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向东 (1964~) 山东栖霞人。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2年入伍,历任文书、报道员、新闻干事、文学刊物、部主任。中校 。现为北京作协理事、签约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牟氏庄园》、《在阳光下晾晒》、《一路兵歌》,...[详细]
尤凤伟 (1944~) 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历任解放军战士,文化局创作员。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石门夜话》、《中国一九五七》、《泥鳅》、《色》等,出版文集、自选集、选集数十种。由中篇小说《生存》改编的电影《鬼子来了》获戛纳电影节大奖、日本每日电影...[详细]
袁先(1921—1984)原名袁兴先。黄县(今龙口市)豆市村人。1938年入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兼故事片室副主任。集编、导、演于一身,曾创作过多部话剧、歌剧和多首歌曲。执导过《勐垅沙》《碧空雄师》《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影片《风雨下钟山》,于1983年获国...[详细]
于伯显(1905—1942)原名于希曾,化名李达。招远县(今招远市)人。1931年,于伯显在招远县竹林寺高等小学任教员,翌年,转入招远县中学任教。1934年应聘于长山县中学任教务主任。1937年冬,他和学校进步师生参加了长山、桓台、临淄三县交界处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4月5日,随八路军...[详细]
于德成 (1933~) 笔名于庆。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历任抚顺重型机械厂工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及汽车研究所工人、宣传干事。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车笛颂》等。诗歌《汽车工人志气高》获全国20城市职工歌咏比赛创作奖。同年(公元1933年)出生的名人...[详细]
于恩波(1884—1941)字沐尘。昌邑县于家郜村人。1903年在莱州府中学求学。1905年经刘冠三介绍加入同盟会。1906年他与张书绅等人在于家郜村创办育秀小学堂,成为当时废私塾、兴学堂的榜样,同时积极在教师、学生中发展同盟会员,培养革命骨干,使学校成为同盟会在昌邑早期活动的基地。1911年1...[详细]
于非(1888—1959)字非厂,又名于照,号闲人。蓬莱人。书画家。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华北大学美术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画》编委会主任,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于...[详细]
余非 (1933~) 原名矫桂棠。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曾在胶东公学、华东化工专科学校学习。历任山东新华制药厂技术员、厂部秘书,轻工部医药局秘书,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干事、校报主编,《开封日报》副刊主编,河南省文化局文艺处长,郑州市文联专业作家。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篇儿童小说《新伙伴...[详细]
于福昌(1918—1946)曾用名林萍。栖霞县(今栖霞市)于家沟村人。中共党员。曾任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0年后,在胶东区北海地委任职。1946年病逝。 ...[详细]
于拱宸(1907—1966)曾用名于惟垣、于洪深。掖县(今莱州市)路旺镇于家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西海地委-部部长、海外工作部部长、中共江西省委-部部长等职。1966年病逝于南昌。 ...[详细]
于洪起(1877—1940)栖霞县(今栖霞市)清河口村人。辛亥革命前执教。民国初年, 被推举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后当选中华民国国会众议员。1923年回乡创办霞光小学,后去烟台任先志中学校长。1928年,任江苏省政府秘书长。1931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 ...[详细]
于厚德(1925—1984)曾用名于杰。海阳人。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分队长、指导员、团俱乐部主任、营长、教导员、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政治部青年科长,团政委,军政治部青年处长,广州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军...[详细]
虞棘 (1916~1984) 山东掖县人。中共党员。中学毕业。1933年起曾任小学教师,后历任山东胶东区三支队抗日剧团团长,胶东军区国防剧团团长,华东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文工团团委书记,山东省文联组织部长,山东剧协主席、文协常委,山东省立剧院院长,山东军区文化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详细]
于己午(1915—1942)原名于纪武,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上庄村人。1934年考入济南师范学校。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济南师范毕业后,到济宁韩复榘举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训,一年后分配到黄县北马乡校任校长。抗战爆发后, 他回到家乡,在牟平做发动、联系青年学生的抗日工作。1...[详细]
于寄愚 (1909~1991) 原名于海,笔名杨书云。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1930年参加中共上海地下工作。历任《文艺新闻》,左翼美术联盟总干事,抗日游击队队员,胶东大众报社、山东大众报社社长,山东省文联筹备委员会主任,华东文联秘书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安徽省分会专业创作员。1951年开始发...[详细]
于良志 (1929~) 山东海阳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胶东师范。历任海阳县小寨子村小学教师,胶东日报社抄稿员、记者,山东省文联《山东文艺》、副主编,专业作家,《山东文学》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文艺室副主任、《柳泉》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总,编审。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详细]
于连泉(1900—1967)原名桂森,又名树德,字红霞,号绍卿,又号霭芬。艺名“小翠花”。登州(今蓬莱市) 人。京剧演员。7岁入郭际湘(艺名“水仙花”)主持的鸣盛和科班,学青衣花旦,兼唱河北梆子及京剧,艺名“小牡丹花”,学名盛琴。科班停办后,转入北京富连成科班专习京剧,得萧长华、郭春山等名师传授...[详细]
于眉(1914—1980)原名于经清。蓬莱县(今蓬莱市)安香于家村人。曾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少时在北平读书。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35年冬,参加“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参与组织领导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共北京大学总支委员兼...[详细]
于敏(1913—1943)原名李培珍,又名张淑芳。女。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盐场村人。中共党员,福山县妇救会会长。出身富商家庭,14岁进北关小学读书,开始接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教育。 “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她由父母包办与富商鹿崇文结婚。婚后半年即到八角等地小学当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