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澄轩(1836~1890),名鼎乾,号定升,清巴陵县城东门人。清咸丰六年(1856)投效曾国藩湘军,为统将王鑫所识拔。后隶属广东提督刘松山部,刘倚之如左右手,每战偕同。他统率老湘营第一旗,转战赣、皖、豫、鲁、冀、陕、甘,克复诸多州县,被刘松山保荐为花翎游击、州提督,赏正一品顶戴,赏冠勇巴图鲁和...[详细]
谭献(1832-1901) 清文学家、藏书家。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1867年(同治六年)举人,任含山、歙县等地知县。尝游弋于燕、赵、齐、鲁间,遍交文人学士。工诗、词、文、赋,以词见长。通古今治乱典故。生平好聚书、刻书,藏书数万卷,亦精于鉴别校勘。尤以...[详细]
谭体元(1836-1866) 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象州(位武宣县北)人。初参加金田村起义,随军北上。 1857年(文宗咸丰七年)自安徽安庆(今安庆市)随石达开出发,后经浙江、福建、湖南直至广西,为青天豫(一作钦天豫)。1860年1月与博忠信等从广西返回,旋经湖南,合汪海洋部入江西。12月率部...[详细]
谭泰来(约生活于1862年前后),字少柳,江西南丰人。因军功授县佐,任江苏海州州判,继历泰兴、崇明、丹徙、江阴等县知县,后升任知府,历任常州、镇江、苏州等府知府。任职期间,颇有政声,尤其在崇明、丹徒两县政绩卓著。崇明县俗健讼,历任县官大多束之高阁,或是审而不决。谭泰来接任之日,将原告被告分列堂下...[详细]
谭嗣襄(1857~1889)初名嗣彭,字泗生,浏阳人,谭嗣同仲兄他在乡扶危济困,有“奇士”之称。读书注意经世,不屑为章句之学。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曾倡议助饷。后三赴乡试不第,发愤出游。十四年,赴台湾,被委榷风山县盐税。在任严约章,杜侵蚀,亲会计,勤考核,得当道赞赏。遂留台湾候补,拟改...[详细]
谭胜达 (? ~1875) 谭胜达,字榛举,长沙县人,生年不详。清咸丰六年(1856)投湘军霆字营,随鲍超与太平军作战,历小池口、麻城、黄安、太湖、宿松、石牌、黟县、丰城诸役,以功由行伍擢升至副将。十一年,他参与双港之战,攻克铅山,击败太平军李秀成部,赐号协勇巴图鲁。 同治元年(...[详细]
谭尚忠(1722~1796),字因夏,一字古愚,号荟亭,清代江西南丰人。其曾祖乐善好施,后家道中落,三代单传而生尚忠。中乾隆辛未(1751)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转监察御史。外放为兴泉永道摄厦门同知,因为洋行陋规案的牵连被罢官。谭尚忠在户部任职时,曾经主持过宝泉局工作。高宗(乾隆)后...[详细]
唐正才(?-1863) 太平天国官员。湖南祁阳人。原以贩运木材、粮食为业。1852年冬运米去湖北时,在岳州遇太平军,遂入伍,被杨秀清任命为典水匠,职同将军,统辖船只。同年冬,参加从岳州到武汉的水上 ,进攻汉阳、汉口。12月24日,他设计架设从汉阳到武昌的两道浮桥:一从鹦鹉洲至白沙洲,一从南岸...[详细]
汤右曾(1656—1722),字西厓,清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三十五年,充贵州乡试正考官。三十九年四月,授刑科给事中。他生性刚直,在谏垣所呈条议甚众。四十一年三月,转户科掌印给事中,朝廷准备改铸“大钱”,销毁小钱。汤即上疏表示反对,他认为“若毁小钱, ...[详细]
汤一中(1819~1871)字子惠,长沙人。与兄汤蠖、弟汤彝皆有名于时,人称“三汤”。博学工诗,尤擅书法,摹古篆隶,得其深拙之气,草章亦称善。又擅刻印、善绘画,不轻与人交。同治年间(1862~1974)修《湖南通志》时,受聘典校金石文字,未赴任卒。 ...[详细]
唐炯(1829-1909) 清末官吏。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贵州遵义人。早年中清末举人。1854年,在家乡举办团练,镇压贵州苗族起义。后捐资得知县被派赴四川。1856年署南溪知县,与李短鞑、蓝天顺起义军作战。1862年统安定营,与太平军石达开部对阵。 1867年,奉四川总督崇实命,率川军入黔...[详细]
汤金钊(1772—1856),字敦甫,又字勖兹,清萧山城厢镇人。他出身于商家,从小勤奋求学。乾隆五十九年(1794)乡试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编修,升侍讲。十三年入直上 书房。 道光元年(1821),汤金钊署户部侍郎。时朝中有人主张增加赋税,汤上疏:“康熙中...[详细]
唐国华(?~1878),字新臣,今平江县虹桥人。少年参加平江军。清同治初年,隶属老湘营刘松山部,曾参与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继而转战山东等地,攻击捻军。后调陕甘,镇压回民起义。光绪二年(1876)随刘锦棠大军出关,参与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天山南北各地。他作战以智勇著称,累功保陕甘遇缺提督...[详细]
唐才忠(1875~1900)字次丞,后改为慈尘,浏阳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系唐才常大弟。初习医,受其兄影响,戊戌变法时在家乡推行新政。二十六年,参加自立军活动,任副统领兼掌军需。回长沙联络会众,并率领部分会众乘轮前往新堤参加起义。船中途搁浅,闻才常被捕消息,折回长沙。后返浏阳处理债务,...[详细]
苏宗经(1793—1864),字是程,号文庵。城西镇江岸村人。 清道光元年(1821年),苏宗经中广西乡试第四十八名举人。历任新宁州(今扶绥县)训导、平乐县教谕、梧州府教授、国子监丞,死后诰授奉政大夫。 苏宗经为培养人才,倡修鬰林州紫泉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与鬰林州知州王彦和...[详细]
苏元章(1832.10——1888),字裴然,蒙山县城北街人,清道光附生。咸丰元年(1851年),入楚军席宝田部。先后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桂西农民起义,获清廷以总兵记名,换赏花翎。贵州苗族人民起义时,他再率兵将苗民义军镇压下去。清廷遂给苏元章以记名提督,赏头品顶戴,穿黄马褂,免骑射,加三代一品...[详细]
苏天福(?-1863) 清朝捻军起义首领。一作添福。河南永城人。曾做过贩羊、卖油生意。开过粉坊,是贫苦农民兼小商贩。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打到河南,他结捻聚义,占据永城。1854年在安徽毫州与张乐行组成捻军,举行捻党起义,控制了淮北地区的广大农村和城镇。曾在夏邑击败河南团练大臣徐广缙,在归...[详细]
苏时学(1814~1873) ,字斅元,号琴舫,又号爻山,晚年号猛陵山人。五袴厢登俊坊(今藤城镇)人。 时学七岁能吟咏,道光二十六年(1946)丙午科举人,候选内阁中书。壮年时潜心述著,著《游瑶日记》、《龚浔游记》、《羊城游录》。中晚年著《墨子刊误》、《爻山笔话》、《镡津忠义录》、《镡津考古...[详细]
粟戡时 (1882~?) 粟戡时,字墨生,别号墨庵,善化县人,光绪八年(1882)生。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宣统元年(1909)七月当选为湖南咨议员,积极投身于保路运动。次年夏,他与陈炳焕、曾继辉、石秉钧被举为湘路拒款代表,进京-,曾断指血书:“湘路无庸借款,乞中堂主持。戡时谨上。”以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