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侃(1894—1979),字希陶,宜章黄沙团碕石村(今属迎春乡)人。与邓中夏是县立高小同班同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秋考入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好读李大钊的文章。1924年经邓中夏、阮啸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二军四团担任政治干部。参加北伐。大革命...[详细]
彭晒,1904年生于湖南省宜章县迎春乡石村一个乡间医生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秀,为人正派,追求进步,1920年考入衡阳第三中学这是一所革命气息很浓的学校,受到革命师友的帮助,彭晒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湘南青年-。1924年毕业后,彭晒回乡任教、务农,与青年农民打成一片,交了许多...[详细]
首斌(1888-1957),字联级,号逊三,清光绪戊子十四年九月十七日(1888年10月11日)生于郴县永丰乡首家洞(今苏仙区),生父首章锽,继父首章镗,皆为书宦之家。 首斌幼年随父读书识字,后入县城高等小学堂。时值清王朝廷腐败,外侮日深,有志青年纷纷寻求救国御侮之道。首斌毅然弃文就武...[详细]
首章铃,女,郴县永丰乡雅市坪(今白露塘镇)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12月病故,终年73岁。 她父亲首成骥,又名德廷、字亦材、号明卿,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9月21日,后来中举,在江西德州府万载县(今宜春市)任县丞,主要管理文书诸事,帮助县太...[详细]
宋孝志(1911-1994),宜章县笆篱团宋家村(今属笆篱乡)人。1926年考入衡阳三师,毕业后边教书边随舅学医。1940年经考被承认为中医师,后在家乡及广东坪石、乐昌一带行医。 宋孝志医术广泛,精于内经伤寒,擅长内科,尤精于脉学,凡病则由脉断。无论真假病种,如澜尾炎、腹部发炎、肠阻塞、结石...[详细]
孙鹤一(1903-1982),1903年出生,郴县永丰乡芙蓉村(今属白露塘镇)人。1927年2月,参加农民运动,任永丰乡农民协会秘书。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被清乡委员会缉捕关押,敌人多次审讯毫无所获,无奈将他释放。 1928年2月,参加湘南起义。4月,随部上井冈山,在红四军三...[详细]
唐鞠庵(1896—1974),又名唐逸,临武武水乡石灰窑村人。早年就学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临武高等小学校任教,并担任过临武教育会会长。1923年冬,孙中山创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唐赴广州投考被录取。1925年毕业,跟随程潜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继又参加北伐,任程...[详细]
田才蓉(1924—1968),女,郴州镇市郊乡(今苏仙区)龙门池孔家洞村人,普遍农家妇女。 龙门池孔家村位于京广铁路线郴州虎形坳隧道南端,村北紧邻郴江河,隔京广铁路线与外界相联。因需要该村由村民轮流放牧耕牛,1968年3月24日,是贫协组组长李书福放牧。但因建房要人替班。田才蓉母女主动...[详细]
王朝垠(1936-1993),原名王朝银,又名蓝宇,永兴县高亭乡人。《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家。 幼时,母亲早逝,留下朝金、朝银两兄弟,父亲开一小饭铺维持生计,给孩子们的取名带上了金字银字,希望他们改变贫穷的命运。“文革”破“四旧”,别人开玩笑说:“朝银他这名字有拜金主义的味道...[详细]
王兰(1890—1950),字开渊,号香祖,郴县吉阳乡土坡洞人(今北湖区华塘镇)。民国初年(1911)王兰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兼学西洋画。毕业后,到衡阳基督教会学校教书。1928年在上海望志路创办香祖书画社。 王兰擅长于国画,他创作的国画中西风格相结合,兼吸取西洋画之长。他的工笔画精...[详细]
王远泽(1929-1995),笔名王少颖,永兴县柏林镇茅屋里村人。 年少时家贫,8岁时入私塾念书,聪慧好学,头脑灵活,是班上唯一没有挨教书先生板子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在母亲力主支持下,考入省立三中。中学阶段正值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学校东搬西迁,由于家贫交不起学费,面临缀学的困境,幸得...[详细]
王振渚(1878~1951),字季凫,苏仙区良田镇铺下村人。弱冠考取秀才,名列榜首。不久科举废,因家贫,设馆于良田两湾洞,有人讥之:“我们每年拿几十担物谷,可以养老你。”王一气之下,愤而投笔从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广东陆军将弁学校。毕业后,派充广东新军排长,与赵伯先、黄兴、倪映典等...[详细]
武希良(1899—1981),名显建,字剑清,郴县(今苏仙区)五里牌柘源村人。父武万才,清光绪时署广东潮洲总镇、琼州府(今海南省)总兵(镇台),封振威将军,晋升建威将军。 武希良于1924年12月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不到两月,编入战斗序列,任入伍生二连一班班长,参加讨伐陈炯明之东征战斗,激...[详细]
萧剑昆(1885-1961)原名萧灶保,湘昆鼓师,桂阳县四里人,自幼学桂阳昆曲,习正旦。后拜师胡昌福,改为司鼓,颇得真传。他善于吸收,把祁剧鼓点融化到昆曲里,既保持昆曲的风格,又有地方特色。文戏鼓,轻柔细致,武戏鼓,犷悍刚劲。节奏稳准,尺寸严谨。由于他是演员出身,熟练唱腔身段,因而他的鼓板既能带...[详细]
谢金玉(1863-1944),桂阳县和平圩人。幼读书,略有文化。父辈喜爱昆曲,与桂阳昆文秀班艺友有来往,金玉常随父倾听昆曲艺人演唱。因此,自小深受昆曲艺术熏陶。15岁就入昆文秀班拜雷鼎秀为师,攻小生行。由于金玉勤奋好学,才艺敏捷,戏路宽广,很快成了昆文秀班的台柱子。他擅演《玉簪记》、〉丹亭》、《...[详细]
谢人伟(1912-2002),安仁县排山乡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谢秉为(字拔群),曾任安仁县劝学所长(相当于现教育局长),兼营几亩薄田,一家虽无饥寒之恐,然孩子之学费还得多方筹措。谢先生自幼温文尔雅,睿敏好学。1933年他于长沙一师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学财政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详细]
颜曹兴(1883-1961),又名颜宗鲁,字立全,退安,兴宁县七里乡浓塘村(今资兴市七里镇)。自幼颖慧,好读书,有少年才子之称。十岁时,本地一老学究专试其才,出上联“太公垂钓渭水”,颜旋及对曰:“老子躬耕浓塘”,对仗十分工整。但老学究认为太公在渭水垂钓,确有其事,而老子躬耕浓塘,史书似无记...[详细]
杨子达,1892年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城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2岁才上学,读了八年书之后,就去谋生养家糊口。但多年的努力,却没有给他带来富裕、安康。 社会的黑暗使他渐渐从迷惘中醒悟过来。共产党员高静山热情为他指路,使他30多岁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为穷苦大众干事谋利益。1924年6月,...[详细]
叶振宇(1906-1937),原名震宇,字愈淦,汝城县城郊乡锦堂村叶家人。自小聪明好学,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市由汝城人胡兆麟创办的半工半读中学读书,肄业一年,满怀反帝爱国豪情,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任见习军官。由于机智勇敢,带兵有方,屡立战功,不久升任步连连长,驻兵于赣南、吉安、樟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