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1923—1949) 女。大丰镇城厢街人。壮族。相继就读于大丰小学、上林中学、桂林土木工程学校。 在桂林读书时,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思想进步,向往革命。1949年春,李桂英毅然离开土木工程学校回到上林,担任上林县妇女会理事长的职务。不久,她便与进步青年磨炳宙、李桂月参加周可传等领导...[详细]
黎汉威(1917~1985.5),原名黎文雅,壮族,大塘乡那罗村人。中共党员。1936年为逃避国民党征兵, 他离家出走,后考入南宁警官训练所。1941年3月,他参加国民党军队,先后任营部中尉文书、中尉排长等职。 1942年11月18日,梁德昭率全营官兵弃暗投明,在东莞厚街起义。黎汉威随军参...[详细]
李洪祥(1913年—1949年),甘棠镇那再村人。民国36年(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交通员,负责横县、永淳、宾阳三县的联络工作,并解决进村的武工队食宿和保卫问题。为方便地下党员、武工队员出入,在家里开一后门直通山上。他送情报时,装作钓鱼,把文件塞进钓竿内,沿江边或小路走。他利用外出时机,...[详细]
李华芳(1900—1968),别号向荣。汉族。原籍本县城厢乡文合村。高小毕业后,在村间小学任教。1926年3月,到中国国民党党立广西农-动讲习所第一届(在南宁)学习6个月,在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教育下,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农-动的理论。学习结束任省农运特派员。1926年11月,后受...[详细]
李静诚(1867—1944),字洁斋,府城圩诚意街人。幼年随任惠泉书院院长的父亲李亿年到院就读。 清光绪十年(1884年)考取贡生,以后应3次乡试皆落第。25岁学刑务,进身仕途,先后在府、厅、州、县衙门充当幕僚,掌管刑务、钱粮、文案达10余年。光绪三十三年陆荣廷当左江镇总兵时,李静诚在上思厅办...[详细]
李克清(1897-1931),字秋潮,号镜海。横县横州镇西门李人。广西省立工程专科学校毕业。中共党员。1926年春,李克清在南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进步学生领袖之一。在他的带动下,吸收了一批青年积极分子,相继成立了团支部,李克清担任南宁省立工程专科学校团支部书记,不久被吸收加入共产党。...[详细]
李敏才(1893—1928),又名达臣、翠山、超群。原宁武乡(今武鸣华侨农场宁武分场)岜晚屯人。幼年在私塾念书,后考入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回村任初级小学教师。1925年,在县城岭山堂(全县性的兴办教育事业组织)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2月,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执委,积极宣传国民党...[详细]
林长福(1837-1911),横县那阳乡大陆村人。林于同治元年(1862)投效清军,戎马生涯,由普通兵勇一直晋升到花翎记名提督。 生性耿直,脾气急躁,为人粗鲁,身高1.8米,体重80公斤,常佩一柄长1.4米、重8斤多的剑和一尺多长的佩刀。由于其不断晋升,具有斩杀权,人称“林老虎”。 林在同治...[详细]
林大俊,字盛可,号惺非。小林乡大林村人。明万历辛卯年(1591)举人,曾任福建省德化知县,后升任贵州省镇远府通判,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其子林光弟,明天启甲子年(1624年)解元,性格刚直,学问超群。 据民国时期修的《德化县志》卷十二《职官、官绩》载:“林大俊,号惺非,广西隆安县人。明万...[详细]
林景云(1902~1930),良庆乡缸瓦村人,中共党员。幼年林就读于缸瓦村小学。1921年,他考入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在学期间,他积极上进,关心国事,经常参加-等爱国活动。 1925年4月,他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 林景云在军政学校毕业...[详细]
李翘然(1783~1843),字秀峰,壮族,清灵山县中宁练那马村(今邕宁县那楼乡罗马村)人。曾为县学武生,后补授千总,钦授武骑尉。翘然平生性刚直,勤俭起家,富至数十万。 他为人慷慨乐施, 扶贫恤困,在所不惜。对公益事业亦甚热心,他曾出资兴建桥梁3座,名为“皇赐桥”、“清廉桥”、“狮子桥”。其...[详细]
李瑞民(1924~1950),大塘乡大塘街人。他自幼爱好音乐,并学有所成。1938年秋考进邕宁县立国民中学三官分校。在校期间,他受共产党员、校教导主任陈权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冬,南宁沦陷,李瑞民参加“南宁战地工作团”,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1940年冬,日军溃退,...[详细]
李涛,曾用名李海涛,出生于广西南宁,中国内地男演员、国家级运动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专业。 曾荣获七届全国散打大赛冠军及国内多项摩托车拉力赛冠军;曾担任公安部主办全国摩托车拉力赛形象大使;同时他有过八年公安刑侦大队优秀的缉毒警经历,为迈入电影界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继而师从香港武学一...[详细]
刘定逌(1720—1806),字叙臣、叔达,号灵溪。壮族。太平乡葛阳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清雍正二十年(1734年)应县试,考取案首(第一名),进入学宫,继续攻读。乾隆六年(1741年)考选贡生。乾隆九年,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乾隆十三年上京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因...[详细]
刘锋民(1904年—1944年),原名刘福先,宾州镇白莲村人。高小毕业后,任小学教师。民国24年(1935年)到南宁民团干校受训,25年(1936年)起,先后任宝水乡乡长、新宾镇、芦墟镇副镇长。他为了混进中共宾阳地下党,政治上伪装进步,积极“投靠”中共地下党员。当时,中共宾阳地下党贯彻抗日民族统...[详细]
刘遇元(1888~1958),壮族,城厢镇拱阁街人。 清末民初,隆安县城还没有人购置缝纫机,群众缝制衣服全靠双手穿针引线。刘遇元心灵手巧,开办手工裁缝业,他用手缝制的衣服线路笔直。 1936年,刘遇元买了一部飞佛牌缝纫机,从此他便钻研缝制中山装的技术。他先从南宁买了一套中山装,折开缝线...[详细]
刘兆生(1958—1979),新桥乡新村人。读初中时,一天放学回家,他发现一户社员的房屋起火,马上跑去救火,头发被烧了,群众让他去上药包扎,他说:“没问题”。军属刘文生家建新屋, 又主动去帮挑砖担瓦,忙个不停。乡亲们都称道他是个好青年。1979年1月,他在高峰林场做临时工,听到家乡正在组织支前民...[详细]
黎文佐(1956~1979),壮族,新江乡新乐村人。1974年初中毕业后,他曾先后在蒲庙养鸡场、县造纸厂当临时工。1978年他放弃当工人的念头,自动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1979年初,黎文佐正准备办婚事,在听到上级传达党中央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命令后,毅然决定更改婚期,报名参战。批准入伍后,黎文...[详细]
黎志君(1922-1948),曾用名郭廷缄,女,南乡镇人,1946年入西南中学读书。黎志君在校期间,参加该校中共群众性的 组织——读书会,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为党组织秘密传送文件、 宣传品和筹集资金。1947年9月,党组织把她送到横北参加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十九团任文化教员。 1947年冬,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