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环(1923~1970),河源龙川县人。年少时家境困顿,做学徒维持生计,受当地革命志士的鼓舞和感化,加入中共 组织“少共队”、“抗先队”,参与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调至老隆青年书店做店员,兼做中共交通员工作,不到三个月被国民党 派封店,又调至县邮政局当司机,继续从事交通...[详细]
韦赏(生卒不详),西汉丞相韦贤之孙,东海太守韦弘之子。哀帝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赏曾以旧恩为皇帝重用,先拜大司马,后擢车骑将军,位列 ,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 八十余岁寿终。...[详细]
韦贤(约前148年-前67年)西汉大臣。汉族,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生性淳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因此学识非常渊博...[详细]
魏兴南(1910年9月~1986年4月)曾名魏烈忱,男,汉族,山东禹城人,中共党员。1935年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山东和四川的中学作国文教员,1942年起先后任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讲师,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文系副教授、教授,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到...[详细]
魏兴政1935年2月出生,山东泰安人。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6月参加工作。 1956年6月至1970年1月黑龙江哈尔滨水泥厂小岭分厂采石工人,1970年1月黑龙江哈尔滨水泥厂党委委员、小岭分厂采石工人、采石工段党支部书记,1973年5月哈尔滨水泥厂党委委员、新明矿指挥部副总...[详细]
韦玄成(?—前36),字少翁。西汉大臣。鲁国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邹鲁大儒韦贤之子,昭帝时随父迁居平陵县(治今咸阳市秦都区西北)。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详细]
危益民(1899—1983),曾用名危相谦,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褚墩村人。出身贫寒,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任中共郯城县四哨区区委委员兼褚桥乡党支部书记。1938年底参加八路军,历任临郯独立团连指导员、陇海南进支队三大队独立六营营长兼政委。1941年转入地方工作,先后任鲁...[详细]
文国宪(1906—1971)字协轩,昌江县四更镇(今属东方县)日新村人,1915年考入昌江县第一高小学校就读,1923年以黎童的身份考入广州教忠师范学校,在穗读书期间,参加了符倬云、刘开汉、吴永泰和史丹等人发起成立的“昌江县改造同志会”。文国宪的任务是撰写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宣传革命道理,宣传共产...[详细]
温汉平(1922~1978),博罗县麻陂镇曲潭村人,高小毕业。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配合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参加东江纵队,任第三支队第一团战士,在麻陂、石坝、公庄、柏塘等地进行革命斗争。1948年6月在石坝黄山洞与国民党部队作战中,英勇杀敌,立功受奖,被提升为服务员(相当于排...[详细]
温健公(1908—1938),河北抗日民军总部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 原名文淦。曾用名杰雄、湘萍。1908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梅县松口车田村一个贫农家庭。1922年秋,考入广州南武中学,担任该校学生会会长,组织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带领一百多名同学参加广州...[详细]
温建平,原名有声。山东招远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延安抗大、中央党校学习。曾任中共夏县中心县委书记,太行三地委宣传部部长、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太岳一地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抚顺市委宣传部部长,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南京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四川大学党...[详细]
文考兴(1904—1941)又名靠兴,黎族,感恩县古镇州峒(今属东方县抱板镇)居便村人,出生于一个黎族贫农家庭。15岁时,接受过两年私塾教育。1939年下半年,中共西南临委为发动群众,配合独立队第四大队开展山区游击战,创建了那等、红草、乐安、居便、乐昧、二甲以及黑眉岭等山区革命根据地,积极协助筹...[详细]
温佩青(1912~1996)曾用名温炳伦,庆云县孟家村人。温佩青就读河北省立第九(泊镇)师范期间,参加 斗争,举办工人夜校,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4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后,温佩青回到庆云,与范普权、王之在板营镇高小任教,建立中共党支部,任支部书记,...[详细]
温淑海(1903—1968),惠阳县镇隆镇陂塘角村人。出生于新加坡。广东西江讲武堂步科及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民国12年(1923)任粤军少尉排长。民国14年(1925)10月,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中任连长,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营长。民国23年(1934)任第一军第一师教导团上校团长。民国25...[详细]
文先元(1915—1946)乳名守仁,化名文海,昌江县四更镇(今属东方县)日新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进入私塾读书。1931年秋,上小学就读。1932年春,转到英显中心国民小学特别班就读。1933年6月,转到昌江县第一高小学校读书。1935年7月,在昌江县一高小学毕业后,考取广东省第六师范...[详细]
吴爱民(1916—1984)原名家琅,昌江县墩头镇(今属东方县)墩头村人。1936年3月在昌江县第二小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墩头渔业工人同志会”会长期间,带领会员与当地渔霸开展斗争。1937年至1938年任墩头村新街镇支部宣传委员和琼西中学特支宣传委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走...[详细]
吴炳益(?-195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七军一五二团一营三连为解放黎平,于一九五0年四月二日在九潮坳同残匪战斗中,二十三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吴炳益为牺牲职务最高指战员。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同年(公元1950年)去世的名人: 杨国栋 (1901~1950) 陕西省延安子长市...[详细]
吴传声(1876年-1916年),字哕鸾,贵州麻江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滇军、黔军将领。 吴传声曾在下司私塾学习,15岁离家赴云南读书,后赴法国留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归国,经越南河内到昆明参加新军。因表现优秀,被保送入云南讲武堂学习三年。毕业后,被分配担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连职,在军...[详细]
武春田(1869—1946),东营区牛庄镇小武村人。初唱琴书,后以时殿元为师演唱化妆扬琴,精通坠琴、扬琴等乐器。在首演化妆扬琴时操琴伴奏,是吕剧创始人之一。曾在同乐班、共和班担任琴师。共和班解体后,创建车李班、范杆班等化妆扬琴班社。武春田曾对谭明伦等改革和创设吕剧唱腔,给予了很大帮助。 来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