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风 (1974、4—)福建福清人。2003年作品《阳光季节》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情牵故里》、《初春》参加“今日中国美术大展”。2002年作品《情牵故里》获“纪念毛泽东延安 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优秀奖.2001年作品《三羊开泰》获“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基金大奖。《蓝 恋》,获...[详细]
郑益坤(1936,10—)福建福州人。擅长漆画、中国画。早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院。曾任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兼福州画院 画师、福州漆画研究会会长。作品入选1976年全国美展,第七、八届全国美展。荣获1984年 、1986年全国百花奖一等奖;全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作品分别为...[详细]
郑征泉(1945.11—) 福建长乐人。擅长油画。1965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院舞台美术系。福建省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画院副院长。磨漆画 《镇邪女神》入选中国漆画艺术展览;油国《有缘千里来相会》获中国美协和煤炭基金会联 办的美展三等奖,《正月家记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白描插图《荒...[详细]
周峨眉 (1929.9—) 别名萼梅、吾玫,女,福建福州人。擅长中国画、漆画。1948年底在福建省闽侯师范艺术科学习。1953年任平潭县文化馆馆长,1958年调省美协,1972年起任省美术展览馆组长及副馆长,1979年负责主办福建省首届漆画展览,赴京展出。作品有漆画《菊》、《 戏龙》、《深秋》...[详细]
卓秋元(1882—1911),男,汉族,1882年生于福建连江,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1911年参加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后英勇牺牲,时年29岁,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长龙乡岚下行政村院后自然村人。父亲卓有川,生5个孩子,秋元为第四个,在族亲中排行第六,又名依六。父母是地道...[详细]
卓泽渊,男,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副主任,法政治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大学、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重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深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著有《法的价值论》、《法的价值总论》、《法律价值》、...[详细]
朱绍良(1891年—1963年),字一民。祖籍江苏武进,生于福建福州。同盟会会员,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四星上将),抗日名将。 朱绍良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振武学校,讨袁战争,失败后再赴日本留学。1916年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 1963年12月25日,病逝;后被追晋...[详细]
吴德标,1897年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一贫农家中。吴德标的童年是艰难困苦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他进入学龄时期就拿着牛鞭上山放牛,稍大一些便开始下田干活。 1918年,时值青春年华的吴德标,只身来到福州,靠拉黄包车维持生计。开始,吴德标漫无目标,整天在街上转,拉些零星顾客。后来一位雇主多次坐吴...[详细]
宝松(1891~1962) 宝松和尚,俗名陈开熙,长乐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于福州,27岁出家,在鼓山涌泉寺受戒为僧。先后任雪峰崇圣寺、槟城极乐寺及林阳寺住持。民国时期,福州名刹开元寺被当作监狱。民国30年(1941)宝松挺身而出,为恢复古刹同当局交涉,虽几经挫折,但毫不气绥,坚持说...[详细]
蔡伯亻希 (1013~1100年) 字景番,原籍福清县。先世迁至闽县东街(古名奇童巷)。伯亻希两岁以聪明闻名乡里。按宋-试设神童科,凡5岁以下神童,可报请朝廷面试。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朝廷派遣太监带刚3岁的伯亻希入京,真宗皇帝面试,诵御制诗歌,竟一字不错,皇帝赐诗一首曰:“八闽...[详细]
蔡学团(1900~1969) 蔡学团,藤山下渡(今仓山下藤路)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祖父、父亲都是受雇于外国人的工人,家境贫寒。蔡学团小学毕业以后,靠亲戚资助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读书。民国9年(1920)毕业后考入北平税务专门学校,成绩优秀,提前一年毕业,民国12年到厦门海关见习...[详细]
蔡友兰(1901~1991年) 蔡友兰,字信春,号腾芳,莆田江口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友兰17岁随父到福州经商,19岁父亲去世,友兰收回其父与人合营的“福晋春”商号,改名“蔡大生”,店设台江下杭街,独立经营土特产品,把福建的桂圆干、笋干、香茹、海产品等销往湖南,又将湖南的-、...[详细]
常挺(1205~1270年),字方淑,号东轩,连江县城东岳铺人。生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任右垣,转给事中。当时宦官董宋臣既废复进,要挺草拟制书,挺却缴还诏书,向皇帝三上奏章极谏,措词激烈而迫切,使皇上收回成命。时人称挺的奏章刚直不阿,不偏袒,不逢迎。不久,挺升...[详细]
陈篪(1927~1978年) 陈篪,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 陈篪早年就学于福州英华中学预科和初中,因抗战,学校内迁,转学到昆明联大附中。民国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走出校门,先后任鞍山钢铁公司中心试验物理科科长、金属实验室主任、冶金部钢铁研究...[详细]
陈旸 (1068~1128) 字晋之,今云龙乡际上人,陈祥道之弟。绍圣贤良科进士,后世称陈贤良,累官顺昌军节度推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 旸精于乐律,所著《乐书》二百卷,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的内容:第一卷至第九十五卷,摘录《诗》、《礼》...[详细]
陈僖(生卒年未详),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开元年间随其父长乐县县令居长乐。其父秩满后迁居福唐(今福清市)。陈僖为人爱仁好义,襟怀坦荡,四方豪杰,聚集门下,时称“门有敢死之士”,为闽中豪族。当时闽侯有自立为王的意图,欲招纳他共为谋划。他不愿参与其事,便私下建造船只,在夜间率领整个家族渡海,避居泉...[详细]
陈长捷(1895~1968年) 陈长捷,字介山,闽侯县螺洲镇(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 长捷为襁褓时家境贫困,其母受人雇佣当乳母,因乳水不多,恐被东家辞退,只好狠心将他弃置在陈氏宗祠的供桌上,后兄姐赶往祠堂拾回,因此乳名“拾拾”。 长捷7岁时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得老师田春干赏识,...[详细]
陈承裘(1827~1895年) 陈承裘,字孝锡,号子良,闽县螺洲乡(今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清道光七年(1827年)生。 陈承裘为陈若霖的长孙,出生的时候适陈若霖受皇帝“玄狐马褂”之赐,遂命其小名曰:“楚恩”。咸丰二年(1852年),承裘成进士,以主事用,分刑部浙江司行走。但他请假归...[详细]
陈春生(1900~1980年) 陈春生,福建闽侯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幼年失学,随母种田放牛。民国3年(1914年),到福州洋中亭堂兄陈庆官镜箱店学艺,后迁居台江新港鲤鱼庙。民国7年拜阿清为师,学说福州评话,当年登台。他还认真研究、学习徐炳铨、赖德森诸名师的说评话技巧,并吸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