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殿(1879~1944年),字成嘉,生于同安翔风里井头村。其父林廷洽在新加坡经营驳船货运。 林金殿幼读乡塾,11岁往越南西贡。光绪十八年(1892年)转赴新加坡,随父经营驳船业致富。民国17~30年(1928~1941年)任新加坡驳船业公会会长。 林金殿热心于新加坡华人华文教育事业。...[详细]
林君升(1688~1755年),字圣跻,号敬亭,同安县翔风里井头人。自幼聪颖过人,文武兼习。壮年投军,营帅见其魁梧奇伟,授偏裨。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林君升奉命押饷到台湾,并勘查台湾地形,深得上司赞赏,擢为黄岩镇游击。雍正四年(1726年),晋升定海总兵。乾隆元年(1736年)赴京陛...[详细]
林霁秋(1869~1943年),厦门人,自幼入黉门,擅长文学,亦精书画、金石,尤酷爱南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上秀才。光绪二十一年,受聘为厦门海关“汉文文案”,俗称“师爷”。工余常到“集安堂”等南乐社与弦友唱和同乐。鉴于南音教学多靠口传心授,曲本零散,不成系统,即立志编纂南曲大全。他辗转...[详细]
林荣年(1900~1992年),平和人。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同年底任该医学部附属医院住院医师。民国19年起,历任杭州医院皮肤科、福建省立医院皮肤科主任,江西省立医专皮肤科教授,福建省立厦门医院、厦门市立第一医院副院长兼皮肤科主任,原厦门中山医院院长、厦门市立...[详细]
林绍洲(1905~1987年),厦门人。出生于台湾,上中学时因无法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辱,从台湾转学到厦门集美学校。在学时就酷爱体育,参加篮球、田径、柔道等项运动。他投掷标 曾突破50米大关,后因肩伤改练跨栏。民国18年(1929年),代表集美学校参加福建省第三届学校联合运动会,获田径高栏、低栏、...[详细]
林松龄,1916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生于福建省厦门。他的父亲是台湾嘉义县人,母亲是台南人,他们在台湾饱尝了-奴的痛苦滋味。父亲在医学院一毕业就与新婚的妻子双双离开被日本霸占的台湾,来到厦门开业行医。林松龄就诞生在这个经济上还比较宽裕的医生家庭里。为了让儿了长大成为有用之材,父亲对他从小就进行严格的...[详细]
林推迁(1864~1923年),字宝善,海澄县海沧(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少时家贫,年轻时南渡马来亚,勤奋自学,通晓华文、英文和巫文。初操舟业,以勤俭达小康。改为经营航运后,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丁加奴和新加坡之间转运货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创瑞兴盛轮船局,购置多艘轮船,开辟新航线。同...[详细]
林文英(1937~1990年),同安县官浔村人。1957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1961年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到陕西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先后担任地质组长、地质科副科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地质工程师等职务。 林文英曾参与编制《仓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蒲白矿区总体详查地质报告》、《盐场矿区...[详细]
林祥玉(1854~1923年),字荆壁,厦门人,少时随厦门南曲著名乐师林征祥(绰号吐目祥)学艺,在严师精心培育下,未及成年已在南曲艺坛显露头角。清同治年间,弃商改业曲师,先后在东阳阁、集安堂等南曲馆任乐师,招生授艺。他自编教材,对生徒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清末民国初,蜚声海内外南曲界的许启章、林霁...[详细]
林希元(1481~1565年)。字茂贞,号次崖,同安翔风里山头村人。少年聪颖苦读,因家境贫寒,中秀才后到凤山天兴寺设塾授徒九年。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评事。 嘉靖皇帝登基,希元上《新政八要》疏,历数前朝弊端,倡行新政。其中禁派太监到各省镇守等建议被嘉靖帝...[详细]
林学大(1893~1963年),厦门人。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福建省立高级师范艺术教育系,回厦任教于思明中学(厦门第一中学前身)、厦门美术专科学校、集美师范学校。民国25年,应新加坡华侨中学之聘买棹南渡。 民国27年,新加坡成立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他为创办人之一,并被推选为首任校长。此后...[详细]
林应翔(生卒年未详),字源渑,号负苍,又号止岩,厦门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后任永嘉(今浙江温州)知县。曾为收恤境内流行病患者做了许多工作。不久因父丧,回乡守孝,守孝期满后被起用为湖北京山知县。当时楚藩谋反,郢中-不休,他到任后立即操练兵马,修筑城墙,积极备战。以后又到南户部任职...[详细]
林云梯(1866~1918年),同安县嘉禾里二十二都前埔人。幼时家境贫寒,13岁迫于生计,随乡亲南渡菲律宾,在马尼拉的商铺当伙计。十余年后,以全部积蓄投入布匹经营,初无钱开店铺,仅置一布橱陈列布匹营业(福建华侨称此类小布商为布橱仔)。后逐步发展,在马尼拉市-街开设胜泰布庄,直至赢得“棉布大王”之...[详细]
林振宗(?~1923年),同安县灌口(今属厦门杏林区)人。早年在家乡当木匠,19世纪末往缅甸谋生,先做建筑工人,后有所积蓄,成为营造商,逐步发展到在仰光开设协德号,拥有10多所锯木厂。同时经营航运,购置“双春”、“双安”、“双美”等轮船,川航于仰光与厦门、汕头、香港、新加坡之间。并曾作为英商BO...[详细]
林志强(1942~1980年),厦门人。童年家境清贫,父亲出外谋生,病死异乡,靠母亲做帮工维持生计。中学就读于厦门二中。1965年他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当教师,1972年调厦门一中工作,担任数学课教师、班主任、年段长职务。他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详细]
林珠光(1901~1975年),又名聚根。祖籍厦门,生于菲律宾。早年就读马尼拉中西学校,后继父业,成为当地富商。民国9年(1920年)捐资在家乡前埔创办以其父名命名的云梯学校。民国12年,捐助4万银元扩建厦门双十中学校舍,并每年资助经费5000银元,长期任该校董事长。在菲律宾曾任中华青年体育会会...[详细]
林宗载(生卒年未详),字允坤,号亨万,厦门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初任江西浮梁县令时,当地有一无赖勾结宦官,以献给皇帝使用为名,企图霸占民间田产,全县惶恐不安。他查清那无赖作奸使坏的事实,将其绳之以法。他还认真核查,清除田粮征缴过程中的弊端。明天启初年因治理有方出...[详细]
李廷钰(1791~1861年),字润堂,号鹤樵,同安县人。承袭养父李长庚封爵,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补二等侍卫。道光四年(1824年)授江西南昌城守营副将,后历任署九江、南赣、广东、江南狼山等镇总兵、浙江提督。任内造船练兵,积极加强抗英海防建设,并建议海防章程数十款,为朝廷所重视。旋因“巡...[详细]
李应辰(1860~1922年),名应时,字宗聘,以官名应辰通行于世。祖籍同安县民安里十一都李厝。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中寮里。 应辰从小好学,热衷武功。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淡水厅武学考试得第五名,光绪十七年中文举,文武兼备,在当地传为佳话。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