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三 (1906-1990) 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国家档案局局长。 湖南省益阳人,1906年7月21日生于益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湖南区委秘书。从此一生主要从事党的机要、秘书、档案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苏区中央局电台台...[详细]
曾士峨 (1904-1931) 红四军参谋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1904年3月出生于益阳县樊家庙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到南货店当学徒,仍刻苦攻读。后得宗族支持,读完中学,继而考入益阳信义大学。他受进步思想影响,不满外国传教士...[详细]
曾熙(1861.11.19~1930.7.4)初字嗣元,更字子缉、季子,号俟园,晚号农髯,山海楼主人。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石市乡石狮村)人。出生于衡阳县石市乡石狮村,逝世于上海,归葬于衡阳市衡阳县石市乡岘塘村。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 早年与...[详细]
曾云,原名曾宗宏、曾宗荣,1918年12月生,邵东县灵官殿镇人。1935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0。先后担任过通信班、骑兵班、警卫班班长。抗战时期,任保卫党中央的警务一旅及三团、二团和关中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机要组长、股长、副科长。...[详细]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0年6月生,湖南兴宁县(今资兴)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期间,参加中共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是《青年军人》撰稿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详细]
闫侃斋(又名阎知非):新蔡人,红军时期,搞无线电通信的被称为“红军的耳目和神经”。曾任红二方面军通信大队长的闫侃斋原名闫乃谔,出身于新蔡城西八里闫瓦房村一个地主家庭,9岁时全家搬到县城居住。他自幼好学,人很聪明,在开封高中毕业时本来被保送上南开大学,因袁瑛破城时家里遭洗劫,只好转报衣、食、住都免...[详细]
詹德权,1945年生,二都乡宝塔村人。1951年3月进入城关镇完小学习,1957年小学毕业后,考入石门一中读书。1963年中学毕业后考上湖南大学深造。1967年8月毕业后下放到辽宁盘锦农场。1970年2月加入中国0,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代理排长、技术员、师机关助理员。1979年起先后在军...[详细]
张熹,字季智,乃东汉桂阳郡临武人,汉灵帝时任平舆县令。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百姓尊称他为“青天张令公”。有一年地方遭遇罕见的大旱灾,夏粮颗粒无收,晚秋又种不上,张令公心急如焚。乃亲自向上天求雨,但是一连三日都没有回应,于是不顾百姓苦言相劝,0于事先堆积的柴草堆中。主簿侯崇、小史张化也一起随他...[详细]
张北华(1911~1975)原名张训荣,又名张恩堂、张维之,郑路镇营子村人。1930年在省立青州师范读书时参加中国0, 建国前历任共青团济南市委-、0山东省委秘书长、0山东省委临时-、徐州市市长、市委-,建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会主席,0甘肃省委常委、省监委-等。曾在延安参加中央党校的整风,1...[详细]
张炳恒(1925--1980)安徽省阜南县方集镇王庄人,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等功臣。 1951年参加革命,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二营机炮连班长。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二天,他为了压制敌坦克对前沿阵地的威胁,用自己肩膀代替炮架,施行近距离射击,连续击毁敌坦克3辆,有力地配合步兵打退了敌人的...[详细]
张苍(前253—前152年),阳武(今河南阳武县城东南)人,战国秦汉时期科学家、儒学者、阴阳家。西汉开国功臣,丞相,北平文侯。 张苍年轻时师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授左传,后仕秦为御史,负责管理图籍文书(因侍立于殿柱下,故称为柱下史),后因直言惹恼秦二世,避祸逃归故乡阳武。不久,刘邦的军队经过...[详细]
据张氏家谱记载,居住济阳东关的张葆醇系明代永乐年间枣强大移民以来张门第十一世祖,清朝顺治年间曾任东光县县令。据传,张葆醇与济阳的朝廷命官吏部尚书艾元徵是儿女亲家,即艾尚书之女嫁与了张县令之次子张恪,此人后迁居高楼村。 张葆醇任东光县令时,有一年济阳城北一带遭遇了蝗灾,庄稼颗粒无收,灾区百姓为...[详细]
张大素,(约公元六六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魏州繁水(南乐县旧址古称)人。生卒年均不祥,约唐高宗乾封末年前后在世。龙朔中,(公元六六二年左右)历东台舍人,兼修国史。卒于怀州长史。大素著有后魏书一百卷,隋书三十卷,及文集十五卷,《旧唐志》作十卷,此从《新唐志》并传于世;...[详细]
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今济阳镇张稷若村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张尔岐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仪...[详细]
张风:(?─公元一六六二年),风,一作鹳,字大风,号升州道士,又号上元老人,或署“真香佛空”、“真香佛空四海”,明代画家、诗人。江苏南京人。思宗崇祯时生员,明亡后不为官,家里贫穷。他擅画山水、人物、花卉,也精于画肖像。早年风格较为恬静闲适,神韵悠然。晚年他曾佩剑北游,所以笔墨风格瘦挺豪纵。他还精...[详细]
张凤林(?~1863年),原名升,后易名凤林。正阳县人。幼年丧父,家境很穷,母亲给地主当佣人。他以要饭为生,度过艰辛的童年。咸丰元年(1851年)春,张凤林、张效先、张效宣、张明连等人,因向姓杨的财主要, 账发生斗殴,打伤了财主家的人,杨家有个秀才杨虎雷,告到县衙,正阳知县派人到各处抓捕张效先等...[详细]
张丰毅,1956年9月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协会理事。 1981年,主演电影《骆驼祥子》,1990年,凭借《龙年警官》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协会优秀男演员奖。1993年与张国荣、巩俐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详细]
张干(1884—1967),名攸凰,字次伦,清代新化县坪上(今新邵县坪上乡)人,光绪十年(1884)生。家贫,10岁丧父,赖长兄卖豆腐为生。张干半工半读,甚为刻苦。深夜,一灯如豆,苦读不休,有时倦极入睡,他便以纸条点上暗火,系于指上,入睡时,烧着手指痛醒,复读如故。乡人赞道:“苦读如张干,何愁...[详细]
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南乐县旧址古称)人。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唐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