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鋪(1906~1941)化名赵朴、王元。陕西府谷人。1924年考入山西省汾阳铭义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到达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曾领导进步学生同军校的国民党 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 在广州发动-政变时,赵机智脱险,经上海转汉口,入中央军事政治...[详细]
赵 博 (1906—1941)出生于府谷县清水乡赵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6岁时丧父,7岁入本村私塾,15岁入县城南门高小。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刻苦学习,品学兼优,向往光明,追求进步。 1923年,南高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到当时颇有名望的山西汾阳美立铭义中学。在汾阳上学期间,由于中...[详细]
赵苍璧(1916~1993) 字子方,第四任公安部部长。陕西清涧人。1934年在清涧县东阳区参加农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涧县东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巡视团主任,三边专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陇东专区保安处处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北平市公安局处长,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 ...[详细]
赵兰英(1915~1937),女,今靖边县青杨岔镇大台人,共产党员。18岁时由父母包办嫁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青杨岔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赵兰英大胆地找到政府负责同志,请求解除自己的婚姻。新政府满足了她的愿望,并吸收她为乡政府妇女干部。不久,赵兰英与东...[详细]
赵良栋(1621~1697年),字擎宇,亦字西华,陕西绥德州(今榆林县)人,因居官客居宁夏。少年时读书习文,后弃文习武。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进占陕西,他应征入伍,隶属总督孟乔芳部。初署潼关守备,后随军西征,在甘肃巩昌府一带作战立功,被升任宁夏水利屯田都司。顺治五年升为高台游击,十三年,...[详细]
赵胜(?~1631) 明末农民军初期领袖。异名赵四儿(一说作孟长庚),清涧人。因家境贫寒,白天种地,夜晚借居村东石油寺,秉烛苦读,故又号点灯子。时有人讹传其酷似平话中的黄巢,点灯孤寺,著作兵书,有谋反之嫌,即将被捕。赵无以自明,恐被诬陷入狱,遂逼上梁山,于崇祯元年(1628)⑩在境内花岩寺聚众而...[详细]
赵希贤 (1901.5~1980.8)又名赵宋儒,曾用名张有才、张名由,化名子义。出生于府谷县清水乡赵寨村一个农民家庭。 1909年,入本村私塾,1917年7月,入府谷县南门高小, 1920年,考入太原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毕业后,返回府谷,先后在南高、模范小学、民众小学当教员。一边从...[详细]
折碧莲(1919~1973) 女,1919年10月21日生于马家岔。15岁嫁于韩家塬,丈夫李常有在抗战中牺牲后,折同继夫李树昌迁居周家圪。在大生产运动中,碧莲带动韩家塬妇女纺纱织布,支援前线,成为有名的模范军属,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5年1月出席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聆听毛...[详细]
折多雄(1906~1974)陕西米脂人。自幼务农,饱受地主盘剥。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折家坪村自卫军排长,决心投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行列。1945年,驻榆林的国民党军不断向陕甘宁边区骚扰,在镇川的一次战斗中,他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扼守独耳山口,俘敌五人,缴获步枪两枝、轻机枪一挺。194 7...[详细]
折继闵 字广孝,惟忠嫡夫人刘氏所生,身材高大,熟读兵书,多谋善断。宝元二年(1039)袭知州事,时年22岁。在继闵任职的头5年(1039~1044),适逢西夏元昊称帝(1038)后大肆攻宋的时期,河西地区首当其冲,战斗频繁,他历经30多个战役,俘杀万计,招集大批流民,稳定了边疆局势,为保卫桑梓,...[详细]
折继长 惟让子。“有勇好战,曾立功”。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奉使河东,折继长时为百胜寨主(百胜寨在府谷县,东距府州城40里,驻军1200人)。深得欧阳修赏识,被欧阳修举荐为“堪备任使”者之一。...[详细]
折继世 继祖弟,少从军,为延州东路巡检,熙宁四年(1071)种谔筑罗兀城,夏人扰筑,派兵围抚宁寨(米脂西北),继世与高永能领宋兵进驻抚宁寨旁的细浮图城,以保罗兀。夏国酋长嵬名 山部落,有众万人,居故绥州,名山之弟夷山先降为熟户,欲策反名山使之内附,继世知之,遣其子克懃报告于种谔,种谔于是取绥州...[详细]
折继宣 惟忠长子。父死继职,而为政苛虐,横征暴敛,种落嗟怨,地方不靖,大失朝廷置折氏居河西“捍蔽戎虏”之本意。据《宋大诏令集》卷一八八《府州敕榜》谓:“继宣不能绥宁种落,以昭世家,虐用威刑,肆为掊刻,民多胥怨,人用流移……”。他竟把处在契丹和党项两个贵族军事集团经常焚杀劫掠下,本来就贫困不堪的各...[详细]
折继祖 字应之,惟忠妾李夫人生,时在天禧五年(1021)。皇佑四年(1052)继其兄继闵知州事。嘉佑元年(1056)领州刺史,受赐钱50万,改葬其父。麟府路军马司钳制折氏太为过分,知并州梁适查清原委,向朝廷报告折氏的艰难处境,说“折氏累世承袭知府州,本族仅300余口,其部缘边蕃族甚众,凡犒劳皆以...[详细]
折可存 字嗣良,克行子,初以父荫补右班殿直,后为其兄统制官可求属官,主管机宜文字。夏人酋长女崖,攻扰西边10多年,朝廷立赏捕捉,可存领轻兵百人以计擒获,迁秉义郎,升第四副将。宣和元年(1119)统领六路边军的童贯命熙河经略使刘法出师取夏朔方地,麟府亦有所行动,可存杀敌有功,升门宣赞舍人。二年(1...[详细]
折可求 可大弟,约在政和六、七年间(1116~1117)嗣知州事。其时,女真族崛起东北,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随即发动灭辽攻宋的战争。宣和七年(1125)冬,金左副元帅宗翰领兵围太原,知府张孝纯婴城固守,久不得下。折可求统麟府之师2万余人应援,从府州渡黄河,经岢岚、宪州、越山取道松子岭,...[详细]
折可适 字遵正,从阮五世孙。父克隽,文思副使,赠左领军卫上将军。可适少从军,充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随种谔出塞,后为乌波川把截。熙宁九年(1076),宋军反击安南,辟为安南安抚司舟兵队将。元丰四年(1081),宋军五路伐夏,可适为鄜延副军,收复米脂,自安定堡(子长境)护运粮草赴前线,败伏兵于蒲桃...[详细]
折克行 字遵道,继闵子。熙宁三年(1070)夏军进攻庆州(甘肃庆阳),朝廷命种谔合鄜延、河东两路大军筑罗兀城以牵制之,时克行及其叔父继祖皆在军从行,谔使克行以兵3000护粮道,战葭芦川,斩400,招降千户,获牲畜万计。元丰元年(1078)因其兄克柔有病不能将兵,遂以克行知府州。四年(1081)夏...[详细]
郑思诚(1890—1945),又名痒、玉玺,字兴田。出身于农商兼业的殷实之家,定边砖井镇下蔡渠村人。其父郑重德,有妻三,思诚为三房杜氏生。 郑思诚10岁入学,喜动好斗,“顽愚不雕。”其父视思诚终不可为儒门弟子,着其弃文习武。数年后练成飞檐走壁,平步墙屋之技,乐为善良无辜打抱不平。13岁时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