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均正(1902—1980),嘉兴人。出身贫寒,父以经营米店为生。1920年,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因无力上大学深造,不久即去嘉善县俞汇镇任小学教员。1923年考入商务印书馆所理化部。1928年去开明书店工作,任编校部主任、《中学生》杂志主编等职。1953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195...[详细]
顾烈之(1906—1939),字绳其,顾作之弟。高中毕业后曾求学于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炮兵科。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烈之在家乡杨溪村收集壮丁训练时的 4支以及前方溃退下来的散兵016支,组织起一支地方武装部队,自任大队长,以保境安民为己任,设水栅、置防哨,阻止日本侵略军及土匪骚扰...[详细]
过庭训(?—1628),字尔韬,号成山,平湖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江陵知县。当时江陵有淤田数万亩,为土豪霸占。过庭训上任后,清丈田亩,归还民田,酌量征赋,平反冤狱,整治吏政,深得民心。不久升为云南道御史。万历四十四年,奉旨赴山东赈饥,条陈荒政事宜,皆切实可行。又亲临泰安、安丘,截...[详细]
顾企先(约1875—1937),名宗况,以字行,嘉兴澄溪(今嘉兴郊区油车港)人。清末秀才。早年做过塾师。辛亥革命前后加入爱国文学社团南社,倾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9年7月18日,全国学生联合学会嘉兴支会为筹设国货陈列所举行演剧募捐活动,遭到县知事张昌庆干涉,唆使-殴伤爱国学生,激起民愤。企先...[详细]
顾作之(1900—1977),名祖荫,号作之,后更名节安,顾企先子。1911年春入嘉兴第二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后至嘉兴学中医。1916年,进上海南洋中学,又因家庭无力负担及身患重病而中途辍学。1921年春,到上海南市区崇文义务小学(后改名报关义务小学)任教,常与沈资田(中共早...[详细]
杭穉英(1900—1947),亦作稚英,名冠群,以字行,海宁盐官人。自幼爱好绘画,家贫无力从师,常在裱画店观摩名作,回家默画。13岁随父进商务印书馆,在图画部当练习生,潜心钻研,18岁已粗具名声。后自立画室,出版月份牌,设计商品商标、包装,为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其设计作品《美丽牌香烟》、《...[详细]
杭观华(1929—1985),杭穉英女。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文学美术。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62年前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工作,曾参加武汉长江大桥及北京市室外大型雕塑创作。1962年后在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牙雕艺术设计及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详细]
杭辛斋(1869—1924),名慎修,又名凤元,别字一苇,海宁长安镇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入北京国子监。后考入同文馆,弃科举,习新学。二十三年到天津,次年与严复、夏曾佑等创办我国第一张民办报纸《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曾上 书光绪帝,条陈变法自强,两次被密旨召见...[详细]
杭毅(1894—1981),名劲夫,号芑荪。海宁长安镇人。幼受叔父杭辛斋影响,倾向革命。初在硖石裕通钱庄当学徒,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到上海参加沪军北伐敢死队。南北议和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二次革命时,离校赴湖南参加讨袁。1924年,黄埔军校创立,任训练部特别官佐,受廖仲恺、邓演达赏识。不久...[详细]
侯家声(1916—1988),平湖人。福建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肄业。七七事变后,先后在遂昌县民众剧场、青田民众教育馆工作,组织宣传活动,激发群众抗日热情。1941年初夏,在瑞安县中学任音乐教师。后在宣平县曳岭区时,以“经济实验区区长”的身份,运用歌咏、戏剧等文艺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抗战胜利后,...[详细]
胡钁(1840—1910),一名孟安,字菊邻(菊—作匊),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竹外外史,晚年又号南湖寄渔,别署不波生,石门(今桐乡)洲泉屠家坝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善书画篆刻,工诗词。书法初学虞世南、柳公权,后致力于汉魏碑版,古拙遒劲,颇见功力。山水峰峦浑厚,笔墨苍茫;...[详细]
黄媛介(1653年前后在世),女,字皆令,嘉兴人。少年时就通诗文,及长蜚声南北。书法宗钟王,人比之为古代的卫夫人。善小楷,笔意萧远,仿黄庭经最精。工诗赋,又善画山水,得吴镇神韵。明末东林党领袖、文学家张溥曾慕名来见,与文学家吴伟业、王土祯等亦有交谊,与钱谦益、柳如是关系尤其密切,诗作多所唱和。吴...[详细]
黄燮清(1805—1864),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海盐武原镇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应会试不第。以实录馆誊录用为湖北知县,因病未赴任。从此怡情山水,修葺县城南门别墅拙宜园,改晴云楼为倚晴楼,后又购得砚园废址,栽花种竹,自号“两园主人”。每日与知友觞咏其间,以...[详细]
黄子通(1887—1979),名理中,嘉兴人。出身书香门第,16岁考上秀才。后得亲戚资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又考取官费,先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学经济,加拿大托朗托大学学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留学期间,生活朴素,好学不倦,有的外国人以为他是日本学生,他严肃地回答:“我是中国人。”学成后立即回国,从事...[详细]
胡华六(1917~1988),崇德县(今属桐乡市)晚村乡夜明村薛家坝人。家有父母,仅薄田五分八厘,难以为生。八岁,为人放牛;十九岁去杜家铺当长工,二十三岁返家。与父亲种租田三亩,聊以度日。1949年初,华六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当兵近两月。2月底,自湖南逃归,途经江西樟树,路费告罄,乃于当地打工糊口...[详细]
胡伦清(1896—1966),名永声,以字行,海宁袁花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在湖州中学、嘉兴中学任教。一度担任浙江省教育厅秘书。1930年,到杭州高级中学执教,并担任浙江省中等教育国文研究会主席。曾根据教学需要,主编《国文精选丛书》、《民族文选》、《乐府诗选》、《...[详细]
胡士莹(1901—1979),字宛春,室名霜红移,平湖人。幼承家学,十分用功。4岁时发痧子,大病一场,两耳重听,从此便养成沉静的性格。6岁时,由父教读识字,10岁前已能熟读《古文观止》,并能背诵《四书》如流。14岁考入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两年后因病辍学。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东...[详细]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斋名顾夏庐,嘉兴人。父胡赢,字季石;母漆刁氏。六七岁时,父亲去南京为官,兼业医,全家迁往南京。8岁时父亲逝世,家道中落,靠母亲织锦为生。青年时代人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农博科求学,并师事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李梅庵和沈曾植...[详细]
胡震亨(1569—1645),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遁叟,海盐武原镇人。先世业儒,藏书万卷。震亨才识通达敏捷,怀济世之志。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后为合肥知县。在任5年,大兴水利,改革官粮运输,颇多善政。吏治之余,留意于兵书,曾与刘铤研讨兵事,刘铤心服其才。崇祯末年,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