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律光(公元515年——572年),字明月,高车族,北齐朔州人、出身于将门之家,是北齐著名将领。其父就是那位以军功任北齐左丞相、封为咸阳郡王的斛律金,老将军在高欢军中唱《敕勒歌》名扬古今。 斛律光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被高欢提为都督,后为高澄亲信都督,不久为征虏将军,累升卫将军。一次...[详细]
斛律金(公元488—567)生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他的高祖是当时敕勒有名的部落首领倍侯利。《魏书》记载说:“倍侯利质直,勇健过人,奋戈陷阵,有异于众,北方人畏之。”敕勒民间有这样的歌谣:“求良夫,当如倍侯利”。倍侯利在敕勒人民中间成了英雄的典范。倍侯利后来率部落投奔北魏。斛律金的祖父、父亲都在北魏...[详细]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详细]
(772~811) 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唐贞元(785~805)末进士,历任左拾遗、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因曾被贬充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有《吕衡州集》10卷行世。吕温在法律思想上强调明刑立威,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权之以法制、董之以刑罚”;但又认为刑罚是道德的辅佐,刑罚的运...[详细]
马麟:(活动时间约十三世纪),先世河中人(今山西省永济),后迁居浙江钱塘。马氏一家可说是「绘画世家」,其祖父马世荣为绍兴画院待诏,父亲马远为光、宁宗朝画院祇候、待诏。由于家学渊源,他自小受艺术熏陶,为其艺术造诣奠定深厚基础。马麟曾任职南宋宁、理宗朝画院,位至祇候,从现存画迹来看其山水、人物、花鸟...[详细]
马超,字孟起,扶风(今陕西兴平,)茂陵人氏。马超父亲叫马腾,大约在汉灵帝末年(180~189)与西州的边章、韩遂等共同起事(起义造反)。初平三年(汉献帝的年号),马腾、韩遂率兵进军长安。当时的汉朝廷(将两人招安),封韩遂为镇西将军(驻守金城兰州)。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驻守郿县。当年,马腾又一...[详细]
马端临(公元1254-1340年),字贵与,号竹林,是宋末丞相马廷鸾的次子,江西乐平众埠镇楼前村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潜心治史,专心著述,以毕生精力,著下史学巨著《文献通考》,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史学家。 咸淳八年(1272年)十九岁,端临以父恩补承事郎,二十岁漕试(乡试)第一。...[详细]
麻贵,明朝将领。回族。大同右卫人。宣府副总兵麻禄子。 嘉靖中,随父征瓦剌,累立战功。以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初,迁大同总兵官。十年(1582),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1591),被弹劾,谪戍边。次年复起用,为副,因累御蒙古贵族侵扰有功,升至...[详细]
马钧,字德衡,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扶风郡扶风县(今陕西兴平)人,是我国古代一位精于机械制造的发明家。他曾任曹魏博士、给事中,长期活动于都城洛阳。 马钧出身贫寒,从小口吃,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魏明帝(227年—239年在位)时,为给事中。因不善言谈,故不多与人交往,又不会钻营奉承,所以...[详细]
马理(1479—1556)字伯循,明正德甲戌年(1514)进士。曾任吏部稽勋主事、稽勋员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其学识和文章闻名全国,当时学者都将他与宋代著名哲学家、关中学派代表人物张载相提并论。所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一文,被传抄国外,朝鲜国将此文作范文传诵。...[详细]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 - 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详细]
毛群安,周至县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卫生部办新闻发言人。1980年,毛群安从周至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1985年毕业,1987年调入卫生部工作,在卫生部办公厅一干就是18年。在此期间,他曾取得卫生管理硕士学位,还到美国、澳大利亚进修卫生行政管理,并对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写过专著。...[详细]
马融(79~166年),字季长,东汉著名经学家,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父马严做过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陵园等工程。 马融年轻时曾向当时学者挚恂学习儒家经典,并娶其女为妻。永初二年(108),大将军邓骘慕名召他为舍人(亲近随从),他自视清高,不愿趋炎附势,毅然离开京城到凉州的武都...[详细]
马三立先生祖籍甘肃省永昌县,回族,1914年生于北京,3岁时随父母来津定居。他出身相声世家,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15岁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为师。先后在天津连兴茶社、声远茶社和燕乐、小梨园等场所说相声,并到唐山、秦皇岛、沈阳、沧州、德州、济南及北京等地演出,与当时许多著名曲艺家同台献艺...[详细]
马腾(?~212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父马平做天水兰干尉,丢官以后留在陇西,与当地的羌族人居住在一起,娶羌族女为妻,生马腾于陇西。 马腾成年后,做了凉州刺史耿鄙的司马。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四月,耿鄙在讨伐韩遂时兵败被杀。身为司马的马腾便拥兵反叛朝...[详细]
马廷鸾(公元1222-1289年),字翔仲,号碧梧,今江西乐平众埠镇楼前村人。宋淳右七年(1247年)会试第一,殿试第四,调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任教授6年。后任端明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等,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宝右三年(1255年),迁太学录,在试策中,廷鸾提出了“强君德、重相权、收...[详细]
马映选(1908~1970),字骥伯,回族,凤县凤州人。陕西省立第二中学毕业,1931年又在陕西省公路局公路人员养成所学习,1932年回县任西街小学教员。1933年2月奉陕西省建设厅调令,参加汉(中)白(河)公路测量及施工,直至公路建成。1942年回凤,任县0建设科技师。 1942...[详细]
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汉光武帝刘秀曾赐予他“伏波将军”的称号,因而后世人也称他为“马伏波”。 青年时期的马援无心死抠书本,总想到边郡去养马放牧。王莽当政时他做了郡里的督邮(郡吏),在一次押送罪犯时,出于同情放走了犯人,他自己也逃之天天,躲到当...[详细]
蒙骜(?—前240年),齐国人,战国后期秦国名将。秦昭王时自齐入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蒙骜为秦将,率师伐韩,夺取中原要地成皋、荥阳,置三川郡。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合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领兵攻韩,取十三城。前247年,蒙骜率军东向攻魏。屡败魏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