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化南(1845~1917) 号棠洲,城关人。 自幼攻读经史。凡登门求教的,均悉心指点,诲人不倦。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留京任户部主事。甲午战争后,国事日非,化南深感力不从心,欲辞官回乡办学,未获准,后来又调任云南知府。到任不久,因长兄病危,便借故辞职返里,设堂讲学,倡导教学革新,增设...[详细]
谢俊谦(1892~1948) 号逸堂、安康人,住流水店陈家坝,出身贫寒,父母早逝,靠兄长养育成人。少年时就读于流水店私塾,后入安康三官店学堂读书。1916年考入西安高等学堂,接受近代科学的启蒙教育,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他决心求知报国,振兴民族。1919年在西安考取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就读于日...[详细]
谢树英(1900~1988) 号济生,安康县流水店人。其父谢恩绶,是清末地方名士,见国力日衰,督子女力研科学、发展实业,谋求救国之道。谢树英秉承父教,早年就读于北兆一中,在高等法文专修馆毕业,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1920年11月,由华法教育会派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赴法船上结识周恩来,对周...[详细]
谢玉珩(1781~1854) 字宝书,号鹤龄,安康流水店陈家坝人。幼聪慧,五、六岁嗜学如成人,从兄学经书,后与张补山共师乡贤董朴园。董谓张博而才,谢拘而谨。学有所成,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二十一年中举,二十五年以进士分发四川,历署新宁、德阳、昭化、绵竹、达县知事。将赴蜀时,其父告诫:“...[详细]
谢远贵(1941~1970.4.10) 涧池镇西坝村人。 在“文革”期间,曾任涧池地区造反组织的“兵团司令”,多次持枪指挥和参加武斗,先后指使暴徒杀害无辜农民8人,致残1人。1968年5月23日,他伙同凶手闵启贵、邝国祥、韩永华、许世奎、黄孝友、汪忠弟等6人将双溪公社两河大队正在地里锄草的社...[详细]
谢裕楷(1844~1898) 字端甫,安康县人,住流水店,光绪元年(1875)举孝廉方正,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授顺天府固安知县。时永定河泛溢成灾,负责赈济,拯救灾民。为防水患,又指挥植柳万株护堤。再次大水,河堤无恙。他为政弘扬文化,修葺书院,亲督生员课读,治下学风大盛,社会风气好转,...[详细]
邢景周 (?~1862),字楷夫,平利县城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归籍,值湖北农民起义军入境,邢称“楚匪作乱,窜扰邑东”,即倡募团勇防御,赏加赞善衔。后请终养家居,复奉旨“帮办本地团练”。同治元年(1862)七月,四川农民起义军抵平,劫富惩官,不扰贫民,被邢诬为“川匪...[详细]
熊伯韫(1881~1919) 字萃亭,派名道俊,化鲤墟田坝老屋场人,兴安中学毕业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厅城北街人马绪洛,考取陕西省陆军学校。清宣统二年(1910),陕西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由日本回陕西,宣传辛亥革命,熊伯韫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年七月初九,熊伯韫与井勿幕,钱定三(...[详细]
许发礼(1878~1927) 石泉县凤阳乡杨子明沟人,一贯以农为生。他家原有3亩土地、3间瓦房,全家4口人相依为命。当时,苛捐杂税繁重,打下的粮食不够糊口,生活无赖,他-卖掉2亩土地。民国十年(1921),许发礼当选为当地第一届乡约;两年后,他又连任第二届乡约。在任乡约期间,每遇民事纠纷,总...[详细]
许麟阁(1882~1966) 原名许振声。石泉县城关镇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康中学毕业后,在陕西省警官学校学习,后派任石泉县警佐。宣统元年(1909)担任陕西陆军学校测量员、陕西军队炮兵团军需、兴平县杂税局局长、陕西赈务处委员、陕军第三师副官。民国十六至二十四年(1927~1935)任...[详细]
徐贯之(?~1938) 本名徐忠恕,铁佛寺田梁人。民初曾就读于县乙种蚕业学校,毕业后随父学道,为人办丧祭事。民国二十年(1931)初,投驻军韩世昌任副官。3个月后回家探亲,闻乡亲哭诉韩部扰害民众事,大怒,遂脱离韩部,聚众造反。先在高桥杀死县府委派的两名收税人,并击败韩部1营兵力。次年, 又击败县...[详细]
徐海澜(1854~1932) 原名进福,涧池镇人。 清末秀才,后应试进士未第而从医。从医之余喜好戏剧,对汉调二黄尤感兴趣。他常与同辈组织业余清唱,虎音宏亮,边音甜脆,道白吐字清晰,每唱均博喝采。某年端午节,涧池土地庙唱二黄,徐海澜和戏友也到场组织清唱,结果台上大戏没人看,观众都被徐海澜的清唱...[详细]
徐海山(1914.5~1938.7.26) 原名徽镇,月河乡人。 民国20年(1931)在杨虎成部17师军官训练班受训,毕业后,分配到17军路安康绥靖军沈玺亭部任排长。21年(1932)十一月,在沈部于平利县举办的干部教育班受训时,与何振亚等人秘密成立陕南抗日救国赤卫团,歃血盟誓,酝酿兵变。...[详细]
许荣田 (1925—1981),洵阳县西炮台人。出生于世医家庭,幼年时在县城北门小学读书,1944年5月考入洵阳中学,半年后,因学校强迫他参加“-青年团”,愤而退学。此后,在家随父学医,三年出师,即能单独行医。因勤于钻研,医术日精,医德高尚,徒步施诊,送药上门不计报酬,贫富同待,深得群众赞扬...[详细]
许中 明洵阳县蒙恩里大棕溪人。正德九年(1501)乡试中举,十二年(1517)考进士,中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初供职行人司,官行人,继选山东道御史。任内忠于职守,“敢言,不避权要”,以参与著名的“大礼之狱”而闻名于世。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朱厚照卒,因乏嗣,经朝官公议,皇室宗子朱厚熜...[详细]
徐竹铭(1904~1976) 字勋禄,白河县大坪乡和平村人。16岁时,双亲去世。徐执教糊口,兼修中医,以治热病、时症而出名,1956年被吸收到县人民卫生院工作。 徐精习《温热经纬》、《温病条辨》、《频湖脉诀》,用药不过六八味,甘草、竹叶不过三五分,大寒大凉之药不用,曾以“三生饮” 使奄奄...[详细]
杨安荣 原名杨德娃,生卒年不详。原籍本县城关,后移居汉阴涧池铺。年轻时即爱好文艺,十五六岁时因参与灯节玩彩莲船遭母斥责离家出走,投著名科班艺人王寿元(镇巴人)为师,并得清末汉阴文人李海南在文化知识和剧本鉴别方面的指点。初习《窑会》、《打樱桃》、《打枣》等摇旦戏,后改唱正旦。代表剧目有《汾河湾》、...[详细]
杨春如(1892~1969) 原名杨之华,白河县歌风黄泥沟人。民国三年(1914)考入陕西省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在家赋闲一年,次年始创办县南区茅坪关帝庙小学,任校长10余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经柴守愚介绍加入同善社,二十八年(1939)冬白河县中学开办,被推任主任委员,后又任白河县财务...[详细]
杨家坤 号松泉、道光元年(1821)举人,被选授临潼县教谕,因侍奉老人未就任。后被聘任东来书院讲习,多有成效。兴安知府徐栋赠匾:“仪型桑梓”;广东兵备道高建瓴题联:“周夫子程夫子吾道其南端赖龟山夫子,张紫阳朱紫阳学者仰北现有松泉紫阳”。道光中,主纂《紫阳县志》,两年成书,为今存诸志中善本。生卒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