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南(1716~1758年),字懋今,号芝冈,一号省旃,连江县城学前铺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少聪敏,9岁便能撰写文章。乾隆六年(1741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应试京闱,联捷进士,入庶常散馆,任翰林院编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浙江掌管科举考试,鹏南精心品评文章,选拔优...[详细]
武默讷(?~1690) 内大臣。又名武木讷,姓觉罗氏,隶满洲正黄旗。顺治四年(1647)授予云骑尉职。康熙六年(1667),南侍卫累官至内大臣。康熙十六年六月,同侍卫费耀色、赛护礼、索鼐奉命赴长白山天池考查。在宁古塔将军巴海和吉林副都统萨布素护卫下,由猎户喀喇带路,于六月十六日抵达长白山巅。七月...[详细]
吴六奇(1607~1681) 吴六奇,又名吴钩,字鉴伯,号葛如,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南厢大衙人。幼曾读书,青少年时嗜-,致倾家荡产,行乞他郡,从此交结了不少江湖朋友,并熟悉山川夷险。明末,广东农村义民四起,吴六奇趁机在丰顺起义。他训练兵勇,歼山寇张义斌等人,声势大振,被南明永历帝任为总兵,以舟...[详细]
乌兰泰(?-1852) 清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索佳氏,字远芳。初由火器营护军升蓝翎长、护军参领、营翼长。 1847年(宣宗道光二十七年)擢广州副都统。1851年(文宗咸丰元年)春,奉命帮办广西军务,领兵五百人入桂。5月,先后在武宣(今广西武宣县,位象州南)、象州(位武宣县北)、独鳌山、梁山...[详细]
吴郡 字云士,祖籍安徽凤阳。祖父吴高,明末京卫指挥使。李自成义军进京时,其父吴贵及家属7人被杀,吴郡时年8岁,由老仆携带逃来福建,住浦城前墩黄溪洲。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吴郡仗剑从军,随靖海将军施琅进攻澎湖列岛,因功加左都督衔,实授山西大同镇标游击。不久补为天柱营参军。大将...[详细]
吴敬荣(1864-?),英文名字:Woo King Yung,字健甫,安徽休宁县人。父亲吴子麟,在天津水师学堂学习矿务。曾任甲午海战广甲舰管带(舰长)。1874年,入选清政府选派第三批官学生出洋留学,被派往美国学习。回国后,派往北洋水师,积功至蓝翎五品军功补用千总。 1874年,清政府选派第...[详细]
吴庚扬(1823~1895),原名利松。商南县龙窝油房岭面店人。其父吴地忠,务农为业,为人忠厚诚朴,公正无邪,深得乡里尊重,其母擅长吊挂面。治家勤谨,教子甚严。吴庚扬年少时,聪颖、勤奋、好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被考选为拔贡。咸丰九年(1859)考中举人,翌年又中庚申科(1860)进士。故...[详细]
吴凤 (1699-1769),字符辉,平和县壶嗣村人。五岁随父吴珠、母蔡氏渡台,居诸罗大目根堡鹿麻庄(令嘉义县中埔乡)。 中埔地处阿里山麓。阿里山有大小番社四十八社,每社数百人,生性凶猛,动辄杀人,所以汉人不敢前往。吴凤少年时经常随父到番杜经商,有较多机会接触番族,渐渐地懂得番语,熟悉番俗。...[详细]
乌尔卿额(1833--1899) 乌尔卿额,字凤亭,姓徐,瑷珲(黑河)人。同治六年(1867年)补呼兰城镶红旗佐领,咨留瑷珲当差。同治十三年(1874年)调呼兰城任职,主管右司并民务厅。光绪五年(1879年)主持建副都统府和关帝庙。两次工程完成出色,深受各界称赞。乌在右司任职时,秉公执法,断...[详细]
乌尔恭额(?-1842) 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历任军机章京、知府、按察使等职。1834年升任浙江巡抚。1840年英国发动 战争,身处沿海前线,不作战守准备,在英国侵略军的进攻下,所部不堪—击,致使定海等重镇失陷。却又束手无策,坐困危城,遭清廷严谴,被革职。后病死。 ...[详细]
吴峨,字雪岑,十二都(清源乡岱阳村)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恩贡。擅长书法、诗、画、雕刻,他的《前赤壁赋》中楷书帖曾刊版发行,流传甚广。他画的花鸟,栩栩如生,尤以牡丹为时人赏识。吴峨画的牡丹为浙江省泰顺县博物馆收藏。乾隆二十七年吴曾参与《福宁府志》的采辑工作。其卒于乾隆四十五年。...[详细]
吴东槐,号植庭,南平县(今南平市)王台乡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幼颖悟,家境贫寒,应童子试未第,绝意仕途,立志绘画,成为清末闽北一带有影响的画家。 吴东槐擅画山水、人物,尤工虫鱼。他画山水,林壑天然;画仙老,萧疏数笔,须眉飞扬,神气逼真。他创作的《江湖垂钓一渔翁》,那渔翁钓竿上挂着鲑...[详细]
吴殿龄(生卒不详),字梦九,号更庵,清朝将乐县人。他祖辈对《尚书》颇有研究,并以此传家。吴幼年时,其父给他授家学。他成人后,继承父志,整理先人研究成果,还融会诸家学者见识之长,对《尚书》中上古字词的语音、含义进行考释,将难读难懂之语改为通畅易懂之言,《书经广注庭训》一书并作序,在家塾传授。福建学...[详细]
乌大经(?~1804年),陕西长安(今西安市)人。由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后出任山东德州营参将。乾隆三十九年(1774),有山东王伦等人聚众反清,起义队伍攻城破寨。清朝派兵镇压,大经奉命守卫临清城,作战英勇,保住了危城,战功卓著,受到乾隆皇帝的特旨嘉奖,升为临清副将。后历升江西南赣镇和贵州古州镇...[详细]
吴炳幼年聪明好学,素有大志,清雍正七年(1729)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中进士。其祖父吴启晋传中云:“以孙炳贵,赠文林郎”。乾隆十三年(1748)冬至乾隆十八年(1753)任陕西宜川知县。后调任陕西长安知县。陕西葭州知州。因为官正直,被人诬陷降级,平反后以知州御补陕西咸阳知县。先后任陕西邠...[详细]
吴必达,字通卿,号碧涯,同安在坊里溪边人。雍正八年(1730年)武进士,分发广东候补。乾隆七年(1742年)补授广东广海寨守备,乾隆十一年补授琼州协镇,乾隆十五年,补授广东寨游击,乾隆二十三年补授海门营参将,乾隆二十四年升授温州水陆总兵。乾隆二十五年,入京陛见,赏戴孔雀翎,调补广东左翼总兵,升授...[详细]
吴八月(1729-1795) 清代湘、黔苗民起义军首领。又名世宁。清乾州厅(今吉首市)平陇人。苗族。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与贵州松桃厅石柳邓、永绥厅石三保、凤凰厅吴天半等先后起事,并合兵于永绥雅酋首战告捷,攻克乾州厅城,围攻凤凰厅城,直捣麻阳、辰溪、泸溪等县。被各路义军共推为“吴王”...[详细]
吴珏,字二玉,号琢庵,坊一图(清源乡下楼村)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12月生。珏在学童时代就颇负才名,长大更博览群书,尤其对医学有造诣,深通《黄帝内经》,擅长针灸。 珏医德高尚,其一生以行医济世为己任,足迹遍及闽东北与浙南各县。为贫者医疗,不计报酬。从医数十载,治愈顽病痼疾不计其数,县...[详细]
吴觐(?~1647年),明末泉州北郊罗溪人。父亲是本乡地主的佃户,吴觐和弟弟吴二、吴尾成人后也被地主雇为长工。三兄弟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一人能挑200多斤,同拜乡中拳师黄学宫学拳术。 明朝末年,泉州城郭附近乡村农民相继组织“斗栳会”抗租抗税,吴觐被穷苦佃户推举为乡中斗栳会首领,聚集本乡和邻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