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国 洵阳县大岭铺人。清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军在洵阳开始活动后,张兴国接受义军主张,秘密在大岭铺一带动员群众入白莲教,进行反清活动。其行动不久被大岭寨寨长、同族人张兴顺察知,并以族兄名义,多次劝阻兴国,兴国置之不理。白莲教起义军攻打大岭寨时,张兴国组织人员,准备内应,为张兴顺发觉,报告官府,...[详细]
张锡龄,字子穆,后改善兼,号兆达,宁化县禾口乡大江头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生。道光二十八年中秀才。 锡龄热心倡办义塾,设馆授徒,免费召贫穷子弟入学。 原先大江头周围山光岭秃,张锡龄邀集村人种茶栽松,几年后,林茂成荫。锡龄邀集村人订立禁约加以保护。但仍有人随意砍伐,为此锡龄一边叫自己...[详细]
张仙骨,原名张世阁,屏南县漈头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仙骨幼年进私塾。及长,遵父命继承医业。 仙骨熟读《伤寒论》,及至能背诵。行医过程,牢记父训:人命关天,不可不慎。他注重对病人的望、闻、问、切,深究病原、病情,细察病家环境,谨慎处方。药购回,查药量和药质,并传授熬药...[详细]
张祥,生卒不详。今方塌镇折家畔村人,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木匠,技艺超群,遐迩闻名。咸丰初年,朱官寨金山寺佛爷正殿五檩四椽移动寸余,殿宇濒临危急。僧人化缘募资,兴动民工100余人,将顶脊砖拆开,堆上沙袋,欲移动梁架,但效果不佳。张祥趁民工午睡,巧用机械拉动力牵引,五檩四椽全部合龙,...[详细]
张文(清咸丰至光绪间),云霄莆下村人。年轻时到台湾,见民间用木轮榨蔗煮糖,废弃的蔗渣还有大量糖分,而家乡用石轮榨蔗出糖率高,他即从家乡运去石轮经营榨糖业。发迹后返乡,见莆美通云霄城道路泥泞难走,即捐巨资筑莆美大路。该路从莆美村口至五板桥分岔,上路经含美山(地名)至旧南门入城,下路经大华表、节孝坊...[详细]
张廷竹,龙门镇湖洋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自幼勤奋好学,尤喜画画。民国9年(1920)考入省立第九中学,后因参加-被开除。 民国13年春,廷竹到漳州暨南中学和南安斗南中学学习,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旋又转学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结业后,以教书为掩护在闽南从事革命工作。民国18年5...[详细]
张廷枢(?~1728年),字景峰,陕西韩城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三十八年(1699)以侍读主持江南乡试,四十一年以内阁学士衔督江南学政。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知其有政绩,曾题字褒奖。四十五年即被擢为吏部侍郎,并充任经筵馆讲官。四十八年升任刑部尚书。因在判定一-...[详细]
张天禄(1599~1659年),字桂吾,陕西榆林人。明末他和弟张天福同时应征入伍。初在陕西巡抚部下任旗牌官,后在临洮总兵曹变蛟部为参将。崇祯十一年(1638)升为副总兵,驻屯瓜洲(今江苏扬州市)。十七年升任总兵,后任提督史可法的前锋总兵官。 清顺治二年(1645),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到达扬州以...[详细]
张腾蛟,字孟词,宁化县店上山张家亨(今湖村乡店上村)人,清隆二十四年(1759年)生。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出众,14岁时,便为家乡戏台撰联:“褒贬中千秋青史;点醒外一枕黄粱。”横额是“善戏谑兮”。后来精研经史,文章沉博绝丽,几千字能一气呵成。 乾隆四十六年,太傅朱珪视学福建,岁试汀州学士,无...[详细]
张松年 字鹤龄,寺则河人。资性聪颖,幼就读于私塾;每有请问,出人意表,师长惊异不已。后苦意研究,提笔为文,愈加勤奋。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成进士。十三年(1735)提任四川同考官,所取多名士。后为虞乡(治今山西永济)知县,因性不喜仕进,遂辞职归里,授徒求晏。著有...[详细]
张双铭,东肖镇盂头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民国10年(1921),加入邓子恢等人组织的奇山书社,民国12年,担任《岩声》报的庶务,积极筹集办报经费,参与管理与发行工作。民国16年加入共产党,发动组织秘密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被选为盂头村第一任秘密农会会长和党支部书记。同年底,以春节舞...[详细]
张少廉(1893~1934年),又名成生,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二十日生于福安溪柄柏柱洋山下村。民国8年(1919年),他结交张宝田和施霖。他们都不畏-,敢为穷人说话,被尊为柏柱“三霖”。民国16年,他在柏柱洋山下村组织闽东最早的农会——福安县柏柱乡农民协会。领导农民与鸦片捐蠹刘福愚等人展...[详细]
章儒球(生卒不详),字文玉,将乐县城人。他筹资建造县南陈大坑桥,在桥两头用砖石铺砌道路,长达数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县城北郊龙池桥被洪水冲垮,他筹集银钱数千两,砌墩修桥,桥面宽2丈4尺,并在桥西建一座石亭,让行人歇息。该桥修好后,每逢夏日,他在亭中备有茶水,供行人饮用。知县邓颖蒙将他...[详细]
张若仲(1612~1695年),字声玉,号次峦。漳浦丹山古致顶(今赤土溪东村古致)人。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祖父张应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府学岁贡,授古田训导。张若仲聪明俊秀,读书明理,凡事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言笑不苟,行为谨慎,待人恭敬,自幼养成廉正自持的美德,与胞兄若化读书...[详细]
张若化(1599~1684年),字雨玉,号苍峦,若仲胞兄。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青年时师事黄道周,得闻儒家“明诚”的学说,领悟到其中的精微和要旨,并且旁及乐律、历法、政事、诗文等,各类知识无不融会贯通。 崇祯九年(1636年),中举人,接连两科参加会试,没有登第,暂时逗留京师。此时...[详细]
张若麒(生卒年不详),字天石,张若獬之弟,崇祯四年进士,明末清初政治家。山东胶州人,漕汶张氏之十四世孙。 崇祯四年(1631)三甲进士,初任北直隶保定府清苑县知县,崇祯七年迁任永平府卢龙县知县。崇祯十年以考核最优选任刑部主事。官至直隶范县知县,为官清明,政绩突出,授给事中。当时南北两地的官员...[详细]
张如翰(1849~1923年),字少鹰,号慕鲈,甘棠大留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十八日。幼年就读于南安村拱鳌斋书院,接受儒家正统教育。同治八年(1869年),荐取为县学附生。 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举人。清光绪六年,赴部拣选,授候补知县,奈因政局变幻,终未实授。后历任连...[详细]
张然(生年不详),名小凑,字守约,晋江龟湖村(今属石狮市宝盖镇)人。 张然少时家贫,但尚侠好义,不拘小节。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七月,被清政府编入水师队伍,自此“廉谨自持”,关注海防安危,“屡著战功”,一再被提拔。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任闽安左营都司,次年擢为水师后营游击。 ...[详细]
张青云(1777~1854)字衢九,号楠亭。陕西富平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武进士,以汉人入直禁卫“乾清门行走”。十八年(1813)奉命随陕西提督杨遇春督率清军开往河南滑县镇压“天理教”(白莲教支派)反清起义。战斗中,他带精锐100余人绕道起义军背后偷袭获胜,以功实授兖州游击,后迁胶州副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