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夏存(1921~1955)又名韩晋、韩阳晋,化名唐磊、胡友儒。陕西礼泉人。1936年1月考入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简师班。西师是当时西安有名的进步学校之一,又是中共地下组织领导西安-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熏陶下,韩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懂得了救亡图存的道理,积极参加到-之中,于西安事变后...[详细]
何敞(生卒年不详),字文高,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其父何宠,建武年间做过千乘都尉,后因病免官,隐居山野。 何敞为人公正,自认为志趣与时尚不相合,所以州郡每次请他做官,皆以有病推委。元和三年(86),宋由任太尉后,召他为从僚,以殊礼相待。他在太尉府中处事公正,直言不讳,据理力争,不屈...[详细]
贺明将军,陕西省武功县人,原籍山西省临猗县闫家庄,后随母定居陕西省武功县(今杨陵区杨村乡夏家沟村)。 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入陕北公学学习。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吕正操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任-干事,曾任冀中军区第六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十二...[详细]
沈阳军区原顾问。 何友发同志是陕西省泾阳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信员、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支队长、团长、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司令员等职。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详细]
侯思止(生卒年不详),武则天时酷吏。雍州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人。他出身贫穷,先以卖饼为生,后来为游击将军高元礼家仆从。当时,武则天临朝称制,并在为自己正式当皇帝铺平了道路。为了镇压反对势力,他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来残害那些企图维护李唐统治政权的朝臣和地方官吏,政治恐怖笼罩全国。侯思止就是在这种...[详细]
皇甫璠(?~577年),字景瑜,北周大臣。原为安定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人,后迁居于京兆(即今西安市)。北魏孝庄帝永安中,他被辟为州都督。孝武帝永熙末年(534),宇文泰任雍州刺史,占据关中时,以皇甫璠任州主簿。西魏大统四年(538),任宇文泰大丞相府行参军。在此后的十三年中,历任东阁祭酒、散骑...[详细]
胡涵益(1910~1974) 又名友三,水口乡水口村人。幼时习医,勤学成才。1932年在县城东街开设“卫生堂”药店,坐堂应诊。自制中药膏、丹、丸、散,方便患者。建国后,1956年合营于联合诊所。后在太峪地段医院、县医院、水口医院工作。胡擅长妇科,对“痨疟”治疗有独到之处,为陕西名老中医验方集献方...[详细]
胡积海(1898—1948年),字中天,男。长武县进贤区(今相公乡)胡家河村人。家境贫寒,事亲至孝。有勇有谋,敢做敢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长武知县陈兆丽,勾结国民军收编的一个杂牌连驻扎县城。连长逯韬,纠集兵痞游民,扩充势力,自称为团,虚设10连。逯韬预征田赋,肆意搜刮,纵兵为匪,烧...[详细]
胡彦英(1911—1937) 永乐乡军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19岁,被永乐镇保安分团抓丁。由于受到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红军革命的影响,1933年2月9日晚,组织自己所在2排9名士兵于永乐镇民团驻地起义,后被红26军2团收编。1934年6月,胡被任命为红26军42师骑兵团1连指导员。胡随骑兵团转战...[详细]
胡蕴章(1882—1948年),字仁甫,男,长武县进贤区(今相公乡胡家河村)人。身材壮实,个头稍矮。紫红脸膛,络腮胡须,长发散披肩头,好吸旱烟,烟锅从不离手。虽目不识丁,却有胆识,敢想敢作,乐于助人,好为乡亲排难解纷,深受爱戴,乡民亲切地称其为“胡大人”。 民国初年遭受干旱,胡蕴章眼看着渠水...[详细]
焦易堂(1880~1950)名希孟,号易堂。陕西武功人。幼时家贫,14岁才开始读书,后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法科。 清宣统元年(1909),焦自省自治研究所学习结业,曾遍游周秦汉唐胜迹,萌发复兴民族之志,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次年返武功,被推为县劝学所所长。宣统三年(1911)广州起义失...[详细]
吉翰(372~431年),字休文,南朝宋时镇将。冯翊池阳(故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人。东晋安帝末年,吉翰在长沙景王刘道怜帐下任参军。义熙五年(409)春,刘裕率军北征南燕慕容超,吉翰随刘道怜军攻陷广固(故城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北),以功赐爵建城县五等男,转任从事中郎。他在刘道怜部下为将十余年,清谨刚...[详细]
景清(?—1402年)本姓耿,讹传为景,男,明代邠州宜禄驿(今长武县芋元乡景家河村)人。自幼父母双亡,就养真宁县辛庄里寨子村外祖母家中,入真宁(今正宁县)籍。少年时,聪敏好学,颖慧过人。就读国子监时,借阅同窗某生图书,言定读后即还。他昼临寒窗,夜伴青灯,口而诵,心而记。越数日,某生索要,景清却故...[详细]
来瑱(生卒年不详),邠州永寿(今陕西永寿县)人,中唐镇将。唐玄宗天宝初年,其父来曜任西域四镇节度使,他随父从军,以功升为殿中侍御史,充伊西、北庭都护府行军司马。拾遗张镐推荐他有智谋,善决断,才堪统兵御敌,玄宗皇帝擢他为颍川太守,充招讨使。 “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颍川,他率兵固守,杀敌甚多,以...[详细]
乐恢(?~91年),字伯奇,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亲乐亲,做过县吏,因得罪了县令,被借故抓了起来,准备处死。年仅11岁的乐恢为救父亲,跪在县衙门外,日夜号泣,终于感动了县令,放了他的父亲。 乐恢成年后,随博士焦永学习经学。焦永任职河东太守,他跟着一起到任,继续潜心研习,不与他人来往...[详细]
雷复乾(1901—1962年),男,长武县彭公乡马坊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自小酷爱学画,每见心爱的画幅佳作,总要用指头在地上临摹一番,以致右手食指尖常磨出血。12岁上私塾,在三官庙大殿墙壁试画一匹奔马,师生无不称奇。后拜浅水画匠王某为师,勤学苦练。既尊师仿古,又摸索创新。他画的“塞外风光”、...[详细]
雷恒焱(1885~1912)原名恒贞,字坤山,亦作昆山。陕西礼泉人。少受塾师、他的姑夫张履元影响,立志救国救民。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西安陕西陆军小学堂读书,因“常以汉族不振,动于辞色”而被校方开除。复考入甘肃陆军小学堂,后升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回陕。在...[详细]
梁世勋(生卒年不详),字廷庸,号鹤汀,陕西三原县人。其父梁加琦为蜀军统领,他由一品荫生授任奉天(今辽宁省)治中县令。后擢为刑部员外郎,升郎中,出任永平知府。在任10年,升任两淮盐运使,再迁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因政绩卓著,被升为广西巡抚。 在广西,他修缮书院,装饰文庙,发展文化事业。调任安...[详细]
李伯瑶(生卒年待考),字昆宗,始祖河南,唐卫国公李靖之孙,任营将。 唐总章二年(669年),以前部先锋从陈政入闽平“蛮獠啸乱”。在进军中,善谋略、巧用计,以“竖柳为营”布疑兵、智渡九龙江,击溃阻敌;又用反间计断绝敌垒水源,“断鹅平洞”,轻取诸峒寨,屡立奇功。漳州建立后,以其斡略晋为漳州司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