详),字小村,陕西大荔县人。清嘉庆四年(17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转江南道监察御史,后出任江西建昌府、直隶河间府知府。河间发生水灾,他亲理救灾事务,井然有序。遇嘉庆帝前去西陵谒祖墓,召他问话,对答得体,被调任保定知府,不久即升为大名道台,大名府发生蝗虫灾...[详细]
王堂选 南平茂地乡筠竹村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自幼务农,晨出晚归,跋涉于三千八百坎之间。 三千八百坎位于南平西北,距市区约20华里,原名大岩,因三千八百级石阶而得名。坎岭地势险峻,许多石阶在悬崖峭壁处摺叠,是古时福建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宋代以来,商贾往来频繁,此路更显重要,只...[详细]
王士让,字尚卿,清康熙廿六年(1687)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今西坪乡南岩村)。童年读私塾,安贫励志,致力经学。雍正十年(1732)以五经应试中副车。 据传乾隆元年(1736)春,士让奉调入京时,随带家乡南岩名茶,馈赠侍郎方苞,方苞转进内廷。乾隆召见士让询问之后。以茶之色泽乌润,沉重似铁,...[详细]
王士骏,浙江黄岩县人,清同治十二年(1878)拔贡。光绪二十年(1894)任松溪知县,任内革弊兴利,重视地方建设,特别是主持重修城墙,对御盗防洪和保境安民有重大贡献。 松溪县城墙,初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94),后多次毁于洪水,历经修复。清光绪二十年五月,特大洪水冲毁沿河的全部城墙,涌入城内...[详细]
王士棻(?~1796年),字兰圃(一为检斋),清乾隆朝廉吏。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秋审处总办。他在刑部任职二十多年,熟悉刑律,执法公正,不畏强权,平反冤案,颇有正直之声。乾隆后期,大学士和珅得宠,和珅的家奴仗势横行通州,霸...[详细]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详细]
王庆云 (1798~1862年) 字家镮、贤关。闽县人,家住城内灯笼巷。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5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苦读10年,于道光九年(1829年)成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广西乡试正考官。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贵州学政。道光二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