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墒,字星垣,南市镇周便村人。清朝同治年间举人,任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学正。星垣出生于世代读书人之家,其家族在周围一带颇有名望。他为人坦率,衣着随便,不修边幅。肯动脑筋,很有心术,擅长写文章,特别精于医术。他曾说:“神农本经,长沙验方,是医生应遵循的规则和准绳。”他为人治病用药以《神农本草》...[详细]
张世兴(1904~1977),又名张云青,曾用名王光明,本市桑镇水流村人。 1917年至1925年,先后在本村、省一师附小、省三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8月,参加了魏野畴在北京组织的陕西旅京进步青年组织——“共进社”,11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详细]
张文生(1895~1985) 名文生,字明霞本县东关人。童年时代,就读于东关赵儒初私塾,与胡笠僧同学。后考入大荔陕西省立第二师范,1917年毕业归里,任教于西关第三国民学校。1920年,于右任在第三国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民治小学校”,张文生于1928年代理该校校长。1924年,于正式聘为校...[详细]
张喜才(1928~1949) 小名牛娃子,本县新兴乡牛安东村人。家贫未入学,较早承担起生活重担。他持家勤劳,为人忠厚,在村中享有威信。1946年辞别父母弟妹,北上马栏参加游击队,先后在县保卫队和段植领导的柏嵯游击队当战士和侦察员。1949年4月初,张喜才跟随柏嵯游击队长段植、区委书记段垣,在...[详细]
[张玉树]字德润,号阴堂,张镈七世孙,武功人。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授齐河知县后,研究吏治,讲求治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清平知县,不久调任峄县。上任后,裁减徭役,民众拥戴。黄河决堤,峄县遭灾,他除上报求赈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截留运往济宁的“漕米”(公粮)救济灾民。因此博得上司称赞...[详细]
张仲苍(1901~1928) 又名宝泉,张景秋之侄,与仲超既为兄弟又为三校同学。在南开中学时,加入共进社,后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曾节衣缩食,资助《贡献》月刊,为诸多进步报刊撰稿,宣传马列主义思想。192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分管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组织工作,和-、于方舟等组织开展 、 ...[详细]
张仲超(1904~1926) 又名根泉,张景秋之子,“三一八”惨案烈士。他先在本县高等小学和省立三中就读,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此间他与堂兄张仲苍积极参加-,与陕西进步校友成立同乡会,为《共进》杂志撰写文章,揭露军阀黑暗统治。1922年加入共进社,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先后...[详细]
[张洲]字莱峰,号楠林,张镈之六世孙。少年时文章出众。后在关中书院求学,与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洛南薛宁廷、韩城王杰,抨击当时文坛浮而不实词风,提倡质朴的古文学,影响很大,时称“关中六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历任广西修仁知县、浙江德清知县。辩冤狱、捕盗贼,清介廉明,人人称...[详细]
于右任曾说,陕西有三位受社会称赞的人,一是水利专家李仪祉,二是报人张季鸾,三是慈善事业者张子宜。 张子宜(1880~1964)名典尧,字子宜。陕西兴平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 907)加入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 同盟会联合新军、哥老会发动西安起义,他在兴平组织响应,驱逐清史,保境安...[详细]
[赵文杰]字士英,四川内江人,明弘治初年任武功县教谕。为人好学笃行,对县学诸生,循循善诱,督责甚严。绿野书院建成后,贤达人士及知县宋学通,一致推举他担任书院主讲。西安、凤翔等地慕名求学者很多,在他言传身教,苦心教导下,后来书院成名气学生甚多。调升云梦知县后,为民除害,得罪一些悍劣之徒,被诬陷罢官...[详细]
赵隐:唐京兆奉天(今乾县)人。赵植之孙。父赵存约,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为兴元从事。当时军队叛乱,存约与节度使李绛正宴会交谈,吏报:“新军叛乱,突然攻入府廨,请你们赶快隐避!”李绛正言说:“我是帅臣,怎能逃避?”他让存约立即遁避,赵存约慷慨地说:“你厚待于我,我岂能背恩以求苟免!”即欲率部分兵...[详细]
赵云峰(1957~1986) 本县西阳镇刘村人。197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司令部参谋、特务连连长等职。1985年12月,赵随部队踏上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战场。1986年3月4日,他在身体有病的情况下,坚持执行任务,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0岁...[详细]
周芝轩(1899~1947) 乳名戊戌,学名兆桢。本县周肖村人。1921年入省立第三师范,1925年毕业后,到鲁桥镇竞志小学教书。在该校与进步教师一起开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和学习讨论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五卅惨案后,带领学生参加反帝-,声讨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1927年春,到民治学...[详细]
朱佛光(1853~1924) 名先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佛光,本县徐木乡朱家湾人,自谓明初秦王后裔。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甲午战争以后,外患日深,遂究心于经世之学,与孙芷源发起励学斋,首开西北结社之风,新学知识亦由是起。是时,康派学说风靡天下,朱著《康氏纠谬》,斥其政治主张之错误。戊戌...[详细]
祝钦明(生卒年不详),中唐前期大臣。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少年好学,熟通五经,博涉文史。约武则天临朝称制时举明经。长安元年(701),累迁为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时李显复为太子,祝钦明充李显的侍读。次年,迁为太子少保。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发生了“五王政变”,推翻了武则...[详细]
朱云,字游鲁(今山东省)人,后来迁居平陵(今兴平)。汉元帝时为槐里(今兴平市)县令。 朱云身高八尺,魁梧奇伟。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曾-皇帝,指责丞相韦玄成庸碌保位,被石显左右,而因此丢官。 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朱云已削职为民,但仍关心朝政,忧国忧民。当时安昌侯张禹,贪财好利,广置...[详细]
朱重尊 名志彝,字重尊,后以字行,朱佛光之侄。本县城内太平巷人。幼就读于毛班香私塾,1934年应于右任之邀赴南京,任-参事职务,月薪400元。朱就职一年后,目睹当局不顾东北沦陷,一再内战,与其违心做官,不如归里赋闲。虽经于右任再三挽留,终婉言辞去职务。回陕后,甘愿从事清贫的执教生涯。先后曾在...[详细]
朱子敏(1873~1936) 名思聪,字子敏,本县人。清末曾为陕甘总督掾史,后任知县,因不满清政日非,辞归。辛亥时,为井勿幕策拒清军;袁世凯窃国后,佐胡景翼树护国之勋;“三原起义”后,任陕西靖-右翼(胡景翼部)总部军需处长,岳西峰守渭北,宏济艰危;胡、岳出关相继督豫后,朱任后方司令兼陕西省财...[详细]
班嗣,班斿之子,班固的伯父,班彪之兄。班嗣两汉之际人。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家有赐书,内足于财。曾与班彪游学。与杨雄、桓谭等交往。他修儒学,其事迹与言论见《汉书》卷一00。 稚生彪。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嗣虽修儒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