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之(1902—1943)原名李象贞。寿光市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中共寿光临时县委委员。1933年任中共寿光县委军事委员。1934年被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释放出狱。1939年参加八路军寿光独立团,任指导员。1940年去鲁南抗大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渤海军区三旅一团二营任营...[详细]
李植庭(1871—1964)又名三槐。寿光市田柳乡崔家庄人。1937年前,主要致力于教育,办学30余年,所教学生数以千计。1940年任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第一届参议长、寿光抗日根据地参议会副参议长,致力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和拥军优属工作。1943年清河行署授予他“劳动模范”、“拥军优属模范”称号。...[详细]
陆升勋(1907—1942)昌邑县(现为市)人。1926年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回本村任教。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他带领30余名青年,参加了昌邑县瓦城抗日武装起义,并任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特务中队队长,是年4月任鲁东游击队指挥部特务大队队长。 该部编入山东...[详细]
路友于(1895—1927)名汝悌。诸城县(今诸城市)路家道口村人。出身封建地主家庭。1911年入县立高等小学堂。他少有壮志,一生为革命坚持斗争。在县立高等小学堂时,便剪发示志。辛亥年诸城独立,与同学组织“歃血团”、“决死队”响应。1915年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18年毕业即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详细]
卢志英(1905—1948)名宗江、子江,号育生,曾用名卢涛、王殿臣、周志坤等。 昌邑县望仙埠村人。8岁始读私塾,16岁就学于乙种桑蚕实业学校。毕业后,投身东北绥宁镇守使署军官讲习所,后随-战,目睹军阀战争之暴虐,民众生活之惨痛,遂毅然脱离奉系军队,回到原籍。1925年2月,入洛阳陆军训练处任队...[详细]
马保三,原名马鉴堂,曾化名张炳炎,台头镇牛头镇村人。192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2月病逝。在长达4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历任中共寿光县委宣传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青岛市市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省委...[详细]
马楚珍(1909—1985)字宝忠。回族。青州人。年轻时行医售药,常减免贫苦病人药费,颇有声望。他曾掩护中共地下党员进行活动,并给以经济支持。1946年当选为益都县参议会副议长。1948年益都解放后,当选益都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县工商联委员。他倡办伊光织布厂,发展回民经济。1954年当选为山...[详细]
马恒祥 (1946~) 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任《山东文学》、诗歌组组长、共青团支部书记,后任《山东文学》第一副主编并主持工作。1988年主持创办《作家报》,历任副总、总、社长,编审。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全国文学创作山东中心副主任,省作协机关党委书记,《山东...[详细]
马健生 (1913—1940)原名马建林。寿光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5月去延安参加学习,年底回到寿光参加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任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参谋处主任。 1939年冬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参谋长, 19 40年在“肃托”事件中被错杀。1985年2月1日,中共寿光县委根据中...[详细]
马瑞芳 (1942~) 女。回族。山东青州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山东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兼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第七、八届政协常委,省第十届人大常委。...[详细]
马相阶(1903—1927)高密县人。1921年入青岛四方机厂做工,1923年加入工人组织“圣诞会”。1924年1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被选为四方机厂工会执行委员。 胶济铁路总工会成立后,又被选为总工会执行委员, 是四方机厂工人-主要领导人之一。同年6月...[详细]
马萧萧 (1921~2009) 原名马振。生于山东安丘。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森林学系,同年入延安大学,结业后留校工作。曾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委、文学组长、该社及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室主任,《儿童文学》部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兼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审。现为野草诗社...[详细]
马宣元(1884—1938)潍县(今潍坊市坊子区) 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任中共潍县县委委员。1928年春,参与组织领导了砸大柳树税局子和抢坡吃坡的斗争。同年10月,潍县党组织遭受破坏后,在东曹庄成立中共潍县特支,他任特支书记。 1929年2月,中共潍县第二届委员会成立...[详细]
扈梅村 (1906—1968)原名扈本尧,化名胡笳。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 人。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6月,任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1928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北平回到潍县。1938年初,他参加了党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同年,党组织送其去延安,在边区政...[详细]
孟超 (1902~1976) 笔名东郭。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任职于武汉全国总工会,1928年在上海与蒋光慈、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艺术剧社。抗战期间任桂林、昆明文协理事,桂林师范学院、重庆西...[详细]
孟繁锷 (1904—1941)又名孟去病,字须生。昌乐县人。1921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乡开展党的活动。1927年10月创建中共昌乐党小组并任组长, 直属中共潍县县委领导。1928年3月,中共昌乐中心区委建立, 他任区委书记。1931年6月,成立中共昌...[详细]
孟庆甲(1920—1982)字颂魁,号潍农。昌邑县潮海村人。他幼年在村塾读书。抗日战争以后,先后任过小学教师、县政府书写员,后又任潍县广文中学和华东煤炭学院职员,工作之余,专习书法。1971年调泰安文物管理局任文史员后,开阔了眼界,更增强了苦练书法的决心,经过几年功夫,书艺大进。50年代末,开始...[详细]
孟昭鸿(1883—1947)字方陆,后更字方儒,号放庐。诸城城里人。自幼受家庭熏陶,性嗜金石,精治印,善汉隶,取法史晨、华山诸碑。篆刻,取法金石,苍劲古朴,有《放庐印存》印谱行世。家藏金石拓本甚丰,为搜集、保护石刻资料惮精竭虑。 1923年,他前往琅 台访古,见秦二世碑已毁,断石弃置荆棘中,恐日...[详细]
牟光仪(1900—1939)潍县(今坊子区)清池镇西清池村人。1920年到华丰铁厂做工。1926年完成了掩护关向应在潍县视察的任务。1930年资本家害的他双目几近失明, 仍坚持斗争,被当地群众誉称为“瞎子司令”。1938年9月,与国民党地方武装达成“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协议,并完成了策反敌军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