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福令(1905.12~),曾用名崔来成,爱称来孩。祖籍山西陵川县。自幼随父母逃荒要饭,1947年落户焦作市郊区李贵作村。福令继其父能歌善乐之长,12岁即登台演唱。15岁时拜怀梆名青衣马玉芝为师。他表演传神,唱腔优美,武艺娴熟,为人们所赞赏。 几十年来,他搭班唱戏,走遍豫北地区各县及山西垣曲...[详细]
崔鸿达(约1800—1874)字儒英,清道光年间廪生,温县西高肇村人。家虽贫而苦攻读,毕生坐馆教书,素精音韵之学。晚年集毕生教学经验和音韵研究心得,与其子锡命、锡爵、孙浚、淇、芝,共编纂成字典书,定名《音韵六书指南》。本字典以四声七音为基础,按音查阅,可得字形、字意。收单字12000个,注音准确...[详细]
崔贻钦,1916年生,武陟县大虹桥乡小高山座村人。1930年至1938年在本县木栾店育英小学,省立第14中学和省立洛阳师范读书。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宜阳县二区区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交通科副科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延安)招待所生产委员会副主...[详细]
崔清文(1913-1945),焦作龙卧村人。父亲崔长永是焦作一带最早的党员之一,崔清文自幼受革命思想熏陶,童年时就帮父亲撒传单,送情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介绍,他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太行第一分校学习,毕业后历任涉县县委书记兼银行...[详细]
崔森茂,孟县赵和乡田旺村人。1943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郧县。1960年参军。1965年转业到北京,现任北京市药材公司设计室负责人,职称为美术师,兼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宝古斋顾问等。 崔森茂从小酷爱绘画。入伍后常深入连队搞速写绘画创作。从1960年开始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详细]
崔修荣(1919~1982),磨头乡崔庄村人。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36年,考入沁阳省立十三中学。崔在中学读书时,困受进步思想影响,经常与学校老师、同学上街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大举向华北进攻,沁阳省立十三中学准备南迁。崔修荣毅然决定不再上学,参加八路军到前...[详细]
崔学易(1871-1945),字鸿鋆,孟县槐树乡崔沟人。18岁中秀才,22岁在家乡岭区办学。30岁被民众推荐为县参议员。1902年,清廷玩弄"筹办新政"的伎俩,他以孟县代表的身份赴省城参加议选。与会期间,他耳闻目睹了当时官场的恶劣现象,毅然弃权归农,在崔沟窑涧中办起了岭区"大学",将终生志趣用在...[详细]
丹文江1951年9月15日生,男,回族,河南省沁阳市人,大专文化程度,高级经济师,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1979年,在沁阳县东风机械厂工作;1979~1982年,在沁阳县运输公司工作;1982~1985年,在沁阳县劳动服务公司工作;1985~1987年,在沁阳县盛兴供销公司工作...[详细]
翟俊家,1921年生,武陟县西陶乡北阳村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宣传员、统计股长、敌工干事、军分区敌军科长,宣教科长、联络科长、旅政治处主任、师直党委书记、师军政大学副政委。贵阳市人民政府民政局长、监委主任、人事处长、市政府秘书长。鞍山钢铁公司生产处副处...[详细]
翟茂林,原名翟哲家,1908年生,武陟县西陶乡北阳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4月,任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为配合沁阳、济源-,建立豫北苏区,在武陟一带筹组第二-大队,接应沁阳、济源-。9月,-失败,翟茂林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此时,离开焦作去北京。19...[详细]
丁百元(1937.12.10~1992.1.30)男,回族,沁阳市人,高小文化程度,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任焦作矿务局王封煤矿采煤班长、掘进一队副队长。他进矿27年,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劳动模范、节约能手。1984年,被评为河南省煤炭战线先进生产者;1985年,被原煤炭部和全国煤矿地质...[详细]
丁宝章(1932~),郊区墙南人,河南省著名植物学家。现任河南农学院系主任教授。多年来他同讲师王遂义等人足迹遍及全省大小山川河流,广泛进行 调查研究,采集标本,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和鉴定,编写了《河南植物志》。为河南农业合理开发利用,发展和保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并为农林牧医药与教学提供...[详细]
丁井文1914年3月生,又名劳丁,男,回族,河南省博爱县磨头镇闪拐村人。1933年前曾在开封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任中学美术教师数年。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入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1941~1947年间曾为延安部队、农业展览会、幼儿园画了一批连环画、劳模肖像、领袖像。 194...[详细]
丁一,原名郭淑珍,女,1916年出生于紫陵乡东紫陵村。1937年7月在山西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晋东南妇教总会部长、山西第三行政区妇救会主任、太岳地委妇委书记等职。1940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曾在中央妇委工作。后历任武安县区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天津市妇委副书记、市妇...[详细]
翟秀英(1918~1947年),女,郊区中马村人。1945年八路军工作队来到她家乡,苦大仇深的翟秀英走出家门,参加除奸反霸各项工作,并为八路军传递情报。不久任村农会主席。1946年国民党军重新占领焦作,丈夫劝她不要抛头露面,她说:"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仍积极工作,并将未满15岁的儿子送到革...[详细]
翟学棠(1895-1946),女;赵桂英(1930-1946),女,乳名菊意,修武县史平陵村人。母女2人,房无1间,地无1垄,终年住在村西头的"牛王庙"里。封建地主的剥削压榨,日本侵略军、伪军和国民党的压迫欺凌,不仅使她们对这些敌人有着刻骨仇恨,而且养成了她们勇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刚烈性格。 ...[详细]
翟振华,1916年生,武陟县西陶乡北阳村人。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医生、陕北公学院学员、延安医科大学学员、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团报、宣传股长、教导员等职。1949年12月随部队进入新疆,任26师宣传科长、22团政委、26师政治部主任、16师副师...[详细]
董奥林(1917-1977)原名董希文,曾用名王守义、李毓三,孟县城内西街人。1917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经营地主家庭。自幼在私塾和县立第一小学读书,偏爱文艺、体育。1933年考入县立师范学校,品学兼优。由于受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的教育影响,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因参与闹-,险被开除学籍。1935年夏...[详细]
董大江(1904~1977),又名董成义,界沟乡赵郭村人。解放后,任村农会主席和村长等职务。1953年,任合作社长和农庄队长。1951年他种了一亩“平原五○”小麦,在管理中,重施基肥,多上磷钾肥,实行精耕细作,克服了“五○麦”高产易倒的弱点,单产353公斤,创造了全国高产新纪录,被评为县劳动模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