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王孙(生卒年不详),西汉时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一说为京兆人,我国历史上主张“裸葬”之第一人。 杨王孙家业千金,为一方巨富,喜好黄老之术,对盛行的厚葬陋习深恶痛绝,主张加以改变,并身体力行。当他染病在身、就要离开人间时,再三叮嘱儿子说:“我欲裸葬,万不可违背我的意志,死后用布囊盛尸,下...[详细]
王焕然(1924~1983) 又名成仁,原籍西乡县,出身于医药世家。1944年毕业于省立西乡师范,1946年弃教从医。建国后,多次接受医学专业培训,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均有提高。参加医疗队,先后深入安康、岚皋、紫阳、白河、旬阳等县,进行疾病普查和防病治病。1965年在安康地区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详细]
王信(?~1486年),字君实,明代大将。陕西南郑(故治在今汉中市)人。父王忠在王信出生半年后战死于征北战场上,全赖其妻岳氏含辛茹苦将王信抚养成人。 正统中期(约1442),王信袭宽河卫千总。成化元年(1465),积功升为都指挥佥事,守备荆襄。河南农民刘通(能力举千斤石狮,人称“刘千斤”)...[详细]
王辛德(1911~1934)又名新德、建英、益之、一心。陕西洋县人。1929年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曾主编《前驱》《追求》《曙光》等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刊物;还在家乡谢村镇与中共党员李含秀等举办农民夜校,培养、发展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建立中共洋县谢村支部。...[详细]
熊文涛(1891~1952)原名受书,字文涛,曾用名潜夫。清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于谢何乡孟家河村一农民家庭。熊文涛自幼刻苦好学。民国4年(1915)毕业于陕西法政专门学校。民国5~9年(1916~1920),曾与同学李觐侯等人在汉中创办书店,传播新文化,并在西安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民国1...[详细]
徐雪尘(1906~1968),名镜清,城固博望镇人。青年时先后到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谋职,结识陈浅伦、徐彬如、李瘦枝和宋绮云等革命人士,参加过西北反帝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协会、西北革命青年读书会、世界语协会、西安救国会、救亡朋友会等进步组织,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他曾与贾拓夫等人在西安民乐园砸国...[详细]
杨乾运(?~554年),字玄邈,南朝梁将领,氐族。傥城郡兴势县(后魏分城固置兴势县,在今陕西洋县)人。其家是当地氐族的首领,他的父亲杨天兴仕齐为安康郡守。杨乾运弱冠被辟为梁州主簿。北魏孝昌元年(525),除宣威将军、奉朝请。不久,任梁州治中,除安康郡守(南朝宋置郡,在今陕西汉阴县西)。 西魏...[详细]
杨育才,1926年生,陕西勉县人。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作战机智勇敢,被誉为“大力士”、“飞毛腿”和“小诸葛”。1953年7月,金城战役时任侦察排副排长,奉命率小分队执行“虎口拔牙”―――突袭敌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详细]
姚虎成,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沙河营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初期,父母相继去世,8岁的姚虎成从此成了孤儿,在幸福院长大。 1971年1月,姚虎成参加解放军。来到部队后,他一心想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恨不得把全身力气都使出来。当时部队正修莲(沱)宜(昌)公路,他干起活来不要命。初春在河里捞沙,别...[详细]
岳震川(生卒年不详),字中干,号一山,陕西洋县人。生性酷爱读书,肄业于关中书院,与洋县王檀魁、勉县严景云同称“汉南三杰”。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大挑授知县,随即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担任顺天乡试对读官。为赡养父母辞官回乡。他回到陕西,先后在关中、汉南、关南三书院掌...[详细]
成都军区原顾问。 余洪远同志是陕西省西乡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红军宣传员,中共巴州县委书记、川陕省委组织部长,省政府保卫局局长、副主席,金川省委军事部长,甘肃临时政府财粮部长,参加了创立、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详细]
张凤翮(?—1643年),字建中,号慰堂,城固南乐人。自幼聪明,勤奋苦学,善于处人,少时即自勉:“功不及乡里,何以及天下”。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后官至江南巡抚,崇祯末年卸任归里。昔时上元观一带地势低,水位高,水滩散见,民众零散居住,易受洪水和盗贼害,人无安居。张凤翮察看地形,捐资筹...[详细]
张桂祯(1935~1988) 女,陕西省汉中市宗营镇人。6岁入学,15岁初中毕业后考入陕南公学院。结业后投考西安市妇产学校。1954年,分配安康县医院任助产士。1955年3月,调岚皋县医院工作。1959年1月,保送宝鸡市卫校妇产科进修,结业时取得妇产科医师职称,回县医院工作,历任妇产科医师、...[详细]
张叔亮(1890—1967),又名张永宣,1890年出生于城固县许家庙镇张家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一位忠厚善良的农民,以其勤劳、淳朴和乐于助人而享誉乡里,邻里有事,必请他前去调解说和。他父亲对外仁厚,治家却严而有方。他常对儿子们说:“咱家世代务农,没有几个人读过书,我不管再苦再累,都要让你们...[详细]
张勇(1616~1684年),字非熊,陕西洋县人,客居咸宁(今陕西西安市)。少年时善习骑射,后应募入伍,明末时为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阿济格部南下至江西九江,他率部下投降,并招抚他部明军七百多人同降清廷,被授予游击之职,隶属于陕西总督孟乔芳部。四年,他奉调随总兵刘芳名北援安定(今甘...[详细]
张肇基(1890~1914)字乐成。陕西南郑七里乡(今属汉中市汉台区)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在校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率众在山东烟台响应,被推为民军副都督。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在南京黄兴麾下任前敌指挥。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详细]
赵少艇(1893~1979),原名赵福林,城固大西关人,赵少艇7岁启蒙,勤奋好学。民国2年加入同盟会。当年9月,于西北大学政治科肄业时,考入日本东京同文书院。民国4年(1915)同文书院毕业后,又考入日本千叶医专药科深造。民国8年(1919)毕业回国,先后任陕西陆军医院药局主任、陕西助医学院教务...[详细]
赵文表(?~580年)北周将领。祖籍天水西(今甘肃天水市),后徙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其家数代为官,父赵江(或珏)历任巴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伯中大夫、封昌国县伯。文表自幼喜欢练武,善骑射,好读书。初为宇文泰帐下亲兵,魏恭帝元年(554)随军南征,以功授都督。三年(556)正月,...[详细]
左明(1902~1941)原名廖宗岱,又名廖作民、廖新,号菊阳,又号左明。陕西南郑人。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对八股文颇为反感,和同学何挺颖等暗中阅读《新青年》《改造》《努力》等书刊,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使他深受启发。1923年5月4日,联立中 络南郑中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