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经亩 [公元1900年-1985年]

  • 纪经亩(1900~1985年),原籍同安县同禾里龙窟东村,著名曲艺家。从小喜爱南乐,勤学苦练,几十年如一日。30年代曾受聘往台湾、南洋教授南乐。抗战期间,团结弦友,组织集安堂,坚持练唱,使南乐久盛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成立南乐研究会。1955年,金凤茶室改组为金凤南乐团,纪经亩任团长。他...[详细]

纪芋如 [公元1917年-1984年]

  • 纪芋如(1917~1984年),同安县人。从小爱好民间文艺,6岁起参加演唱,11岁被台湾艺人在厦门创办的歌仔戏霓声社吸收为演员,得到名师温红涂、赛月金、子都美的指点,学习歌仔戏的许多唱腔。在戏里除了演丑角外,对芗曲说唱、月琴弹唱和大广弦说唱都有较深的造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参加省市业余...[详细]

柯朝阳 [公元1894年-1984年]

  • 柯朝阳(1894~1984年),别名方明,出生于民安里田中央村。7岁人私塾,16岁赴南洋槟榔屿谋生。先在槟城其父与他人合资经营的泉合发皮革店当学徒,转赴新加坡,与堂兄合办泉协发皮革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扩大业务,经营纺织品、罐头食品、皮革、橡胶业等,在印尼、缅甸及美国旧金山等地设立分号。民国1...[详细]

柯石头 [公元1902年-1974年]

  • 柯石头(1902~1974年),同安嘉禾里人。著名彩扎艺人。 柯石头出生在“糊纸业”的家庭,专门糊制“灵厝”和元宵节花灯。父柯栋早已负有盛名,是厦门“糊纸业”“三把半剪刀”中之一把。柯石头自幼好动,喜舞枪弄棒。童年时代就对武打古装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12岁随父学艺,掌握了彩扎人物技巧,继承了...[详细]

李禧 [公元1883年-1964年]

  • 李禧(1883~1964年),字绣伊,号小谷,祖籍厦门。青年时代就读于福建师范学堂,民国元年至22年(1912~1933年),任厦门竞存小学校长、厦门(思明县)教育会副会长。民国7年参与集美学校二校主陈敬贤组织的教育考察团,前往浙江、江苏两省考察教育,以提高厦门普通话教学水平。20年代任市政会董...[详细]

廖翠凤

  •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林语堂与她的兄弟很有交情,应邀去廖家吃饭。席间林语堂觉得有一双眼睛在偷看他(后来廖翠凤说是看他吃几碗饭),接着又发现他远行换下来的脏衣服被廖翠凤拿去洗了。后来廖翠凤上了圣玛丽亚书院,她听说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读大二时连续三次上台领奖,大出风头,对林语堂更有了钦佩之...[详细]

廖素琴 [公元1909年-1971年]

  • 廖素琴(1909~1971年),女,厦门人。幼年就学于鼓浪屿怀仁女子学校,后转学南京汇文女中,毕业后进入北京燕京大学,主修家政学,副修化学。民国19年(1930年),获理学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营养师班学习。民国20年结业后留该院附属医院任助理营养师、营养师等职。民国24年抗日战争期间任上...[详细]

廖永廉 [公元1916年-1993年]

  • 廖永廉(1916~1993年),厦门人。民国32年(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上海传染病院、鼓浪屿医院内科医师、厦门市第二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主任、龙岩地区第二医院副院长。1957年首先在厦门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以后对此病加以研究,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详细]

李长庚 [清][?-1807年]

  • 李长庚(?~1807年),字西岩,同安翔风里十二都后莲保后边村人。少时警敏有远志,致力于读书骑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武进士。初授蓝翎侍卫,乾隆四十一年补浙江衢州都司,累迁至乐清副将,调任福建海坛镇总兵。后因邻海民船被盗,误指海坛盗所为,被参革职。 长庚被革职以后,出家财募乡勇...[详细]

李大华 [公元1906年-1944年]

  • 李大华(1906~1944年),又名李新,福建省同安县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厦门中华中学,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先到漳州开展工农运动,民国15年回到家乡,先后在城关后河小学、兑山陇西小学、马巷牖民小学任教,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9年到漳州开展农-动,在白水营组织武装准备攻打国...[详细]

李鼎臣 [清][公元1830年-1911年]

  • 李鼎臣(1830~1911年),字梅生,以字行,同安县人。弱冠入县学,进秀才后即不屑科举之学,移居厦门草埔尾,设私塾招收学生授课,以维生计。 他在教学之余,精研数学和音韵学,尤其是对音韵学的钻研,孜孜不倦。他阅读大量的古代韵书、地方韵书,吸收了传统音韵学和方言韵书的成果,吸收满文注音和外文拼...[详细]

李嘉禄 [公元1918年-1982年]

  • 李嘉禄(1918~1982年),马巷同美村人,著名钢琴家。 李嘉禄从小随母亲学音乐。民国27年(1938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外文系。民国32年任国立福建音专钢琴讲师。翌年任副教授。民国37年赴美国道安大学深造,经常举办钢琴独奏会。1950年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音乐系主任。曾与歌唱家温可...[详细]

李琅琨 [公元1902年-1947年]

  • 李琅琨(1902~1947年),名煜,字琅琨,别号宸溪庐主,又号怀溪,同安县人。自幼喜诗、书、画,好观察大自然,常凝神于山水花鸟之间,偏爱梅花,闲时或书或画,书画作品独具风格。民国15年(1926年),南渡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会计。同时,遍访当地艺术名流,切磋技艺,其诗、书、画进步很快,并日臻成熟...[详细]

李良荣 [公元1908年-1967年]

  • 李良荣(1908~1967年),出生于归德里蔡宅村杨家,3岁时卖给仁德里下蔡村李氏。养父、母早逝,生活无着,外出流浪。15岁人许卓然靖国军随营学校。翌年6月,经许介绍保送人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当年毕业后,在教导团当排长。民国14年(1925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次东征,讨伐盘据东江...[详细]

林圯 [清]

  • 林圯,明末清初同安铜鱼馆人,郑成功部将,历战有功,官至参军,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经嗣位后,分兵屯田。康熙七年(1668年),圯率领本部将士,到形势险要的斗六门筑栅以居,披荆斩棘,驱逐豺狼,开垦出大片肥沃的良田。当地土著常来骚扰,林圯与之奋战,开辟土地直至水沙连。 有一次,林圯被大批土...[详细]

林赐福 [公元1925年-1990年]

  • 林赐福(1925~1990年),同安县马巷人。13岁开始学艺,年青时曾拜陈宗塾为师,擅长丑角。40年代在《管甫送》中饰管甫,被誉为“手杖丑”;又在《周古岱》中饰周玉姐,以女丑闻名。以后受陈宗塾傀儡丑的启发,独创“布袋戏丑”,把布袋戏的表演运用于角色创造。《审陈三》中的班头爷是他的绝招,刻画一个卑...[详细]

林藜光 [公元1902年-1945年]

  • 林藜光(1902~1945年),厦门人。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因常至厦门佛经流通处购阅佛书而归信佛教,并与流通主人蔡吉堂结为密友。民国18年(1929年),应聘赴北平任哈佛燕京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历史与语言研究,尤其是精研梵文有得。曾撰写《大宝积经迦叶品梵文引得》(未及刊印)。民国2...[详细]

林豪 [清]

  • 林豪,字卓人,清末同安县翔风里金门人。少时勤奋好学,博览史籍。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 同治元年(1862年),林豪至台湾,受名士林占梅聘主家馆,一起讨论文史。后游府治,就见闻所及,写成《东溟纪事》2卷。又受聘主讲澎湖文石书院,先后应聘撰写《淡水厅志》、《澎湖厅志》。林豪居台日久,对台...[详细]

林霍 [清]

  • 林霍(生卒年不详),字子罷,号沧湄,同安县榄里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后移居厦门,出入于虎溪岩、白鹤岭之间,与南明义士纪许国等人为莫逆之交,终生以明遗民自称。博学能文,诗作尤佳。纪许国称其诗作“如空山发翠,馨香不绝,别留神韵于笔墨之外”。著作有《双声谱》、《鹇亭诗草》、《沧湄文集》、《沧湄...[详细]

林嘉采 [清][公元1596年-1648年]

  • 林嘉采(1596~1648年),字景则。其父林应翔,同安县嘉禾里湖边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翌年任永嘉知县,夫人生下第二个孩子,就取名嘉采。 嘉采自幼敏慧,又得父亲课授,学有渊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了举人,但次年会试落第,就回来住在同安县城。这时,明王朝已临崩溃前夕,他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