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珏(1078—1132),字希范,长兴人。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初游太学。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宣和四年(1122)擢监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今安徽潜山),留为尚书主客员外郎。靖康初,议皇帝朝谒上皇仪,迁太常少卿。后又迁吏部侍郎,-国史。高宗在扬州,刘珏提议对金兵有所防备,维扬(扬州)城...[详细]
刘镛(1825—1889),字贯经,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东家”。祖籍上虞,清康熙初,远祖刘尚迁居吴兴(今湖州)南浔,在大桥湾泰安桥下设小铜匠铺。刘镛初在一家绵绸庄为学徒,后到邱启昌丝经行当伙计。曾与邢赓星合资创办正茂和恒顺丝经行。发迹后,独自经营蚕丝生意。经销淮盐,在扬州设盐务总管理处,为全国...[详细]
刘承干(1881—1963),字翰怡,号贞一,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秀才,候补内务府卿衔。祖父刘镛,学徒出身,后经营湖丝,敛财达银千万两,被称为南浔“四象”之首。父刘锦藻,清进士,编有《续清文献通考》,清末任全浙铁路副理。伯父刘安澜无子,承干继为长房。刘镛去世,以长重...[详细]
刘锦藻(1862—1934),原名安江,字澄如,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南浔首富刘镛次子,承继于从父刘锵。清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二十年进士。次年,在海岛教会侵占湖州尊经阁、颜鲁公祠、曹孝子祠房屋中,曾率地方缙绅向美国按察使署据理力争,使教会占地阴谋不能得逞。二十七年出资助赈陕西灾民,依例...[详细]
刘士英(1082—1126),字仲发,武康(今德清)人。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授江苏武进县尉,调永嘉教谕。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军余部围永嘉,士英因推行保伍法,强迫居民守城而立“功”升山西太原府通判。 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金兵入侵,太尉童贯以赴汴京(今开封)告急为由,意...[详细]
刘桐(1759—1803),字舜辉,号疏雨,归安(今湖州)南浔人。例贡生。家境殷富,淡于功名,曾游历楚地10多年,著有《楚游草》、《楚游续草》。乾隆壬子、癸丑间(1792—1793),筑眠琴山馆,大量收购各种书籍,藏书最多时达10余万册,其中不乏精品。...[详细]
李彦士(1893—1936),名憔恒,字彦士,吴兴(今湖州市)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医。1912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法律系。1916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德文教员,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德文教授,同时在北洋政府-兼职。1923年后,任江苏戚墅堰震华发...[详细]
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月河街(今湖州市月河街)人。天资聪颖,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精通九经,尤精于郑、许之学。先后拜名儒万青藜、吴式芳、张锡庚为师。常与同乡姚宗堪、戴望、施补华、俞劲叔、王竹侣、凌霞研习学问,有“苕上七才子”之称。清咸丰九年(1859)...[详细]
陆以湉(生卒年未详),字敬安,号定圃,吴兴(今湖州)人,一说桐乡人。幼年攻读四书五经,多闻博识。青年即教授生徒。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知县后改授教职,任浙江台州教授、杭州教授。以母老请归后,曾主持分水(今桐庐)近圣书院以及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其弟及子因病误治亡后,专心钻研医道,医术精湛。...[详细]
陆岳(生卒年未详),字养愚,乌程(今湖州)人。少时习儒,后精于医学,明嘉靖中名重江南,远至闽粤。生平与董浔阳、茅鹿门、朱远斋最称莫逆。朱远斋亦是湖州名医,声名与陆岳难分伯仲。朱不事权贵,归安县令屡召不赴,县令借故将朱系狱。湖郡乡绅为朱说情者不下十人,终无效。朱妻竟日哀号于陆门。陆岳如坐针毡,计无...[详细]
茅元仪(1594—1640),字止生,号石民,别署东海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归安(今湖州)人。博览群书,好谈兵,知古今用兵方略及九边厄塞形势,口述手画,了如指掌。明天启元年(1621)撰《武备志》,全书240卷,问世后,声誉鹊起,以边才荐授副将。充督师孙录宗幕僚,抵御后金南下,出谋划策皆得要...[详细]
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吴兴(今吴兴区)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于此结识汪精卫,后随张静江去欧洲。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同盟会总部工作。1912年留学法国,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里昂中法研究所副所长。1925年回国,任广州国民政府教育委员...[详细]
莫觞清(1871—1932),吴兴(今湖州)人。幼入私塾,后进学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因办事精干,粗通英语,深得经理杨信之赏识,两年后到上海勤昌丝厂任总管车。二十九年,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久成丝厂,生产“玫瑰”和“金钢钻”牌生丝。次年任上海宝康丝厂经理。宣统二年(1...[详细]
倪思(1147—1220),字正甫,归安(今湖州)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中博学宏词科。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主张抗金,反对求和。曾斥韩侂胄而被革职,后重新起用。嘉定二年(1209),被史弥远两次罢官。直到临死,还上疏朝廷,陈述政治主张。卒后谥文节。著有《...[详细]
钮介臣(1888—1972),名家连,小名喜宝,以字行,湖州人。3岁丧父,7岁进私塾,14岁做学徒。25岁起,独自经营绉纱。1914年,与其兄、弟在湖州开设弘生昌绸庄,经营湖产绉纱运往上海的批发销售业务。1916年起,又在家中开设机坊。1918年在小西街回龙桥与人合伙成立达昌绸厂,在上海开设总发...[详细]
潘春林(1900—1968),湖州人,原籍德清曲溪湾。自其祖先潘东阳起,世代业医,至潘春林已历五代。春林从小随父潘莲舫习医,在湖州开业,从医50余年。“文革”中遭受破孩,于1968年5月31日含冤自尽。 潘春林善于应用病因学说,结合“四诊”,对外科疾病进行精细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
潘公展(1894—1975),原名有猷,字干卿,号公展,吴兴(今湖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外语系。 在校期间,曾先后兼任《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和《国民日报》“觉悟”副刊的特约撰稿,并经人介绍参加南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海积极响应,公展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的活动...[详细]
庞元澄(1875—1915),字青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吴兴(今湖州)南浔人。庞元济弟。清光绪二十年(1894)秀才。工书法,精小学。曾捐巨款助赈,依例赏部郎衔,拒不领。光绪年间独资创办浔溪公学,为吴兴最早的中学。与孙中山为莫逆之交,加入同盟会,倡导革命,出巨款资助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详细]
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湖州南浔人。父庞云鏳为南浔镇巨富,“南浔四象”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补博士弟子,援例为刑部江西司郎中。因助赈10万元,特赐举人,加四品京堂。早年好字画碑帖,常临摹乾隆、嘉庆时名人字画,后从事字画买卖。二十一年起,与人合资先后在杭州拱宸桥、德清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