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兆蓉 (1838~1905) 童兆蓉,字绍甫,号芙初,宁乡县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同治六年(1863)中举人,后应聘赴陕西刘典幕中管理营务,兼统防军。曾率军打败回民起义军对三水、淳化的进攻,又镇压北山兵变。十年,受护理巡抚谭钟麟委派办律武军营务,兼管全省军需,晋知府。 光...[详细]
童叶庚(1828-1899),字松君,晚号睫巢,斋室名百镜斋。上海崇明人。科举出身,历任浙江数地县丞,咸丰间以军功擢升德清知县。晚年受诬陷,落职后,光绪间归隐吴门,遂以金石书画自操,颇延时誉。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内孤本。 1862年童叶庚在闲暇之余,偶然看见儿童把绳线撑在手指间“翻股”,...[详细]
童杰(1870~1911),字健吾,今岳阳县五垸乡人。清末加入同盟会,与李锜、彭承念、彭一湖、周四维等同盟会员秘密串连,图谋起义。 他带头提倡剪辫,婚后要妻放足,以作示范;卖掉水田3石、房子1栋,支援革命活动。清政府大肆追捕、-革命者,孙中山曾避敌童家,并与他结成盟兄弟。孙中山被迫东渡日...[详细]
童华(生卒年未详),字心朴,山阴(今绍兴)人。清雍正初,入赀得知县。大学士朱轼荐其才能,雍正令其前往直隶赈灾。乐亭、卢龙两县所报饥口不实,经查核实,增加两县饥民数,加以赈济。迁平山知县,又遇灾情,不待报,遽出仓粟7000石贷民,助民济困渡难。晋真定知府,权按察使,平山出仓发粟之事被人弹劾,部议免...[详细]
童钰(1721—1782),字璞岩、惜庵子,号二树、缓亭,山阴(今绍兴)人。明庠生。入清后不愿仕进,布衣素食,潜心方外之学,以终其身。嗜诗辞,与刘鸣、陈芝图号称“越中三子”。尝往西巫,月中行吟,得一诗,绾一结以记,天明得24结之多。后客居河南,修一省36州县志乘,体例谨严,人多赞誉。癖山水书画,...[详细]
邬廷豳字偕五,号宝峰。兴坪乡书家堡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考中第二名举人。历任江南卢江、桐城知县,为政清廉公正。废弊政,治偷盗,使人民安居乐业,诉讼的事很少。 他对乡里的老人很敬重,说:“这些人是前辈,经验丰富,要争取他们支持,才好维护地方安定”。对学校教育很重视,说:“学校和我们关系...[详细]
铁良(1863年-1939年),字宝臣,穆尔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末大臣,以“知兵”自称。曾为荣禄幕僚。后任户部、兵部侍郎。1903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大臣,协助袁世凯创设北洋六镇新军。继任军机大臣。1906年任陆军部尚书,与袁世凯争夺北洋新军的统帅权。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辛亥...[详细]
田雨公(1808~1876),字敬堂,号杏轩,盂县香河村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十八年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擢升大理寺少卿。在朝为官期间,常被道光帝邀至便殿对谈,引经据典,论政颇深,奏议多为皇帝采纳。其针对时弊,尖锐地指出总督、巡抚官吏有“四习”,即好谀、苟安、掩饰、取巧;政治废弛有...[详细]
田以正(?-1870) 清末云南哀牢山区各族农民起义首领。哈尼族。又名田政,绰号田四浪。云南他朗厅(墨江县)人。1853领导镇沅、新平哈尼等族人民起义,并于1858年同彝族李文学领导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汇合,被任为副帅,在哀牢山区给官府以沉重打击。 1870年秋,清军向道关哨反扑,他在突围时坠...[详细]
田应华, 副教授,逻沙乡人。1929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工作,1951年7月至1954年1月就读于南宁第一医士学校和岭南大学医学院生理师资班。 著有《血型理论与实践》。1989年任桂林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系广西生理学会第一副理事长,桂林市生理学会理事长。...[详细]
瞿腾龙(?~1854)字在田,长沙人。19岁投清军,隶常德协标,参加镇压赵金龙、雷再浩、李元发及乾州苗民起义。咸丰二年(1852)调广西镇压太平军。太平军进攻长沙时,他率军尾追回省,固守长沙。太平军北上后,随即领军进攻武昌,沿江而下,屯兵金陵。累官至总兵,咸丰四年在瓜州被太平军击毙。 ...[详细]
唐鉴 (1778~ 1861) 唐鉴,字栗生,号镜海、敬楷,善化县(该县河东今属长沙县及长沙城区五一路以南,河西今属望城县,后同)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父唐仲冕曾任陕西布政使,唐鉴幼年随父宦游,长大后始回湘求学,28岁录为秀才,入城南书院就读。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十...[详细]
塔齐布(1817-1855) 清朝湘军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字智亭。初由火器营护军擢三等侍卫。1851年(文宗咸丰元年)至湖南为都司。次年助守长沙(今长沙市)抗拒太平军,后升游击署中军参将。1853年7月,曾国藩荐他“忠勇可用”,遂加副将衔。次年4月奉命率湘军协助道员胡林翼进犯湖北通城及崇阳一...[详细]
陶之典(1622~1711)字五徽,清代宁乡人,系明翰林待诏陶汝鼐之子。清顺治中由拔贡选授安亲王府教习,升内阁中书。性冲淡,动履端方;工诗文,耄犹好学,手不释卷,兼精医术。 ...[详细]
陶锡三(1847~1881),名鼎金,字莹生,清巴陵县城东人。同治四年(1865)入清军老湘营,任堂兄陶澄轩中锋前哨。后在江苏、山东镇压捻军,攻夺绥德州城。七年,左宗棠命其以总兵名义筹办军粮。他年少魁悟,应对如流,至蒙古,蒙古王公大悦,即发粮源源供应。八年夺甘肃灵州诸城,清廷赏其功以都司、游击补...[详细]
陶绥之(1844~1869),号昭福,字履谦,岳州城东门人。爱习拳术,悍刚勇。清同治三年(1864)投陶澄轩老湘营,随军攻入江宁,获六品顶戴。四年,在河南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为曾国藩赏识,以把总提拔补用。六年,又以镇压河南边境捻回军记功,以千总补用。七年,在直隶吴桥防御战0奇制胜,任领哨官。后为...[详细]
陶模(1835—1902),字方之,一字子方,秀水(今嘉兴)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十年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调两广总督。 陶...[详细]
陶茂林 (?~1890) 陶茂林,长沙县人,生年不详。清咸丰初年,以武童人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军,转战湖北、江西,累迁至游击。咸丰八年(1858),胡林翼调他为楚军营官,先后守黄州,战霍山、舒城,攻占建德,擢参将。十年,他从多隆阿在桐城挂车河击败太平军,擢副将。次年,又败太平军于施家山,参与...[详细]
陶方琦(1845—1884),字子缜(子珍),会稽(今绍兴)陶家堰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曾祖兆麟,直隶大城县典史;祖际尧,湖南永州知府;父良翰,福建兴化知府。先世在文学、吏治上有名声。自幼受其祖贤熏陶,刻苦攻读,期冠补诸生。清同治六年(1867)补甲子科举人。其兄方琯同时举榜。光绪二年(1876...[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