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 (1920— ),原名张克明,张陶乡小张庄人。1938年6月,参加息县抗敌训练班受训。不久,到竹沟参加新四军留守处教导队受训。在此期间,加入“民先队”。10月,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1939年6月,加入中国0。1942年4月,到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政治队学习。1943年7月,调新四军四...[详细]
张全收 河南上蔡人,被誉为“农民工司令”1993年来到深圳打工。2004年创办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将松散的劳务工组织起来,对其加以培训、组编,形成“劳工团队”。在生产淡季,“全顺人力”立即将这些“团队”转移输送到生产旺季的行业中。他们用“团队作战”的方式去与用工企业“集体谈判”,确保打工者...[详细]
张仁涛(1877~?) 安徽寿县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投效新建陆军炮队办理饷械事宜。二十八年(1902年)任北洋参谋处文案,后调任练兵处军令司办理庶务事宜。三十年(1904年)任陆军第三镇一等书记官。翌年调任第六镇一等书记官。宣统二年(1910年)任第六镇正军需官。三年补任江北军需科...[详细]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20日生。高级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详细]
张释之,字季,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法律家,法官。 张释之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认为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执法不公,天下都会有法不依而轻重失当,百姓也会手足无措。他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详细]
张说(yuè)(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拜相后,因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尚书左丞,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在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张说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睦,而且生性贪财,因此遭到-,被免去中书令...[详细]
张思明,生活于明代,很是孝敬老人,他的父亲生了病,祈祷多次无效,于是从大腿上割下肉来煎汤当药引,父亲的病竟然好了。永乐八年,有司听说这样的事情后,表彰了他的至纯至孝。同名人物: 张思明 (1914~1990) 贵州省贵阳开阳县 [当代] 张思明 (1260~1337) 元朝...[详细]
张廷济(1768—1848),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新篁人。嘉庆三年(一七九八)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诗词,风格朴质,善用典故,精金石考据之学,尤擅长文物鉴赏,一碑一器都能辨...[详细]
张同铸 1959年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客卿书画师、高级荣誉顾问。中原书画院高级客座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仓颉书画院院长。南乐文联主席。张先生自幼酷爱书画,擅长梅、竹、牡丹、山水。长期从事书法、美术创作与研究。拜在我国著名国...[详细]
张图:五代后梁画家。字仲谋。洛阳人。性好丹青,善泼墨山水,皆不由师授,亦不法古今,自成一体。曾作《紫微朝会图》。衣纹不师吴衣当风、曹衣出水之例。用浓墨分粗笔,如写草书,颤掣飞动,其势极为豪放。画至面与手及服饰仪物时,则又细笔轻色,详缓端慎,无处不精细入微。 秋林群鹿 ...[详细]
张谓(?~779) 唐代诗人。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时读书嵩山,天宝二年(743)登进士第。天宝后期,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为属官,参预军中谋划,立有功勋。乾元元年(758)秋,以尚书郎出使夏口,与准备流放到夜郎去的诗人李白相遇,泛舟游于沔州城的南湖,李白特地写了《泛沔...[详细]
张文,字松亭。万历戊子年间乡贡。授官湖南宝庆府武岗州州同,以后升任陕西延安府别驾。离任后,楚地的人民刻石碑纪念他,秦地的人民为他建立祠堂。《济南府志》中说他:“廉介有守”;《山东通志》中说他:“廉明有声”。张文品德高尚,廉洁自律,不贪图钱财。为官时,处理政事勤勤恳恳,爱民如子,管辖之地人民安...[详细]
张星江(1907~1936年),又名振兴,唐河县人。父亲早丧,9岁靠叔父资助入回龙寺初级小学读书,15岁挑起养活家口的重担。 1928年张星江在唐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饭场、麦场和串门、下地干活等机会,给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1929年任中共张心一村支部书记。 19...[详细]
张希曾(生卒年月不详) 希曾字省斋,管城名医,世居管城回族区盐店后街。生有奇姿,好读书,善医术,精针灸,著有《针灸要决》尝曰:“人则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久而久之,九九八十一,以起皇钟之数,此天人相通之道也。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详细]
明代尚书张瑄 张瑄,字廷玺,今浦口区汤泉镇人。于明正统六年乡试中举,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出任吉安知府,广东右布政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张瑄为南京刑部尚书,定居南京。昔时“汤泉八景”中“尚书故宅”一景,即张瑄祖居旧宅。张瑄对家乡十分热爱,有《游惠济寺》一首诗:“胜境汤泉甲一方,白云深处...[详细]
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字果,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 ,墓志铭称其为南阳西鄂人 ,隋朝大将。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反隋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后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详细]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详细]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众弱以张仪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