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达,安溪县永安里同美乡(今城厢乡同美村)人。其父陈修仕,因赴邻乡宴会,被讥为村汉,愤而离席归家。即相地筑书房,礼聘唐桂生为师课督诸子。宗达质不甚敏,但发奋攻读,文思大进,府试省试皆捷。清乾隆十九年(1754)成进士,历任延平、建宁两府教授。勤慎廉介,著有贤声。年老告归,一担书箧,两袖清风。 ...[详细]
出科联 (1709~1753年) 出科联,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字乾甫,号淑渠,樟市铺洪厝坑(今涂岭乡洪厝坑村)人,蒙古族。 科联自少聪明好学,以制义、诗文闻于时,受到督学程元常的赏识。年19应县试,名列第五,取入邑泮,旋为优行廪生。时,学政钟祥与会元杨炳督学闽省,检阅试卷...[详细]
崔拱,生卒年不详,字宾玉,惠安县人。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崔拱成为惠安置县后境内第一个进士。旋入仕,官拜著作郎,迁太常丞。 崔拱为官,廉洁自爱,谨言慎行,从不祈求神灵降福脱灾,持此数端以建树自己的名誉。 崔拱曾经和他的长子正则、次子丽则在风光秀丽、环境幽静的龙山书舍苦读。二子登...[详细]
大圭(1304~1362年),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泉州人,元大德八年(1304年)生。其父廖休庵笃信佛教。大圭自幼习儒学,擅长诗文。及长大,大圭遵从父教,到泉州开元寺出家为僧,拜高僧广漩为师。元宣政院征召大圭主持承天寺,大圭谢绝,有友人劝他接受,他写偈语回答:“水牯还生水牯儿,入田不放鼻头低...[详细]
戴金华,南安码头大庭人,生卒年俱不详。14岁偕兄到菲律宾学商,耐劳苦,善居积,白手起家,经营布业,成为菲律宾一位巨商。 清末,朝政腐败,国势衰弱,外侮频仍,金华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参加书报社,加入同盟会。随后组织公理报社,向华侨宣传“-”。金华担任公理报社董事、总理达20多年。孙中山在菲律...[详细]
戴愧生,南安诗山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青少年时期在厦门同文书院读书,攻读英文,后到菲律宾协助其叔戴金华经商。戴金华是马尼拉一位富商,早年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尽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在华侨社会中有较高声望,这对愧生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 1911年,愧生在菲律宾加入同盟会,同年...[详细]
戴希朱,原名凤仪,号敬斋,南安诗山大庭人(今属码头镇),清道光三十年(1850)出生。 希朱出身书香门第,读书勤奋,博学强记,学识渊博。光绪八年(1882)举于乡试,越年入都,与主司宝竹坡侍郎、朱元叔编修过从甚密,光绪十五至十八年三次应试,均荐而不用,遂漠视科举,留心著作。光绪二十年选入内阁...[详细]
戴旭民,南安码头大庭村人,民国6年(1917)出生。民国11年随祖父旅居菲律宾,1934年加入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青工俱乐部”,担任俱乐部负责人。1937年10月旭民怀着抗日救国的雄心壮志,带领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队”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担任义勇队队长。翌年,抗日义勇队改编为新四军华侨随军服务团,...[详细]
戴一俊 (1530~1607年) 戴一俊,明嘉靖九年(1530年)生,字惟宅,号卓峰,崇武镇人。 一俊幼有神童称,11岁中秀才,22岁中举,23岁(即1553年)联捷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32岁出知浙江温州,34岁擢广东按察司副使,38岁迁知雷州,不久辞官归里,“优...[详细]
戴云,生卒年不详,崇武镇人,副使戴一俊孙女。幼承家学,通晓文字、声韵,善诗。长适朱又孺。“又孺夙有诗名,云与之配,闺阁联吟,伉俪为文字知交”,有《唱和集》2卷。又孺早逝,云教遗腹子兆纲,兆纲也以诗名。云被封为孺人。她的诗较著名的有《春日自叹》、《咏落梅》、《哭周门妹》、《送弟集冈赴春闱》、《中秋...[详细]
道询,约生活于南宋淳熙至景定年间,俗姓王,净峰人,为洛阳白沙寺住持僧。 道询从小禀性“灵异”,胸襟旷达。皈依佛门后,“朗悟内典,精勤戒行”,又能“耐烦忍垢”,洁缘普施,“漳泉人翕然信服之”。 道询“尝募建晋江乌屿石桥,名凤屿盘光桥,与洛阳桥相望,修广皆加之。其余修桥梁二百余所,而惠安峰崎...[详细]
丁炜(1627~1697年) 丁炜,字瞻汝,又作澹汝,号雁水。晋江陈埭人,回族,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青少年时居家力学。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定远大将军济度取漳州,朝廷诏许自行选拔府县官吏。丁炜应试,授漳平县教谕,嗣改鲁山县丞,后升直隶献县知县。献县地僻事简,政事之暇,致力于诗...[详细]
丁拱辰(1800~1875年) 丁拱辰,又名君轸,字淑原,号星南。晋江二十七都岸兜(今属陈埭镇)人。回族。清嘉庆五年(1800年)生于商人家庭。幼入村塾读书。11岁因家境贫困,只好停学从事耕牧,仍坚持自学。家道稍有好转,父亲便为他捐买一个“监生”虚衔。 拱辰17岁,随父亲到浙江经商。20...[详细]
丁乃扬(1912~1968年),号赞兴,晋江人。毕业于南安县石井小学。丁家于民国15年(1926年)定居厦门后,在典宝街办起经营瓜子花生生意的“丁福记”。他17岁时到“丁福记”帮助经营。因业务扩展,民国21年该店迁至洪本部,所经营的“虎标瓜子”甚为畅销,被称为“瓜子大王”。民国25年,他接掌经营...[详细]
董义芳(1902~1965年),原名董添木,泉州南门米埔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民国4年(1915年),董义芳进南安县岑兜村福庆兴高甲科班学戏,拜著名师傅陈坪为师。 董义芳学戏之初连龙套脚色亦难承担,被称为“放尿角”。董义芳决意发奋,每日凌晨到野外练唱腔,夜晚在月下练台步;饰演杂...[详细]
董酉姑(1623~1681年),一作董友,或作董酉,女。郑成功元配夫人。明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廿四日生。晋江永宁沙堤村(今属石狮市永宁镇)人。 酉姑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知书达礼。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与郑成功结为夫妻,相敬如宾。郑氏是一个大家族,酉姑治家有方,孝顺翁姑,友待叔侄,任...[详细]
董云阁(1908~1932年),又名董光泰,曾用名董光华、董奕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晋江永宁后山村(今属石狮市永宁镇)人。其父早年往菲律宾经商,生意兴隆,家境颇宽裕。 云阁童年入家乡董氏开办的“四合成”药铺附设的私塾念书。民国9年(1920年)随父往菲律宾,在马尼拉继续就学。 ...[详细]
范道生(1635~1670年) 范道生,字石甫,别号清源山人。晋江安海人,明崇祯八年(1635年)生。父范爵,以绘画、雕塑为生,在闽南一带颇负盛名。道生自幼随父学艺,青年时期即擅长书画,尤精于雕造佛像。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扬黄檗禅风后,对日本原有的佛像雕塑感到不满意,经长...[详细]
法助(?~1322年),号普济,俗姓王,人称“平海头陀”,又称“头陀王”,泉州人。宋末出生,父祖世代务农。 法助12岁剃度出家。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至治元年(1321年)近40年间,他在晋江、南安、惠安三县和福州等地累计建造、重修大小石桥20座。 至元十九年,法助在惠安县二十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