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先,本县人。(《汉书·袁盎晁错传》)。汉景帝时,初为谒者仆射。景帝三年(前154),吴、胶西、楚、赵、济南、苗川、胶东七国国王因朝廷削藩,以要求诛削藩倡仪者晁错为名,联合反叛。当时邓先任校尉,为将击吴楚。一次回到长安,向景帝汇报军情,景帝问邓先:你从前线回来,吴楚等国听说晁错被诛,他们退兵了吗...[详细]
原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副兵团职)。 杜瑜华同志是陕西省南郑县人,1932年考入杨虎城的宪兵营当学兵,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陕南抗日第一军参谋长、西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十五-卫团组织科科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大队长,副团...[详细]
杜鹃霞(1918~1940)女。原名杜俊英。陕西南郑人。从小就在其父、中共党员杜启安的教育影响下参加革命活动。1934年9月2日拂晓,国民党-荷枪实弹朝中共区委驻地杜家湾开来。带领少先队员在村外放哨的杜俊英发现后,立即命令其他队员把-引向村东,自己则飞跑回村通知区委领导和群众向西转移。待-发现中...[详细]
冯禹三 (?~约1940),又名冯玉山,陕西省镇巴县人。药客,往来于太白、江口之间,后与土匪任远成(桑园坝团总)结识当土匪,活动在牛尾河、倒角湾、观音峡一带,陈遗芳当江口团总后被收编。中华民国21年(1932),陈遗芳被打死在略阳,冯禹三继陈担任江口团总。冯经常外出至凤县的双石铺、褒城县的河东店...[详细]
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 符先辉同志是陕西省镇巴县人,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通信员、副排长等职,参加了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教导团队长,游击支队队长、营长兼教导队队长,营长,副团长,团...[详细]
高建瓴(约1793~约1865)字汉屋,号兰溪。陕西城固人。清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后三科会试落第,大挑以知县用,分广东,主澄海、高明等县,后升连平知州。任职七年中,勤恳治理,政绩显著,受到巡抚林则徐的称赞。鸦片战争时,他率领民众支援前线作战,耳朵被大炮震聋。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后,他辞职返...[详细]
高万鹏字抟九。陕西城固人。清咸丰五年(1855)中举。因会试不第,大挑以教职用,派为陇州(今陕西陇县)学正,未赴任。同治七年(18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升詹事府赞善,迁侍读学士,官至布政使。 同治年间某日,高从外省返乡,恰遇陕南灾荒,乡亲邻里衣食困苦。他慷慨捐银300两,资...[详细]
龚逢春(1908~1978)原名永禄,字福畴。陕西城固人。1927年至1928年,先后就读于冯玉祥部在西安举办的军官学校和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参加中共和共青团组织领导的-。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冬被中共陕南特委军事委员会派到赵寿山部做 工作。1932年5月转到陕西警备第一旅,...[详细]
何炯若(约1804~1861)字镛,号朱峰。原公何家庙村人。约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终年57岁。儒学生员。何炯若自幼苦读,辄通霄达旦,天资聪颖,嗜书成瘾。家庭虽不甚富裕,而书架上却摆满各种图书。成年后,很讲义气,常以钱物接济周围邻居。当时常有战乱,徭役田赋沉重...[详细]
康宝忠(1884~1919)字蝶庵,又字心孚。祖籍陕西城固,因其父在川为官,故宝忠兄弟皆生于蜀。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赴日,入经纬学校,任陕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干事长。翌年七月加入同盟会。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被举为总部评议员,对同盟会发展多有贡献,井勿幕、于右任即...[详细]
李郃(生卒年不详),字孟节,汉中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人。其父李颉,精通经学,做过博士。李郃先随父亲学习,后又人太学研习经籍,通晓《五经》,擅长《河图》、《洛书》、风星之术。他为人质朴,不善于显示自己的才学,在当时不为人们所了解。 汉和帝即位(88),派出使者到各地察访,到益州去的两位使者,途...[详细]
李梦遇 (?~1853)字润堂,山东博兴人,进士。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兴平县县令升任佛坪厅同知。任职期间,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修文昌祠和龙、火、虫神庙;咸丰元年(1851)创修迎秀书院。二年(1852),设训导署。《佛坪厅志》称李“刚毅明决,民敬畏之,创修学校,培养实多”。三年(...[详细]
刘宝濂(1885~1966)字楚材。陕西洋县人。12岁随祖父到上海读书,后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与邵力子一起受聘到陕西,刘先后在陕西师范学堂、西安府中学堂任教。期间,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爆发,他组织学生300余人,帮助革命军进攻满城,又带领学生军守卫西仓,为...[详细]
刘宝谔(1884~1952)字梦锡。陕西洋县人。从小随曾任苏州知府、上海候补道员的祖父生活,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后在上海从事工程建筑。清宣统元年(1909)被西(安)潼(关)铁路筹备处选中,派往美国留学,专攻土木建筑工程。办理出国手续期间,结识了被派往德国留学的李仪祉,两人遂成...[详细]
李文镇(1940~1983) 陕西洋县人。1958年高中毕业后,在洋县农中、师范任教两年。1960年考入西安医学院,1965年8月毕业,分配来宁陕县医院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群众组织相继成立,相互对立、攻击,一片混乱。李文镇坚持工作,不参加派性活动,被指斥为“逍遥派”,屡遭非难。19...[详细]
吏兆熊(生卒年不详),字梦轩,陕西城固县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任平利训导。他学识渊博,循循善诱。邑中知名士多游其门,掇高科者指不胜数。平利文风士习蒸蒸日上,文风优越,士习亦较端谨。同治七年(1868),因丁忧去任,诸生感念不置,为之立德教碑。他的德才为陕甘学政许轩屏所赏识,被聘为新设泾阳...[详细]
偶彦民(1901~1935)字文华。陕西南郑人。1924年在汉中联合中学读书时,曾发起组织南(郑)褒(城)旅汉同乡会和青年学会;带领同学斗争过-旅外学生补助费的褒城县县长裴式甫。1925年因家贫辍学,在新集小学任教。期间,发动附近学校师生和农村青年,在褒城廉泉、南郑让水一带成立廉让青年学会,...[详细]
彭源洲(1884~1939) 原籍陕西镇巴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生活窘迫,流落到周至县的田峪河和宁陕县两河一带,以打鱼为业,人称“彭鱼客”。 1920年关中一带兵燹迭起,7名散兵游勇,携带6条枪窜进田峪一带打劫客商,掠夺民财。彭源洲本是“红帮”大爷, 一心想发横财,于是联络在田峪...[详细]
蒲海水(1922~1935)陕西洋县人。1935年3月,由鄂豫皖西进的红二十五军,解放了蒲的家乡--洋县华阳镇,他的父亲还被乡亲们选为常家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只有13岁的他,也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还常为红军和游击队送信。他机智勇敢,深得红军指战员喜爱。 同年6月,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