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戴宗骞 [清][公元1842年-1895年]

  • 戴宗骞(1842-1895)清末将领。字孝候。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早年曾组织乡团反对捻军。1861年入李鸿章幕僚,参与镇压捻军,升知县。1872年受命率淮军,治理南运河水利,并在津沽兴军屯,辟稻田6万亩,1880年随吴大澄佐吉林边务,徙民屯垦,设局殖业,晋迁知府。1882年负责建造威海卫军港...[详细]

戴宪宗 [清][公元1653年-1728年]

  • 戴宪宗(1653—1728),字良高,号云峰,乐清县竹冈(今玉环县田马乡东西岙村)人。幼习文,稍长,喜读兵书,好驰马剑击,有戍边卫国之志。年18,辍业从军。 清康熙十六年(1677),随总兵蒋茂勋破八仙、虎眼、九连等盗匪据点,赏守备职。二十二年,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献策军门,多次获胜。...[详细]

戴望 [清][公元1837年-1873年]

  • 戴望(1837—1873),字子高,德清人。4岁丧父,家境贫寒。9岁从师于乌程(今湖州)程可大,学《周易》、《尚书》,奠定了汉学基础。14岁得祖藏颜习斋书,读后惊叹不已,乃广求颜氏遗书。21岁至苏州,受业于陈奂,得声韵、训诂经师家法。又从宋翔风学习《公羊春秋》,研究经学。清同治四年(1865),...[详细]

戴梦熊 [清]

  • 戴梦熊,监生,浙江省浦江人,先于阳曲县任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上思州知州。 戴梦熊到上思任知州后,正视社会弊端,兴利除弊,勤政爱民,卓有成效。 办教育、建学校。梦熊视察县学宫(文庙) ,见学生不足30人,校舍只有3间,其余已倒塌,瓦砾磷磷,杂草丛生,便倡议捐资办学,不久扩建了...[详细]

戴殿泗 [清][公元1746年-1825年]

  • 戴殿泗(1746—1825),号东珊,浦江马剑村(今属诸暨)人。从小爱读书,但智性钝拙,通宵读一行书尚难成诵。因坚持勤苦攻读,数年后文思豁然。清嘉庆元年(179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继入值御书房,参与修《高庙实录》,官至日讲起居注。为人外和而内刚,襟怀豁达,在翰林院10年未升迁,处之泰然。辞官...[详细]

戴梓 [清][公元1635年-1704年]

  • 戴梓(1635—1704),字文开,晚年自号耕烟老人,人称耕烟先生,清仁和(今杭州)人。父亲戴苍,曾任明朝监军,擅长制造军械,又喜欢绘画,为当时知名画家。戴梓幼承家学,11岁时就能写诗作文,对父亲所收藏的军器制造图籍,爱不释手,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精通制造原理,在少年时代就试制成功一种铳,能射百...[详细]

戴笠 [清][公元1596年-1672年]

  • 戴笠(1596—1672),字曼公,明仁和(今杭州)人。天资颖悟,过目成诵。天启元年(1621),家遭火灾,焚毁无遗,于是放游西湖,从名医龚廷贤习医术,尽得其真学秘术。年30时以诗名,寄情声律,诗风清新自然。清军占领南京后,下令江南百姓剃发。时年50的戴笠孤苦一人,以行医糊口,但仍然与诸名士遗民...[详细]

富察·达洪阿 [清][?-1854年,满洲镶黄旗]

  • 达洪阿(?-1854) 清朝将领。富察氏,字厚庵。满洲镶黄旗人。1835年调任台湾镇总兵,加提督衔。 1841年9月,英军在侵犯闽浙沿海时,两次窜犯台湾鸡笼(基隆),他与台湾道姚莹同心协力,率兵将英军击退。次年5月,英军进犯淡水,彰化之间的大安港时,他与姚莹遂发兵伏击,制敌取胜。《南京条约》...[详细]

仇效忠 [清]

  • 仇效忠(生卒年不详),灵山县宋太练(今太平镇)官塘村人。出生于清乾隆年间。少年时勤奋好学,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乡试考取举人,充任正白旗觉罗教习,历主广东南海、惠州、东莞、宝安、阳江等地讲席。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戍科上京会试考取进士,参加殿试三甲,钦点翰林,授职翰林院庶吉士,亦...[详细]

陈子仙 [清][公元1821年-1870年]

  • 陈子仙(1821—1870),名毓性,别号一了山人,海宁硖石人。8岁就棋艺不凡,常代父与客对弈,屡胜。11岁随父到杭州下棋,名噪远近。13岁到常州与国手董六泉对局,董年逾花甲,须发皆白,而子仙还是红丝扎发,一时传为佳话。后棋艺大进,东南罕见敌手。清同治四年(1865)游武昌,时晴川阁刚落成,应邀...[详细]

陈自申 [清][公元1701年-1792年]

  • 陈自申(1701~1792)善化人,清康熙四十年(1701)生。太学生,善理财,以22亩水田起家,经营谷米、茶油、猪、牛、棉花、粘饼、油盐,往来城乡间,无不得心应手。后又远航湘汉间。他能从天年变化、收成丰歉、市面行情,准确预测物价涨落,获利常数倍于人,因而财雄一方。人以“浏阳欧阳金,善化陈自申”...[详细]

陈志仪 [清][公元1747年-175年]

  • 陈志仪,字汉威,安徽省石埭县人。优贡出身。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五年(1747~1750年)任顺德知县,重视文教,大力办学,对清代中叶顺德县文化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时值清代全盛时期,经济发展,民间好文务学蔚然成风,全县弟子员(县学的生员)达800多人,廪生(支领官助生活津贴费的生员)超过百数,县学和民办...[详细]

陈芝茂 [清]

  • 陈芝茂,扶来镇人。咸丰七年(1857年)范亚音攻占北流城后,九月,他在扶来率领数千农民起义,并连结盘踞六靖的起义头领李三,自称为“镇南王”。咸丰八年二月,与容县揭三联合,率众数千攻破卞一里旺坡寨,占领平政圩。此时杨亚狡(郁林人)部义军也从陆川平乐向平政开进,声势浩大。六里(波一、波二、卞一、卞二...[详细]

陈兆典 [清][公元1608年-1656年]

  • 陈兆典(1608—1656),又读陈朝典,在家排五,又有人叫他陈五。今北市乡万龙村鸭塘人。参加明朝军队,因屡立战功擢升游击将军。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称为永历帝。同年冬,清兵移师进攻广东。永历帝为巩固广东,设平东将军总部于肇庆,陈兆典擢升为副帅。 ...[详细]

陈兆崙 [清][公元1700年-1771年]

  • 陈兆崙(1700—1771),字星斋,号句山,清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慧好学,7岁就拜师习文,15岁时读完十三经,旁涉子史,因此以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闻名于时。雍正八年(1730)进士,选为知县,分发福建。闽浙总督郝玉麟器重他的才学,延请他主持鳌峰书院讲席,并兼管通志局事务。十三年,入京都任中书...[详细]

陈豫钟 [清][公元1762年-1806年,西泠八家]

  •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清钱塘(今杭州)人。工篆刻,早年师法文彭、何震,后学丁敬,作品工整秀致,边款尤为秀丽。精于小篆籀文,兼及秦汉,为浙派篆刻“西泠八大家”之一。阮元任浙江督学时,曾铸文庙大钟,钟上记铭文,请其摹仿古文勾勒,端整壮丽,极受赞赏。他爱好收集金石文字,积卷数百...[详细]

陈玉泉 [清][公元1845年-1906年]

  • 陈玉泉(1845~1906),农民诗人,号裕南,今岳阳县月田镇人。12岁到外祖父毛家当牧童,外祖父见玉泉聪颖好学,晚上则教他读书识字。在毛家6年,学识长进不少。一日,平江举人陈云田来月田,为港水所阻。玉泉将陈背负过港,顺口吟诗两句“绿水满溪行客叹,书生强作渡人舟”,为陈举人所赞赏。他所作《冬夜杂...[详细]

陈煦元 [清][公元1821年-1889年]

  • 陈煦元(1821—1889),原名熊,字竹坪,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居沪数十年,精通外国语,开设裕昌丝经行,加工辑里湖丝,专销国外,成为当时丝业界领袖。与邢赓星、周昌大、邱仙槎、金桐、张佩绅、梅鸿吉、邵易森一起,被称为南浔“八牯牛”。一生热心慈善事业,据《上海县续志》载:清光绪七年(1881)...[详细]

陈元赟 [清][公元1587年-1671年]

  • 陈元赟(1587—1671),原名珦,字义都,号芝山,别署羲都甫、士升、升庵、既白山人、玄香斋逸叟等,余杭人。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学者、诗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陈幼年好学,通诗文、书法、绘画、建筑、制陶及医术。27岁,入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习武术和制陶术,并负责管理寺内陶器、药材,对医药...[详细]

陈永秀 [清]

  • 陈永秀(生卒年月不详),内建乡(今安和乡)江南村人。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起义军重要将领之一。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恭城加入反清组织天地会。翌年,加入天地会领袖胡有禄、朱洪英起义军。与胡、朱等先后攻克桂东的富川、恭城、灌阳诸县城;击毙清军将领、官吏、豪绅数十员,斩杀清兵八百余人。军声大振。旋即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