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

李修易 [清][公元1811年-1861年]

  • 李修易(1811—1861),字子健,号乾斋,海盐人。秀才。善画山水花卉,并精治印,朱文尤工致可观。绘画曾师事杨樵谷、俞少甫,尝游历齐鲁燕赵名山揽胜,画益进。山水清丽似王石谷,苍浑若奚铁生,花卉得清雅之趣。与妻徐宝篆合作之品尤为时人所珍。黄燮清集诸名士于倚晴楼,修易亦与唱和。作有《倚晴楼图手卷》...[详细]

李锡藩 [清][公元1823年-1850年]

  • 李锡藩 (1823~1850) 李锡藩,字晋夫,长沙县河西杉木桥(今望城县大湖乡)人,清道光三年(1823)生。道光二十四、五年间,他携三弟李寿蓉在长沙城南书院就读,与表兄丁取忠“讲求勾股开方诸法,袍砣不倦”,对“古人之立天元一,西人之借根方,一见辄通晓”。其时,丁取忠感到中国传统数学中...[详细]

李孝先 [清]

  • 李孝先,字南陔,贺街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翰林院庶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后改授浙江省余杭县令。以办学办团著称。光绪三十四年有感于清朝政府腐败,国家衰弱,认为非振兴教育不足以图存,于是回家与热心教育人士共同努力,将原临江书院改办高等小学堂,被推为名誉校长,兼主讲经史课。民国初年,筹划在城...[详细]

李篁仙 [清][公元1825年-1894年]

  • 李篁仙 (1825~1894) 李篁仙,原名寿蓉,长沙县河西都赤岗村(今望城县大湖乡赤冈村)人,生于道光五年(1825)o早年人县学补廪生,咸丰元年(1851)中恩科乡试举人,六年成进士。其试卷原列在御览十本中,及朝考,误点注,乃置三甲(同进士出身),用为户部主事。他自感失意,不事应酬。...[详细]

刘宗标 [清]

  • 刘宗标,原名有科,贺街双莲人。因“有科无举”之嫌,遂改为“忠标”,又因“忠”与“宗”谐音,后其登科举,入翰林均易用“宗标”。 宗标出生于贫苦的菜农家庭,父早丧,主要从师于贺街八圣庙廪生莫定翔 (贺街大平寨人) ,得到莫定翔的热心资助和辛勤教诲。其后得秀才,补廪生,中举人,直至取为同治元年(1...[详细]

刘智 [清][公元1660年-1730年,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

  • 刘智(1660~1730) 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字介廉,号一斋,回族。出生在南京一个伊斯兰教经师家庭。其父刘三杰有一定的儒学根基,刘智幼年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少年开始学习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经书。后学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潜心研究伊斯兰教义,经14个春秋的苦读,终于学贯四教——儒、佛、道与伊斯兰,...[详细]

刘泽清 [清][?-1645年]

  • 刘泽清(?-1645) 明末将领。山东曹县人。崇祯时,历官守备、参将、副总兵、总兵,加左都督、太子太师。明亡之后,与马士英、高杰等拥立福王于南京,受命出镇淮北,封东平侯。后清大将多铎围扬州,清将准塔分兵由徐州进趋淮北,刘泽清迎降,不久又谋叛,为清军所杀。同年(公元1645年)去世的名人: 潘...[详细]

刘煕载 [清][公元1813年-1881年]

  • 刘煕载(1813-1881) 清朝文学家。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曾任右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长于诗词。有《艺概》、《昨非集》。同年(公元1813年)出生的名人: 陈应台 (1813~1885)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市 汪曰桢 (1813~...[详细]

刘耀勋 [清][公元1866年-1907年]

  • 刘耀勋(1866—1907),字佐斋,幼名三清(三春),武义县城人。自幼聪慧喜读书,20岁补博士弟子员,襄助修复熟溪桥及经理县育婴堂。28岁就读金华丽正书院,次年考试得一等第三名,补廪饩。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义荒歉,知县委其前往绍兴购粮平粜以惠民,因此误过府试期,不以为意。回县创办养正...[详细]

刘西屏 [清]

  • 刘西屏号明华,今三滩镇良茂村人。清光绪乙酉科解元,乙末会试举进士。钦点吏部主事,曾掌教于高州六属书院。戊戍间鬱林五属天地会起事,回乡参与镇压,钦加四品官衔。 后因父丧,由京城返乡守孝,受聘为县团务总局长,助建鸦山振兴书院。著有《小藤花厅诗集》。 ...[详细]

刘新翰 [清][公元1693年-1758年]

  • 刘新翰(1693—1758)字含章,号铁楼,永宁州龙井村(今属百寿镇三河村)人。家境贫寒,八岁丧父,依靠母亲纺织、耕种而读书。少年刻苦自励,博览群书,成为当地名流。清雍正元年(1723)乡试举人,他与临桂县陈宏谋既是好朋友,又是同榜举人。次年春,两人去京城参加会试。陈宏谋是解元,又是小富人家。而...[详细]

刘先俊 [清][公元1882年-1911年]

  • 刘先俊 (1882~1911) 刘先俊,宁乡县道林人,清光绪八年(1882)生。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在湖南长沙、江苏镇江等处新军任教习、管带。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成功后,为了早日推翻清朝,策动各省早日独立,他决计去新疆开拓新的革命阵地。经舅父陶森甲的推荐...[详细]

刘桐 [清][公元1759年-1803年]

  • 刘桐(1759—1803),字舜辉,号疏雨,归安(今湖州)南浔人。例贡生。家境殷富,淡于功名,曾游历楚地10多年,著有《楚游草》、《楚游续草》。乾隆壬子、癸丑间(1792—1793),筑眠琴山馆,大量收购各种书籍,藏书最多时达10余万册,其中不乏精品。...[详细]

刘松山 [清][公元1833年-1870年]

  • 刘松山(1833-1870) 清末湘军将领。字寿卿,湖南湘乡人。乡勇出身。随王(珍)镇压湖南永州、郴州、株洲等地天地会起义。后从曾国藩对太平军作战。历任守备、游击、参将。 1864年攻陷天京后,升总兵。次年统湘军围攻捻军。1867年升提督。西捻军会同回民义军包围西安,他率部赶援。尾追捻-战于...[详细]

刘守坤 [清][公元1835年-?]

  • 刘守坤(1835~?),贫苦农民出身,鹿寨镇人。 刘守坤少年时代即“勇悍好斗,尝力杀恶豹”。闻名乡间,16岁时随胞兄刘守乾参加金田起义,编入罗大纲前锋军,征战中冲杀在前,善使双刀,屡次杀敌立功,在湘时被提为骑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刘守坤在天京朝阳门镇守使天将陈桂堂麾下任军职。在与清军作战中...[详细]

刘三金 [清][?-1898年]

  • 刘三金,(? —1898)马平县一都基隆村(今柳江县进德乡基隆村)人。出身贫苦,自幼耕种,后参加天地会,与韦四、梁才等人开坛发展会众,马平县等地入会者达三、四千人。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历十二月初,马平县三都巡检司在乡间苛征税捐,农民不服,起而反抗。刘三金聚数百人,在三都石门村竖...[详细]

刘若硅 [清][?-1854年]

  • 刘若硅(?~1854)字桐坡,长沙人,刘权之子。清嘉庆十八年( 1813)中副榜,先由工部员外郎就外职,署遵化、定冀等州及大名知府,后叉所任宜昌、德安、襄阳等府事。咸丰二年(1852)署黄州府,题补安陆,升盐法道,未赴任而太平军占黄州,遂离职回省。咸丰四年,太平军再进武昌时被击毙。 ...[详细]

刘蓉 [清][公元1816年-1873年,清朝将领]

  • 刘蓉(1816-1873)(一作容),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轩),娄星区茶园镇人,晚清县学生员,官至陕西巡抚。太平军起,佐助罗泽南办理团练,保训导。咸丰四年(1854),参与曾国藩戎幕,转战江西。次年,率军与太平军争夺武昌。9月间,同太平军在蒲圻接战。咸丰十年(1860),受聘入骆秉章幕参...[详细]

刘培元 [清][?-1891年]

  • 刘培元 (?~1891) 刘培元,长沙县人,生年不详。咸丰初年以武生投湘军水师,参与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克湘潭、岳州,破嘉鱼、蒲圻,以功叙干总,擢守备、,后晋都司。咸丰五年(1855),他回师援武汉,与太平军战于鲇鱼套,又会同鲍超部攻小河口o 咸丰六年,刘培元改统陆军长字营,从刘长佑援...[详细]

刘履芬 [清][公元1827年-1879年]

  • 刘履芬(1827—1879),字彦清,号泖生,祖籍江山,随父客居苏州。幼承家教,又从名儒王韫斋学文,酷爱诗词,通晓音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咸丰七年(1857),捐户部主事。光绪五年(1879),代理嘉定知县,因为民雪冤与两江总督沈葆桢不洽,含愤 ,巡抚吴元炳闻其为雪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