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正权(1896—1983),字秉衡,号蠡,东阳南马镇礼村人。1916年,进南京高等师范工科就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继任厦门大学物理系讲师、湖北省视学。1929年,自费留学美国,进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物理,获硕士学位。次年入柏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攻分子运动学。1933年,完成论文《用分子束方法证明...[详细]
巩丰(1148—1217),字仲至,号栗斋,武义人。巩庭芝孙。拜朱熹为师,又从吕祖谦学。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以太学生对策中选登进士,教授汉阳军。历任广东提刑司干办公事、福建帅司公事、临安知县、江东提刑,任职以政简刑宽著称。官至提辖左藏库,掌储金银钱币事。致仕归里后,筑水帘亭于金柱山(遗址在...[详细]
何琦(1902—1970),原名存章,字希韩,义乌东河人。1927年燕京大学毕业,执教齐鲁大学生物系,继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从事中国双翅目昆虫(蚊、蝇类)的研究。1936年,得中华教育基金会资助,赴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医学院昆虫系就读,两年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为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详细]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金华后溪何人。13岁进金华府中学堂。1912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公费选送美国留学。先后就读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继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获硕士学位。1916年回国,先后任浙江省视学、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和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详细]
何基(1188—1268),字子恭,金华罗店后溪何人。祖父松,南宋乾道年间进士,官至徽州通判。父伯熭,乾道二年(1166)进士,绍熙三年(1192)任临川县丞,时朱熹女婿黄榦为临川县令,遂命长子南、次子基师事之。黄榦教以“治学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终身实践不违。回故里,隐居北山盘溪,...[详细]
黄乃耐(1876—1942),女,小名奶奶,祖籍安徽歙县,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祖父迁居金华,有四兄一姐。出生十余天,即给灵岳乡里郑村郑恒梓家作童养媳。及长,以勤劳著称乡里。婚后生两子皆夭折,丈夫另娶,被遗弃。晨磨豆腐,日间耕地,晚上纺纱,艰苦度日,积有余钱即存入四哥元秀所开商店生息。深感平生不识字...[详细]
胡长孺(1240—1314),字汲仲,号石塘,永康适游(今山下村)人。父居仁,南宋淳祐七年(1247)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俱著名。长孺自幼受其父影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其从兄之纲、之纯以文学扬名,人称为“三胡”。咸淳年间,母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其入蜀,铨试第一,授迪功郎...[详细]
胡凤丹(1828—1889),初字枫江,后字月樵,别号桃溪渔隐,永康县(今永康市)溪岸人。出身书香殷富之家。幼读《孝经》有得,复见祖辈乐善好施,受人赞扬,因而仿效先辈行善,一生做了许多文化公益事业。曾独资重建县城西街试院,拨田助建培文书院以及恤老赈贫等。入县学后屡应乡试不中。后奉母命束装至京城,...[详细]
胡钦海(1889—1952),永康赤川村人。1914年,在八字墙开设义和泰经营酒肉杂货。至1946年间,先后创办或与人合办八字墙义和堂中药店,赤川三良靛青厂,宣平大莱三良第二制靛工厂,芝英友联酿造厂,兰溪公和柴行,金华公记火腿栈,永康油桐林场、榨油厂、雷公藤杀虫药粉厂,丽水科达修理厂,芝英抗建米...[详细]
蒋宝贤(1897—1930),金华蒋里村人。1928年2月,中共宣平县派陈玉川到邻近的金华县安地一带发展党组织;7月,吸收宝贤等8人入党,建立中共支部。历任支部书记、总支书记。1930年1月,在蒋里村祠堂召开党员会议,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红军北路军游击队,宝贤任总指挥。游击队以党总支部为核心,各村...[详细]
蒋兴俦(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隐,别号东皋、鹫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岁在苏州报恩寺剃度出家。13岁起即漫游江浙间,寻师访道,参究禅法,后归隐杭州永福寺。清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应避乱于日本的高僧澄一之邀,乘商船东渡,于十二月抵九州,次年正月到长崎,谒澄一...[详细]
蒋雪舫(1841—1926),名梦昌,以字行,东阳红旗乡(今北江镇)上蒋村人。出身腌腿世家。14岁失怙,从叔父腌制火腿,牌号“虹巢”。成婚后,变卖妻子楼氏妆奁首饰作资本,自设火腿作坊,所产火腿名“雪舫”。腌腿既继承传统技艺,又多创新,选料考究,腌制过程一丝不苟。遂使“雪舫蒋腿”具有皮薄脚细、腿心...[详细]
蒋倬章(1848—1925),又名鹿珊,字六山、乐山,兰溪水阁塘村人。13岁中秀才,弱冠就读金华丽正书院。两次为巨商子弟-中举,得款遍游中原、华北诸省,求师访友,考察民情。在京与康有为等结识,受改良主义影响,回金华创建梅溪试馆,又于杭州倡立金衢严处四府同乡会。后与蔡元培、章太炎等来往,接受民主主...[详细]
金培松(1906—1969),又名柏卿,东阳屏岩后岑山人。先后在东阳中学、劳动大学化学系毕业,进黄海工业研究所工作。1931年后,历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中央工业实验所酿造试验室主任,兼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为使几百瓶菌种不落入日本侵略军之手,只身隐蔽战区设法抢救成功,获国民...[详细]
金天游(1898—1966),原名步瀛,字仙裁,号孤鸿子,兰溪桐山后金村人。1922年毕业于杭州省立蚕桑学校,进杭州公立图书馆任掌书,后任编纂、编目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图书馆、英士大学图书馆工作。1941年,回浙江省立图书馆任采编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政协...[详细]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号芚厂,金华城区人。父名城,号芷圃,家贫,早年为塾师,清光绪二年(1876)贡生,曾任金华府中学堂监督。兆梓少时考秀才,名列榜首。宣统元年(1909)金华府中学堂毕业后,进京师大学堂就读。1919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治系。次年母病辍学回家,应聘任省立第七中...[详细]
蓝大路(1907—1962),又名志明,宣平柳城镇车门拗头村(今属武义)人。后单寮独居于树坑弄口(今武义县西联乡境内)。家境赤贫。1927年,经中共党员吴谦引导投身革命。在农民协会开展的“二五”减租和反霸斗争活动中,皆积极领先,烧毁地主契据,发动佃户抗租,一时成为地主豪绅的眼中钉。曾以红军兄弟名...[详细]
蓝贤翠(1898—1981),女,畲族,武义外源人。聪颖敏悟。15岁时在婚嫁歌堂对歌,很少有人能将其难倒。一生在畲胞婚嫁歌堂盘歌600余场。自编山歌《种棉歌》、《养牛好处多》等,传唱畲乡。有感于畲乡患病求医不易,遂多方求教,摸索医术,逐步积累临床经验,尤擅长妇儿科,诊治某些疑难杂症亦颇多奇效。治...[详细]
李朝梭(1910—1975),永康县珠山乡(今象珠镇)峡源村人。幼年父亡,母亲久病,家境清贫。11岁经同村著名婺剧花旦演员李宝剑推荐,人清渭街应思魁所办新金台科班,拜师夏老三学艺,专习正生。12岁登台演出,嗓音洪亮,吐词清晰,扮相端庄,表演细腻,博观众好评。先后在仲华、宏广、缙东等戏班献演,“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