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廷英,安溪县虎邱乡罗岩村人,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初在家务农。30岁左右往日本神户谋生,克勤克俭,稍有积累,即在神户开办纺织厂,后在厦门开设针行,成为富商。 廷英热爱祖国,热心公益事业,曾献巨款给中国红十字会。并独资在家乡修建詹氏祖祠。为表彰其善心,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国民政府赈务...[详细]
粘文华(1905~1987年),又名吴文华、连鸿元,泉州人。民国15年(1926年)6月任厦门店员工会理事长。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厦门总工会(筹备会)组织部长,参与领导“二五”加薪、改善劳动条件的大-。是年,国民党右派在厦门发动清党,他与其他工会骨干转而秘密组织赤色工会。民...[详细]
詹仰庇,字汝钦,一称尔钦,号咫亭,别号巢云居士。明嘉靖十三年(1534)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多卿乡(今祥华乡美西村)。父詹源,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监察御史和云南按察使司副使。仰庇16岁入县学,20岁进南京国子监,嘉靖四十三年(1564)考中举人,翌年进士及第,授广东南海知县。 仰庇下...[详细]
詹振辉(1912~1988年),字文灿,泉州人,民国元年(1912年)4月生。父亲詹鸣皋,雕塑佛像,开设0佛铺。詹振辉童年读过私塾,12岁学雕塑佛像,拜涂门外艺人姚松林为师。10年后,又拜闽南名艺匠许光益为师。詹振辉在名师的传教下,技艺逐渐成熟。 抗日战争期间,佛铺无人问津,詹振辉到内地,观...[详细]
赵祖培(1900~1988年),泉州西街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父亲在菲律宾当店员。 赵祖培小学毕业后升入培元中学,又转学丰州书院(今南安华侨中学)。临近学程结束,到菲律宾商店当学徒,不久回国。民国5年(1916年)又往菲律宾。民国10年,再回国,到西隅小学担任教师。在校董会许卓...[详细]
郑成快,又名捷登,字奕良,号宏业,桃城镇桃东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少时家境贫寒,随父种田兼采卖草药,维持一家生活。后与乡人结伴南渡,至马来亚马六甲谋生。最初以种菜养猪、砍柴烧炭为业。当时,马来亚正开始发展橡胶种植业,成快向殖民当局申请开垦荒山10多英亩,种植橡胶和硕莪(即木薯),经...[详细]
郑成竹,南安官桥岩前村人,民国11年(1922)出生。父郑守杰于民国12年打土匪时遇害,家境困难,靠祖母、母亲、婶娘含辛茹苦抚养成长。成竹9岁进入家乡普知小学读书,学业成绩优异,毕业后务农。 民国28年春,成竹到安海养正中学念书。同年秋学校内迁官桥岭兜,在学校受共产党员邓家梁、许东汉的影响,...[详细]
郑光汉,乳名荣复,石鼓乡桃星村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童年就学于南湖小学,毕业后升入省立第十二中学(现永春一中)和厦门集美中学,曾任永春南湖中学教员,后再进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深造。在学期间,对美术有浓厚兴趣,遂潜心钻研,对漫画、速写画、中国画、书法等,均有一定成就。民国18年(1929...[详细]
郑焕彩(1883~?年) 郑焕彩,晋江池店清濛村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幼读乡塾,后在商店学习经商。光绪二十七年,奉父命往菲律宾。翌年进溪仔婆公立学校读书,一年后辍学。其父以"父子不责善",让他进荣胜布庄当学徒。他白天工作,夜间从当地教师学习西班牙文。不久便精通西文,熟悉商务。19...[详细]
郑礼,和风里大羽(今五里街镇大羽村)人,善拳术。传说康熙年间,有方七娘与其夫曾四,因罪滴居永春。郑礼之父与她比拳,不敌,病将死,嘱礼须拜七娘为师。郑礼遂与林椎、姚虎等24人拜其门下。七娘见郑礼心诚意坚,即把自己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他。礼勤学苦练,毫不松懈,遂以拳术名闻遐迩。 郑礼尝游江西,有个和...[详细]
郑聘廷 (1872~1944年) 郑聘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字席珍,别号石珍,山腰乡下敦村人。父亲郑金山,母亲陈氏,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14岁始入驿坂礼拜堂附设的学校就学;16岁转学惠安县教会小学;18岁到厦门鼓浪屿神学校,20岁毕业。旋即在泰山和汀州基督教堂会任传道和牧师...[详细]
郑翘松,一名庆荣,字奕向,号苍亭,晚号卧云老人,桃城镇大坪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二十八年,考中举人。宣统元年(1909)赴吏部考选,分发浙江省试用知县,以丁母忧未出任。乃与宋渊源、郑子荣等倡办永春州中学堂,并任中学堂教员。辛亥革命后,被推为永春县光复代表,赴南京参加中华民国开国大典。...[详细]
郑佑,生卒年不详,号半村(半春),崇武镇莲西村人。 郑佑出生于富商家庭,少即酷爱琴艺,不慕虚荣,不求仕进。年青时,更醉心于琴工,为提高技艺,精益求精,常携带数百金,遨游四方,拜访名师,以求绝响。 有一次,他听说五羊城(广州)寡妇白素娟精通琴艺,工《孤舟操》,专程茧足赴广,冀获面授。但白系...[详细]
郑玉书,原名瑞麟,字崇瑞,仙夹乡夹漈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17岁以博士弟子员入州学就读,以后赴外地攻读医科。辛亥革命后,任福建北伐军军医长,随军驻上海、烟台。民国3年(1914)春,任驻湖北宜昌的陆军十三团医务所主任。翌年夏,任驻厦门第十混成旅军医官。6年8月,任福建陆军第一师正军...[详细]
郑玉指,字绳摇,仙夹乡东里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生,早年侨居马来亚的槟榔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槟榔屿成立中国同盟会分会,郑玉指是该会的第一批会员。他多次参加孙中山亲自主持召开的重要会议,聆听了孙中山“鼓其勇气,秉此良机,共谋大举”的教导,带头并发动广大华侨捐款,为筹措革...[详细]
郑忠益(1914~1985年),南安人。20年代在厦门双十中学读书,因打篮球骨折致残而辍学,后继承其父在厦门大同路福昌记百货店,并由其二弟负责对外联系,开拓市场。其后又在上海设立“办庄”,以南北呼应、沟通信息,业务发展迅速。抗战胜利后,因经营批发业,业务扩展至漳泉。福昌记一跃成为厦门市经营百货、...[详细]
钟铭选,又名奕庄、奕择。安溪县新溪里善坛乡(今官桥镇善坛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出生。民国10年(1921)南渡新加坡经商。14年回国居厦门,经营首饰生意,嗣与堂亲钟清风在厦门镇邦路开设振华银楼,事业颇为顺利。遂命长子钟江海往上海,次子钟明辉往香港,分别开设银庄,经营金融业。抗日战...[详细]
周辨明(1891~1984年),字忭民,惠安人。早年生活在厦门鼓浪屿,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随后在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师。民国10年(1921年)转到厦门大学,任厦大学生生活指导长,兼预科高等几何学教授。民国12年,厦门大学创建外国语言文学系,任第一任系主任。民国17年,由厦...[详细]
周公甫,桃城镇桃溪村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10岁时父亲去世,家贫辍学。12岁,母亲又去世,独自到泉州做杂工。14岁,在乡亲创设的新协兴信局当学徒,晚上除抄录登记信件外,即自学文化,每至深夜。他做事认真勤谨,诚实可靠,甚得店主人的器重。民国15年(1926),新协兴信局因受南洋联号信局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