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敦杞(1835~1880)、张忠乾(1864~1929) 张敦杞,浑号张三旺,原籍湖南湘乡县人。清咸丰十年(1860),同侄子张金忠迁徙砖坪厅乱石沟定居。初居时,住窝罩棚,除卖工度日外,每年秋冬时节,揀包谷糊口。年复一年,积储包谷数石,酿酒销售兴安。他酿的酒,质量上乘,购者叫口不绝,争相购...[详细]
张殿梅(1889~1911)陕西永寿人。清宣统三年(1911)赴省城西安求学,接受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思想,积极参加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同年10月下旬西安光复后,被秦陇复汉军政府派回永寿,任务是宣传革命,组织民团,发动地方起义。 张先到县城(今永平乡驻地)会见知县童锡笙,向其晓以民族大...[详细]
张大有(1675~1730年),字书登,一字火天,号慕莘。清代漕官,陕西合阳县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期成绩最优,授翰林院编修。三十九年(1700)转任礼科给事中。在担任殿试授卷官时,他向皇帝陈奏了当时考场中的弊端。因居官勤慎,多次升迁,历任奉天府、顺天府尹,都察院左佥...[详细]
张大年 色河人,字椿圃。一生务农,喜读书,通晓大义。他勤于耕耘,俭于治家,重于积累,乐于助人。每到年关,总要挤出些钱物来接济贫穷乡邻,而且不让人知晓,惟恐伤人自尊心,清道光十五年(1835),县境发生饥荒,他公开捐粮三十石,交知县赈济,私下又悄悄发放十五石,供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有人知道后问...[详细]
张存仁(?-1652) 清初大臣。明末清初辽阳(今属辽宁)人。明宁远副将。崇祯四年(1631),随总兵祖大寿降后金(清)。仍授副将。后改都察院右参政,隶汉军镶蓝旗。多次上疏为破明锦州、松山等处划策。授镶蓝旗副都统。清兵入关后,随都统叶臣略定山西、取太原。旋从豫亲王多铎攻河南、江南。顺治二年...[详细]
张存生年不详。顺昌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叛清,张存纠众,保元坑乡,胁授总兵札,令率众出江西,张存不从。时和硕安亲王岳乐驻南昌,张存潜使赴军前乞授,并条上攻耿机宜。岳东授以总兵札,令捍御建昌、邵武、汀州等地,且为内应。耿军侦知之,急攻元坑。张存率众拒战,不支,被执,死之。 ...[详细]
张朝发(1795~1840年),字骏亭,乳名花犬,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原籍惠安崇武,出身于贫苦渔家,幼年随父外出谋生,在福鼎秦屿如陵里(今积石路136号)定居。及长,在鱼行当雇工,后到福建总督府应募水兵,取名朝发。他善使板斧,擅潜游,人称之“水獭精”。因打仗骁勇,被福建水师提督李长庚...[详细]
张灿(生卒年不详),字闇公,陕西绥德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中举人,五十七年(1718)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曾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后转任御史。京畿一带遇灾害,他奉命监修高阳县城,省工省料,按期完工,深受皇帝器重。后又奉诏监理宛平、香河两县的赈济事务,巡察沧、青减水工程,均有政绩...[详细]
张丙(?~1833年),白河天地会领袖,清道光年间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祖籍梅林坎下。其祖父于乾隆中期移居台湾嘉义县店仔口庄(今台南白河镇白河里及永安里)。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当地大旱,粮价暴涨,各庄订立禁止粮食输出的公约。奸商陈壬癸勾结生员吴赞,偷运数百石出境,途中被庄人吴房、詹通...[详细]
张拜云(1864~1909),后更名铣。陕西蒲城人。善诗文,能书画,尤善音律。随便取几只瓷碗,按声音高下排列,双手各执一竹筷敲奏,即能成曲。清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授耀州学正。二十一年(1895)参与公车上 书,力主变法维新。后居北京,主办《顺天时报》,二十六年(1900)归陕。 三...[详细]
张芾(1814~1862)名黼侯,字小浦。陕西泾阳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庶子,值南书房。大考一等,擢少詹事。二十二年四月王鼎自缢后,张以门生至王家,与陈孚恩“共劝王沆”,同意由陈代改遗疏,得穆彰阿赏识,超迁内阁学士,督江苏学政。二十五年(1845)授工部侍郎,任...[详细]
张恂(生卒年不详),字稚恭,一字壶山,陕西泾阳人。幼年酷爱读书,天资聪明。及到青年时,喜吟诗作赋,兼学书画。书法“二王”,画师董源,长于山水,善用渴笔,墨法苍浑,具有古淡天然之致。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正值战乱未任职,他东游壶山(在河南鲁山境内)隐居。清顺治二年(1645),他再南下...[详细]
张悌(1834~?) 字萼庭,白河县南区人。幼童时就读于私塾,才思敏捷,善嘱对,一日师出一联云:“鼠因粮绝伤心去”,令诸生对,其他同窗正在构思,悌出口道“犬为家贫放胆眠”,先生称善。是年夏,众学友正吃西瓜,一妇人抱茆柴过侧,内中一学友谓悌道:“汝善对,我出一联,对得来,再赏一瓜。”因指妇人道...[详细]
曾铸(1849~1908年),字少卿,同安县城内北镇宫人。年幼时随祖父移居上海,勤学好问,长进很快。又善画画,笔下芦苇秋雁,无不栩栩如生。 曾铸成年后弃文从商,经营海味品致富。平素乐善好施,亲友仰仗他维持生活的有数十家之多。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东受灾,曾铸捐巨资助赈。山东巡抚详请奖给...[详细]
曾广渊(1802~1845),字景颜,号心斋.今金石乡人。2岁读千字文,5岁读五经,12岁补弟子员,道光四年(1824)拔贡生,八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补咸安宫教习,十三年补国子监学正。不久,任太学典簿。廿一年中进士,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廿四年授编修。复试获一等十名,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廿五年...[详细]
俞正燮(1775-1840)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理初,安徽黟县人。道光举人。好学,得书即读,读即有所疏记。《清代七百名人传》载其“治经以汉儒为宗,不缠牵于注疏”。尤善言天象、地理,擅长考据,多所精论。曾馆新城陈用光所,为校《顾氏亏舆纪要》。晚年官江苏学政。主讲江宁惜阴书舍。病卒。有《四...[详细]
余闲云(1838~?),原名求亨,字锡龄,又字葆贞,号闲云,平利慈气沟(今仁河乡慈气沟村)人,清国子监学生。他与堂兄余锄云(名求元,字善长,又字葆初,号锄云)、堂弟余霭云(名求达,字畅庵,号霭云)为祖传-中医。他们潜心习医,精通歧黄术,对医治伤寒尤为见长,许多垂危患者多被治愈,时称“医中三杰”,...[详细]
余思复(1614~1693年),字不远,晚年号中屯,将乐县余源村人。他少年学习勤奋,每次借到书,抄毕还挑灯夜读,反复琢磨。余特别喜欢韩愈之作。有一次得到考亭旧本,反复吟诵,废寝忘食。余埋头理学研究,探索朱熹理学精微。他成人后,无意科举功名、恣情山水,以诗文自娱。江西桐城钱饮光、宁都魏永叔、福建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