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春 约生活于清朝后期。府谷县麻地沟人,出身豪门,却向来不吝财钱,仗义疏财,接济贫困。每遇乡里贫穷揭不开锅者或婚丧大事无力筹办者,天春慷慨解囊,亦不图报答。大边口至古城的便道是当时本地到后套的必经通道。但河道无桥,每年开春时节,冰解水寒,行人无不为涉水过河所苦。天春捐巨资在河上架设木桥,桥通...[详细]
刘安业(1910~1950) 叛徒。又名刘钟琪,西沟边人。1921年入读于私塾,1925年转进县第一高小。1927年由惠金瑞介绍参加共青团,任支部书记。1930年7月,经王乃屏(伯藩)介绍转入共产党。秋,考取榆林职业中学制革科。10月,在庆祝俄国十月革命、散发红军告人民书时,被校方通缉,失学回乡...[详细]
刘翠云(1920~1972) 女,尚家山人。出身农家,因家境贫寒,15岁便嫁于人。1940年随夫到延安一所红军小厂织袜。1942年5月参加共产党。因工作出色,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嘉奖。1947年入伍,担任护士工作。曾先后在陇东工农学习班、延安妇女职工学校和西安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她婚后不育,1951...[详细]
刘德温(1921~1939) 本县苗家坪乡本街人。刘德温自幼聪颖好学,苦心攻读,上小学时就追求进步寻求真理。1936年春到延安求学,先在职工学校,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就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德温参加了学生军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受组织委派到山东亢兰一带建立新玟权,不久任亢兰县(现...[详细]
刘光显(1911~1935),化名崔小六、文真、楼光谢,店镇村人。8岁起在店镇小学读书。1924年考入绥德师范,受校长李子洲等中共党员师生的影响,积极参加-,和进步师生一道宣传革命。1929年在米脂中学上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经常在葭、米交界处活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1933年间...[详细]
刘国辅 (1914—1981)陕西省米脂县人。一九三五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米脂县游击队第二十三支队文书,红二十八军第二团团部统计员,军供给部统计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宋邓支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平西第十二支队营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龙赤区队...[详细]
刘国梁(1904~1931),又名刘耀西,乌镇石板村人。1924年考入绥德师范,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乌镇高小校长并补选为中共葭县委委员。1929年受党组织委派搞 工作。先在蒙古大汗太极部队当兵,后转入井岳秀部高志清营中发展力量。1930年春,受谢子长委派,和符宝山、刘起源等,在...[详细]
刘汉鼎(1913~1989) 乳名自重,化名黑老婆。1913年11月13日出生于暖泉坬一个贫苦农家。祖父因人逼债,离乡出走,殁于外地,15垧土地被财主霸占。父亲9岁就给富人扛长工,前后30余年。1岁许,汉鼎左臂出现红色肤花,状若“天人”2字,9岁时消失,村人纷传他是“真龙天子”。于是,父亲说:...[详细]
刘汉贵(1940~1962) 寺沟村人。1960年初中读书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部队7连任文书。汉贵在军队中奋发学习文化、政治、军事。1961年军训中,被评为全师的“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边界东段自卫反击战斗中光荣牺牲。时...[详细]
刘建章(1897~1958)原名师晏。陕西葭州(今佳县)人。因家贫,少时只读过一季“冬书”和两年小学。1913年,为抵还父亲欠债,到绥德一家地主店铺当伙计。1915年逃出,到山西临县借钱做小本生意。后回佳县务农。192 7年佳县大旱,携全家逃荒到延安县的南庄河落户。1935年,延安县城以外的大片...[详细]
刘介(1466~1529) 字师惠,号东峰。祖籍枣坪则,生于明成化二年十一月一日(1466.12.8)。高祖刘永昶,元行枢密院经历、广平路(治今河北永年)同知。祖父刘尚(jiǒng),字奢,封明长沙知府。父刘镛(1435~1516),字鸣远,号伯庵,魁梧颖敏,读书过目成诵;景泰四年(1453)举...[详细]
刘景向(1908~1968) 本县周家镇铁房寺人,谨言慎行,敏学好读。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1925年经焦维炽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接焦的职务担任了榆林地下党支部书记,并受命筹备中共榆林地委。 1927年赴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在史可轩、邓希贤(邓小平)部下当职员,深受史、邓两-的器重。...[详细]
刘金英(1916~1970)女。陕西绥德人。祖父饿死在讨饭路上,父亲也在她七岁时贫病身亡,母亲无力支撑全家人生活,忍痛把11岁的金英送人当了童养媳。受尽人间辛酸的小金英,盼望着穷人的出头之日。 1935年,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党的地下交通,秘密活动在绥德县义合、吴堡县辛家沟等地。中共...[详细]
刘兰(1465~?) 字廷馥,号石基。祖籍枣坪则,生于明成化元年(1465)。父刘迈,顺庆府(治今四川南充之北)经历;叔父刘遂,云南石阡知府。刘兰气禀淳朴,资性颖悟,早年就读于国子监,曾步随太史曾追和御史张进禄等当世名流。成化二十二年(1486)中举,弘治六年(1493)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教...[详细]
刘迦论(?~614) 隋朝农民起义领袖。城平(亦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隋末,在炀帝-铁蹄下,各地民众揭竿而起。大业十年五月(614.6~7),迦论挥师占领雕阴(治今绥德附近),自称皇王,年号大世。其部众10余万人,同稽胡族刘鹞子相呼应,声震朝野。未几,左骁卫大将军、关内讨捕使屈突通发兵进剿...[详细]
刘培忠(1941~1970),靖边县镇靖人。1958年应征入伍,1961年复员回乡劳动。1962年被评为民兵建设先进工作者,出席了榆林军分区民兵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刘培忠参加修筑吴定(吴堡至定边)国防公路,任镇靖民兵营教导员。在青杨岔公社张...[详细]
刘鹏声 约生活于清初,字程九,府谷镇羌堡(今新民乡)人,祖籍延安临城。少时性格持重,喜好读书,为同乡人所器重。后随兄从军,以军功由千总升为镇羌堡守备。鹏声治军甚严,颇有将才,所部士卒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常说:“国家设兵,原以卫民,民害不能除,奚以兵为?”在他带兵戍边初期,时有边患。每次与敌交战,...[详细]
刘荣胜(1896~1947),字克安,刘家坡村人,家为世医。刘荣胜天资聪敏,自幼文、医兼学,过目不忘。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无不精研,而尤其推崇《景岳全书》。其医术长于伤寒,亦善于妇科,又得祖传“灵药”、“九龙丹”、“黑矾散”之助。入世后,遂以诗文、医术、医德在南乡和晋绥名声...[详细]
刘瑞庭(1888~1970)高家堡人。幼年就读私塾,20岁起与人合作经商。因他乐于助人,办事公道,且常解囊资助办学、修桥补路、救济灾民等,深得本乡父老敬重。1924年选为高家堡绅士。1934年任联保主任。 刘瑞庭虽任伪职,却良心未泯,同情革命。时值国民党疯狂“围剿”神府革命根据地,常有成批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