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荣(1895—1951),字向之,号智全,乳名保儿,黄陵县太贤乡北村人。小时家贫,仅读书数年即缀学务农。1911年在北村加入红帮,1918年投靠军阀榆林镇守使署井岳秀,并任蒙边剿敌总指挥。1922年经冯玉祥介绍加入基督教。杨向荣死心踏地为军阀卖命,1922年至1936年间在陕北佳县、神木、府...[详细]
杨玉伟(1901~1935) 又名杨二高,甘泉县石门乡柏叶沟村人(原安塞县楼坪川柏叶沟村)。早年因家庭贫困,单身外出谋生,四处漂流。后在内蒙古结拜了一个有枪有势的“盟兄”。同时靠自学认了不少字,并学会骑马射击。有一天,他骗“盟兄”下河洗澡,趁机拿跑“盟兄”的枪和子弹,辗转潜回柏叶沟,把枪埋藏起来...[详细]
杨增其(1941~1969) 甘泉县下寺湾人。1954年至1959年在本村上学,1963年加入共青团,曾担任大队民兵排长。1969年3月23日晨,本村几个小学生相伴着去上学,途经洛河桥时,一个9岁的男孩不慎掉入河里。正在担粪的杨增其路过发现,不顾河水寒冷刺骨,.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抢救。当他抱着孩...[详细]
杨仲武(生卒年不详),字德威。金朝将领,保安(故治在今陕西志丹县)人。父杨遇,曾任北宋宥州(故治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团练使。仲武在北宋末年投效于延绥经略使王庶部下,充先锋。南宋高宗建炎三午,即金天会七年(1129),他与鄜延路兵马都监郑建充同降于金,被任用为环庆路兵马都监,屯安塞堡(在今甘肃环县东...[详细]
阎志道(1905~1936),罗子山乡上西渠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夏毕业于宜川县第二高级小学(原狼神山高小),是年秋,考入省立延安四中学习。阎志道在四中上学期间,阅读了《新青年》、《向导》、《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主动参加政治斗争,自觉走上革命道路。是...[详细]
阎忠(1905~1933),乳名河明子,安河乡阎家圪村人。8岁帮家里放牛,拾柴,稍大,能干各种农活。一家人终年拼命劳动,但因地主的剥削、官府的苛捐,生活依然贫苦不堪。民国十二年(1923),黑宪章在后土山修筑寨子,驻扎宜川县五区民团,阎忠瞒着父母当了五区团丁。他酷爱0,勤学苦练,练就一手好枪法。...[详细]
袁存周(1906~1974) 甘泉县东沟乡乔庄村人。从小家境贫寒,未上学。1941年,袁存周极积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带领群众开荒种地,粮食连年获得丰收,达到了边区提出的“耕二余一”的要求。他勤劳吃苦、积极带头缴纳公粮,支援前线。1943年,他光荣...[详细]
张井(?~1835年),字晴槔,号芥航,陕西肤施(今延安市)人,原籍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初授内阁中书,改授知县,调任广东乐会县。嘉庆帝特命改为河南正阳县,加知州衔。后迁为许州、直隶州知州。奉命协助办理黄河-坝合龙工程,署为汝宁知府。道光四年(1824),升为开归...[详细]
张季玉(1908~1987),男,汉族,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自幼在家塾读书,聘有石达开等老先生专为其执教。民国十三年(1924)入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读书,毕业后相继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于二十一年(1932)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科经济系读书,二十六年(1937)毕业。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因在...[详细]
张清和(1916~1947)陕西肤施(今延安市宝塔区)人。因家贫上不起学,11岁起就给人放羊、拦牛。受隐蔽在他家的一位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教育和影响,14岁就当了小交通员,为中共组织送信、放哨。1934年,张先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少年先锋队,不久又参加了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当了一名战士。1935年...[详细]
张思温(1913~1983),张家滩镇岭于村人。1935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张思温历任赤卫队中队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延长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边区政府科长、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财政厅被服科副科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北财政部供应处副处长、物资局副局长、新西北企业...[详细]
张廷芝(1908~1953)乳名生旺,字幼兰。陕西保安金佛坪(今属陕西吴旗)人。家庭拥有土地1500多亩,是陕北有名的大土豪。张廷芝从小顽劣,只读过三年私塾,便混迹社会。1929年春投靠甘肃陇东民团总司令谭世麟,在谭部任骑兵连连长;后又投靠在宁夏平罗扩军的国民党宁夏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任四师八...[详细]
张万祥(1941~1969),小名院子。祖籍横山县红崖沟。1924年逃荒到华池大崾崄沟落户,后迁居吴旗县杨城子村。1956~1960年张万祥在杨城子小学读书,1966年3月应征入伍,在青海省3595部队当战士。1969年7月在执行任务中牺牲,时年22岁。 张入伍后,除认真参加军事训练外,能经...[详细]
张学让(1913—1964),乳名学堂,黄陵县太贤乡四圣村人。8岁入私塾。先后在延长、延安、西安等地读书。在西安省立师范就读时,于1937年10月加入民先队,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返乡,任桥山小学校长。11月在黄陵参加国民党,先后在洛川中学、中部师范、泾阳省立铜川师范及眉...[详细]
张耀增(1906~1954) 甘泉县城内人,地主成份。1938年,张耀增赴西安医防训练班受训,结业后任国民党县政府卫生助理员,并兼任戒烟所长。1939年任城区联保主任。1940年,国民党县政府被驱逐出县,张耀增带着儿子张立志和侄子张立仁跑到洛川,仍任卫生助理员。同年,经王新安介绍加入国民党。19...[详细]
张应德(1931~1975) 张应德,男,本县顺宁乡高家湾村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母,只读过3年小学。194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在陆军76师3团3营9连当战士。1948年1月,调入西北野战军4纵队3旅7团1营1连当战士,随部队转战陕北。3月,在西北著名的宜瓦战役中,作战...[详细]
张遇春(1908~1988),黑家堡乡张罗沟村人。193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是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张遇春主要从事经济工作,历任延长县苏维埃一区政府经济部长,安塞县贸易支局业务科长,甘泉县光华商店会计、副经理,吴旗县茄业公司副经理,三边贸易公司股长、会计科长等职。他出生...[详细]
张宗颜(1096~1139年),字希贤,南宋将领。延安(今属陕西延安市)人。其父张吉为泾原路(治今甘肃平凉)将领,在解宣威城(今青海西宁北)之围中战死后,张宗颜以父荫补官,为三班借职,累升为泾原路副将。御营军统制张俊选其为部将。建炎二年(1128),他跟随张俊平定秀州(治今浙江嘉兴)军校徐明的叛...[详细]
张林召(1915—1987),女,隆坊镇人。农民,文盲,自幼喜爱剪纸,擅长人物造型。作品曾参加延安地区文化局、群众艺术馆与中央美术馆举办的延安剪纸展览,并曾在《美术》杂志发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美术专家的重视和好评。张林召的作品已销往国外,美术评论家钟阿城评价说:“张氏的剪纸造型是中国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