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瀛(1902~1927),又名义昌,字海峰,神木城关人。其祖经商,至父辈家道渐衰。1923年春,王瀛靠舅父资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他品学兼优,为同学称道。课余与汪铭等组成见闻观摩会,切磋救国之道。同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山西省学生联合会主席。1924年转为共产党员,历任中共太原地委宣传...[详细]
王秉印(1897~1979),今靖边县席麻湾乡兴盛台人。青年时家境贫寒,在外揽工度日。民国二十四年(1935)家乡解放后,他分得了土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显身手。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总是鸡叫头遍就起床,农忙季节下地干活,农闲季节捡柴拾粪。肩上背篓、手中的粪杈是他的随身之物。村里人说他是个...[详细]
王补梅(1896~1975),女,栽子沟村人。家极贫,14岁时卖到王家后坬村做童养媳,丈夫王侯小以揽工为生。 土地革命开始,红军游击队和地下党干部常到其家宿营、开会。王补梅为他们放哨、送信。还送两个儿子参加了红军。 1935年神府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王补梅一家藏在贺家山1座山洞里,这...[详细]
王扶之,别名王硕,1923年9月24日生于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测绘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测绘股长,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详细]
王光荫(1894~1939),字雪樵,号一居士,神木城关人,肄业于北京法政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陕西督军李根源秘书、府谷县县丞等职。因与当局政见不合,于1924年退隐家乡,宣传新文化,创立“天足会”,倡导女子放足。因守旧势力所不容,后以驻军骑兵旅长高志清代表名义,出游南京、西安等地。19...[详细]
王国宝(1893~1978),今靖边新农村乡瓦房村人。以“过光景”遐迩闻名。王国宝每天鸡叫起床,出门总要背个粪篓。线单子被面一盖30多年。“羊肚子”手巾、布腰带一扎10多个年头。上衣一辈子不扎领子,有人不解,问他为何这样?他说:“1条领子节省2寸布,一辈子能节省多少!” 王国宝自幼家贫,曾...[详细]
王国昌(1911~1978) 化名老朱,出生在旧城一个贫农家庭,幼年聪明好学。高小读书时四叔父赠他一本《-》书,他十分欣赏,不时苦读,颇受影响。 1925年,他与同学郭延年于城里高小组织了童子军,领导少年操练,宣传反帝反封建。当时,省立绥德师范(四师)和省立六中(榆中)派学生来吴堡宣传革命思...[详细]
王国显(1910~1952) 吴堡旧城人,家庭地主。1926年于旧城高小毕业,1928年至1934年先后任民国吴堡县-巡官,辛家沟区长,一贯欺压人民。土地革命时,积极-、反人民。1940年民国吴堡县政府被人民推翻,王国显出逃至镇川、榆林国民党统治区,大肆-。1944年潜回吴堡侦察共产党机密,阴谋...[详细]
王浩(1900~1970) 原名怀德、子良,绰号王胡子。王家河人。体貌魁伟,言语幽默。早年就读于王家河、高杰村等小学,1922年在榆林中学与刘志丹同窗。1925年由白作宾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因积极参与 ,和本籍学生白自强等号称四大天王,被校方开除。翌春,回清涧第二高小任教;夏,奉命赴上海大...[详细]
王怀仁(1914~1973),今靖边县红墩涧乡什拉他拉涧人。小学文化程度。民国二十五年(1936)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区委、县委、地委任领导工作多年,最高职务为中共榆林地委副书记兼监委书记。 王怀仁在任靖边县委书记、榆林地委副书记期间,经常到市民和农民家里作客,攀谈家务,体验...[详细]
王建福(1919—1974),汉族,出生在定边县罗庞塬乡贾塬村王塬畔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5年9月,长征红军到达陕北。王建福当时16岁,在故乡毗邻的甘肃省环县四合塬乡耿河村慕油房小村的一个富裕人家揽工放羊。一天,红军大部队从当地山路上经过,部队官兵见他衣衫褴褛,赤脚光臂,面带饥色,就...[详细]
王建基(1899—1969),字子元,出生于新安边镇杨湾村农家。 王幼入本村私塾就读,民国6年(1917)入安边高小,成绩优异,与同学任志勋被选送榆林省立第六中学(现榆中前身)深造。时值“五四”运动,子元颇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与同学刘志丹、马明芳、谢子长、马秀川、黄执中、杜聿明等,过从甚密...[详细]
王金禄 字斗山,府谷县城人。少时求学于三晋名儒阎绍丕先生门下,后家贫辍学,从事商业,数年间竟成大贾,积钱十余万元,驰名遐迩。然而,斗山喜读书,好施舍,经商非其所好。本县书生刘学孔、关乙臣学业拔萃,苦于向学无资,不得不辍学谋业。斗山及时解囊相助。后来二人双双赴考登科,斗山因之被时人誉为“济世之才”...[详细]
王锦秀(1894~1935),今靖边县青杨岔镇总关口村人。出身农民家庭。未上学,靠自学粗识文字。 民国十七年(1928),陕北遭大灾荒,靖边县长牛庆誉动员富户捐款献粮赈济灾民。王捐献粮食10余石,并劝喻富裕亲朋捐出80余石,散发给当地饥民。 30年代初,青杨岔一带常有土匪骚扰,民不聊生。...[详细]
王吉胜(1921~1965),佳芦镇木场湾村人。清代,“赛赛戏”(详见第二十四编《文学艺术》第三章)在当地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下,久演不衰。王吉胜的父亲王喜喜就是“赛赛戏”在陕北的第二代传人。受父亲影响,王吉胜从小就和这一民间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20岁左右,他就能上台演主角,成了“赛赛戏”剧团...[详细]
王聚德(1909~1941) 又名撰忠,字逸仁。男,汉族。清涧解家沟镇王家山人。陕北红军游击队创始人之一。 聚德幼年聪颖好学,先后在袁家沟、高杰村上小学。1927年3月,加入共产党。1930年考入省立四师。后因家贫辍学,回乡务农。1932年,家乡遭灾,夏田无收,秋田无望,聚德参与领导当地民...[详细]
王 俊(1911~1963) 原名霍建德,化名王俊。清宣统三年十月九日(1911.11.29)出生于楼湾。父亲读过书,种田兼作小生意。王俊11岁上私塾,15岁进县第一高小。1928~1929年,先后在延安省立四中和榆林职中上学。在校接受进步思想,品学兼优。1926年任儿童团团长,次年投身-,参...[详细]
王丕林(1885~1965) 本县苗家坪乡董家湾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多年,是本县第一个响应毛主席号召搞互助合作的人。他组织的变工队和互助组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表扬。1947年胡宗南进犯时,周恩来在绥德专区副专员杨和亭的陪同下来到董家湾村,了解战备情况,听了汇...[详细]
王林夫(1919~1947)乳名丑牛,大名连富,参加革命后改名林夫。陕西绥德人。幼时家贫,只断断续续读过几天私塾。1934年参加少年先锋队,并在绥德县苏维埃政府当勤务员,同年参加红二十六军第三团的少年先锋连。193 5年2月随军由陕甘边北上陕北。红十五军团成立后,被选调到七十八师作警卫员,在红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