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五(1900—1985)名福善,字圣五。泰安县泰城(今属泰安市泰山区)人。伪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他少年家贫,毕业于泰安山东省立第三中学,由其兄资助,考入北京大学读书。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为法学部研究员。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详细]
李树德(1917—1980)曾用名李容善。新泰市羊村人。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到沂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5月,回乡参加新泰县二区(翟镇区) 的抗日工作,担任区-干事。 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受党组织的委派,到国民...[详细]
刘钊(1919—1970)原名刘振武,字右斌。肥城县(今肥城市)老城镇城里人。中共贵州省委秘书长。1934年考入北平黄寺中学,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毅然弃学参加革命。1938年1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肥城县委...[详细]
刘殿岭(1918—1980)泰安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工作。历任济南面粉厂工人、保管员。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1980年去世。 ...[详细]
刘建平(1922—1984)原名刘蓬增。泰安县山口春阳沟(今属泰安市岱岳区)人。国防科工委第26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出身贫农家庭。1938年2月参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参谋、作战股长、科长、团参谋长、炮兵团长、副师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鲁中地区参加“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详细]
刘太东(1922—1975)肥城县(今肥城市)王庄孝堂峪村人。少时家贫仅读过两年小学。1939年任县儿童团团长。后到齐禹、平阴县工作,受到泰西地委的嘉奖。1946年后,历任平阴县四区区委书记、平阴县委社会部部长兼-局长。1949年4月任中共平阴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泰安县县长、中共泰安县...[详细]
刘仲羽(1914-1941) 原名刘承翱,东平县大羊乡清水坦村人。历任中共东平县委书记、县动委会主任、泰西地区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兼《团结报》总等职。 刘仲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刘继道,热心教育事业,在家中办起清水坦村小学。刘仲羽在校学习3年,考入尚庄小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详细]
李阳谷(1907—1940)原名李寅彬。新泰县(今新泰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1月任中共新泰县委委员。1933年,他组织新泰、蒙阴一带农民成立“贫农会”。同年9月5日,领导龙须崮农民-。-失败后,转移外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8年秋,在蒙阴县组建抗日队伍,后任蒙阴县独...[详细]
李延章(1913—1940)肥城县七区前衡鱼村(今属肥城市石横镇)人。革命烈士。为了谋生,他十五岁时和乡亲们结伴闯关东挖煤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抗战。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任肥城县第七区抗日区长后,扩建和整顿了游击队,成立了七区区...[详细]
李正华 (1905—1941)原名李连秀。泰安县漕河崖村(今属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他与张杰组织建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1938年初,他领导的游击队与武冠英领导的边家院游击队合编为自卫团第五大队并任大队长。 是年秋,又改编为自卫团本部教导大队,他任大队长。1...[详细]
李子敬 (1909—1941)泰安县人。1934年考入济南乡村师范。1937年后回乡任小学教员。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封家庄支部组织委员。他带领30多人, 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后,李子敬任二中队党支部委员。1938年5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2月改为山东分局)成立后,他调...[详细]
鲁宝琪(1913—1943)化名鲁自嘉。泰安县升平街(今属泰安市泰山区)人。革命烈士。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冯玉祥创办的泰山武训小学任教。1937年8月任中共泰安临时县委书记, 联络爱国志士组织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次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四支队一中队指导员、独立营教导...[详细]
卢福坦(1891—1969)又名李翼、李燕谋、李长有、韩振明。泰安县人。少时曾读过3年私塾, 1905年始学做生意。1909年到宁阳矿山华丰公司当学徒。1914年在淄川县鲁大公司洪山煤矿当工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淄博支部书记。1927年3月任中共张店执行委员会负责人。9月...[详细]
吕世隆(1909—1938)字道宏。泰安县李家庄(今属泰安市岱岳区)人。革命烈士。1926年在泰安省立三中读书,1929年秋考入山东省立高级中学。1931年秋,参加济南学生组织的---和爱国-运动。1932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九”-。1936年1月参加北平爱国学生...[详细]
马伯声(1890—1966)回族。祖籍德州,生于泰安县城内圣泉街。民族工商业家。少年时,就读于天书观私塾,后为萃英中学免费生,同时从美传教士学英文。1917年被招募赴欧洲当华工翻译,1919年回国。1920年后,先受聘于济南英美烟草公司, 后从事保险业。1934年招股60万元,在济南建成仁丰纱厂...[详细]
马守愚(1908—1977)又名马励明、马云亭。泰安市人。1924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 省立第一师范党支部委员、书记。1925年8月,回泰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6年3月建立中共泰安支部。1927年8月建立中共...[详细]
马希圣(1918—1977)新泰县车庄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政委。童年在家乡读书,后在济南乡村师范和泰安育英中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高中。1937年底,日军侵占济南,马希圣到汉口。此时,阎锡山以抗日名义在汉口招收“山西民族解放大学”学员,他考入该校。1938年9月马希圣奔赴...[详细]
魏芳亭同志生平(1922-2012)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原省顾委委员、建设厅厅长魏芳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8月10日在郑州逝世,享年90岁。 魏芳亭同志是山东省肥城县人。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山东肥城县区委秘书、区抗日高...[详细]
米英俊(1917—1943)回族。肥城县(今肥城市)升家庄人。革命烈士。出生武术世家。9岁入私塾,后就读于泰安萃英中学。1935年初被聘为泰安县国术馆教师。1937年“七七”事变后,米英俊辞教返回故里,组织回民抗日游击队。被编为泰西独立团“回民连”,任连长。1940年春,米英俊带领回民连奉命调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