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 (?—?) 即昙摩罗刹、达磨罗察。亦称支法护。西晋敦煌(今属甘肃)人,祖籍月氏,世称“敦煌菩萨”或“敦煌开士”。八岁出家。随师游历西域各地。遍通三十六国语言,广觅梵文佛经。后至长安,自晋泰始二年(266)至西晋末,前后译出一百五十余部经论。译文说事委悉,辞叙雅便。并创译经新法,为后世...[详细]
(?—1787)鄂谟讬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将领。父西柱,官西安将军。鄂宝自官学生授内阁中书。再迁户部员外郎。 乾隆十六年,授奉天府尹。二十年,署广西巡抚。二十六年,总督李侍尧劾陆川知县应斯鸣等纵贼害民,鄂宝奏前后相歧,夺官,以三品衔往库车办事。三十一年,召还,署左副都御史。仍授巡抚,历湖北...[详细]
文俊,孛儿只斤氏,蒙古镶黄旗人。其子霍隆武官至三等侍卫。 1839年(道光十九年),文俊调云南驻防,担任了临元镇标中军游击、武定营参将等职。当时因为清统治者对回族严重歧视而引起了当地-的激化,再加上汉回地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不断从中挑拨制造冲突,扩大民族隔阂,长期的民族的矛盾又得不到解决,终于...[详细]
托浑布(1799——1843年),字安敦,号爱山,孛儿只斤氏,蒙古正蓝旗人。祖辈为官进仕。精通汉文,立志笃行,成为清代蒙古族诗人,著有《瑞榴堂诗集》。 托浑布从小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穷,不得不每天步行六、七里路从师求学,且风雨无阻,这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托浑布的母亲孛齐勒教育子女以忠孝...[详细]
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1641年),蒙古察哈尔部人,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之子。生母为苏泰大福晋。 1634年,林丹汗在逃亡青海途中,于甘肃大草滩去世。额哲成为察哈尔部的可汗。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献传国玉玺投降。皇太极封额哲...[详细]
鄂弥达(?—1761年)鄂济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雍正元年,授吏部主事,累迁郎中。五年,同广东巡抚杨文乾到福建查察仓库。六年,擢贵州布政使。八年,迁广东巡抚,寻实授总督。 乾隆元年,高宗命近盐场贫民贩盐毋禁。鄂弥达疏言:“广东按察使白映棠未遵旨分别,老幼男妇发票,称四十斤以下不许缉捕,...[详细]
李友全,山西汾阳人,现任广东润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及厦门燕之屋燕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经济系1994级校友。 学习工作经历及主要业绩:1994至1998年就读于山西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山西省民族经济贸易总公司工作。1999年进入山西傅...[详细]
额勒春,男,1879年出生,内蒙古布特哈旗(今扎兰屯)达斡尔族人,字乐田。1901年2月,任布特哈副都统衙门户司额委书局。 1905年任骁骑校。1909年任东布特哈八旗筹办处总办。1925年10月,任黑龙江省军务善后督办公署咨议。伪满洲国建立后,达斡尔族上层人物德古来、郭兴元(绰克巴图尔)、...[详细]
岳起(1749—1803),姓鄂济氏,字小瀛,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举人,经保举授为笔帖式。连续提升为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 乾隆五十六年,升奉天府尹。前任府尹贪得无厌,岳起到任后,将房屋、器物全部洗刷一遍,说:“不要沾染那种污迹!”因此与奉天将军相抵触。过了一年...[详细]
杜越(1596~1681)字君异,号紫峰。定兴东江村人。明天启五年(1625),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专断国政,兴大狱,发现有异议者,当即逮捕入狱。定兴靠近京城,尤为吃紧,杜越世交魏大中、左光斗被逮,杜越毅然说:誓死不与魏党共戴天,世交岂能以此断绝,更不能置身事外,坐视不管。遂偕同鹿正、孙奇逢倡...[详细]
杜首昌(1632—?)字湘草。山阳人。布衣。著有《绾秀园诗选》,有泉水诗词《过秋史二十四泉草堂》《风流子题王秋史二十四泉草堂图》《历下芙蓉园》《雪后访王秋史留酌今雨书屋》。...[详细]
杜瑞联(1831—1891),字棣云,有字聚五,别号鹤田,江苏泰兴人。 咸丰二年(1852)进士。累迁辰沅永端道。光绪元年(1875)任四川按察使,次年生云南布政使,三年暑云南巡抚,次年实授,九年缘事降三级调用。喜收藏,着有《古芬阁书画记》,光绪七年(一八八一)成书,著录伪书、画甚多。 ...[详细]
敦肃皇贵妃(?~1725年12月27日)年氏,雍正帝妃嫔之一,其名于史无记载。湖广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妃兄,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年希尧(长兄),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次兄)。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帝在藩邸时年氏为侧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详细]
董元(1637—1716)明末清初禹州人,字善长,号仁山,别名仁斋。顺治十六年(1659)补州生员。从学儒学名士孙奇逢先生,与赵御众、钱佳选等友善,以道义相切磋。一生不仕,执教于三峰山下,认真教诲,其弟子多有成就。著书有《幼学集》一卷、《劝农集》一卷、《西溪诗草》一卷。终年80岁。 刘延祜清...[详细]
董养性(1616—1672)字迈公,号毓初,乐陵城东董家村人。《乐陵董氏家乘》记载:董氏之先世居广川,仲舒公(董仲舒)即广川董氏之始祖也。传三十五世,讳秉贞,业儒术,于南宋迁于千乘地,隐居不仕,是千乘董氏之始祖也。秉贞六世孙讳才广,明初又西迁于乐陵县城东二里许,扩地四百亩,入籍于顺美乡五里七甲。...[详细]
董卫国(?—1682),汉军正白旗人,清朝大臣。初授佐领,累官秘书院学士。顺治十八年,擢山西巡抚。 康熙四年,加工部尚书衔。十三年,改兵部尚书衔。吴三桂反,陷长沙,卫国疏请发兵备袁州、吉安,上命副都统根特自兖州移兵赴援。耿精忠亦反,侵宁都、广昌、南丰诸府县,饶州参将程凤、广信副将柯升叛应之,...[详细]
永常,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将领。自三等侍卫累迁镶红旗满洲都统。乾隆五年,命如安西按事,即授安西提督,屯哈密,赐孔雀翎、红绒结顶冠。十五年,授湖广总督。罗田民马潮柱为乱,讨平之。 十八年,上将征准噶尔,命为钦差大臣,驻安西。旋移陕甘总督,加太子少保。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来降,言达瓦齐昏暴。...[详细]
董鄂席尔达,镶红旗(从一品),祖父岳瞻为福陵总管大臣,父格礼年仅二十四岁阵亡云南军中,席尔达少有才名,三藩之乱时已渐露头角,康熙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时,白左都御史,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并曾外放三年,署理川、陕总督事务,是当时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