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莲(1900—1933),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云南宾川人,原宾川名医李灿亭之女,是市政督办公署教育科长李培天和清末最后一科廪生李培炎的妹妹。后为滇军爱国将领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夫人,自幼端慧嗜学,毕业于云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各科成绩甚优,喜欢书画,工于诗词,被称为近代“名门才媛”。与云南各方面的民...[详细]
李培炎(1886一?)原名培林,后改名培炎,字西平,宾居街人。 培炎中等身材,面目白皙,浓眉大眼,性急躁,读书聪颖,是清末最后一科廪生,州考第一,曾在州官张汉皋下任职。 1915年宾居街设立高等小学堂,李培炎首任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地方人士欢迎。1917年被选为第二届省参议员,兼任...[详细]
李群杰同志生平(1912-2008)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中共云南地下党特委、工委书记,政协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第一届云南省政协常委,第四、五届云南省政协专职常委,原云南省文史馆名誉馆长、云南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纳西人民的好儿子李群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详细]
李荣桂(1903-1932),安徽寿县人。原名李安贫,字淑才,又名李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曾任红4军10师政委。 1919年,李荣桂进入芜湖私立工读学校,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后转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任校学生会秘书。 1922年秋,李荣桂因反对反动校长被校方开除,...[详细]
李儒新,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籍贯福建建瓯。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电子技术专业,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超高峰值功率超短脉冲激光与强场...[详细]
李蓘(1531年-1609年)字于田,号少庄,晚年自号黄谷山人,出生于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祖籍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其父为李宗木,其弟为李荫。李蓘少时聪慧,勤学不怠。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考取进士,进翰林院任庶吉士,后被授予检讨一职,但由于李蓘为人清高,不谄媚,后遭...[详细]
李上林 江南如皋,今江苏南通市人。监生,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以德州同知委署新泰。爱民如子,当时正值岁歉,请求赈济,先向邻县借来粟米,新泰县民赖以保全性命。不久对本县进行改革:“除无名之费,定征输之条,严治左右,宽恤里甲,修筑石城,杜绝开采。”又置公学田地三顷八十二亩。李在任五...[详细]
李韶九(1904-1935),别号昌喜,又名柏成,出生在嘉禾县城关镇一个农民家庭。李韶九从小聪明好学,活动能力强。1923年考入衡阳成章中学。1926年4月,考入韶关湘军讲武堂学习。9月,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五十五团机枪连,随军北伐,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作战勇敢,组织能力突出,被选送到九江林伯...[详细]
李绍桥(1910-1940),河南省商城县人,1910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0年入党,1931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历任班、排、连、营、团长等职,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调到红军大学第三科。翌年,西安事变后,曾在红军教导师二团任副团长。1939年春,又调抗大一分校三支队任第六营营长...[详细]
李石安(?-1941),生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 日军调集重兵10万余人对中条山进行大“扫荡”。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被日军俘虏,挟至孙家山。一日晨,日军对被俘军官及其家属进行严刑逼供和利诱胁降。他始终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他正告日军:“我属革命军人,成仁取义,早有成竹...[详细]
李树彝(1903-1924),郴县坳上乡坦岭(今苏仙区)人。祖父李衡卫任过清末湖广粮督。父亲李严君任过广东韶州、惠州监斩官。李树彝7岁跟随父亲到韶州,在德胜小学启蒙,受到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大同世界、爱我中华的思想影响。1916年,回到湖南就读于南岳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校结识了邓中...[详细]
李弼廷,又名笃中,单名敬,1901年生于湖南省嘉禾县荫溪村。父亲李光成,务农兼做生意。他从小孝敬父母,母亲有病,他亲侍汤药,形影不离。母亲去世,侍继母如故。1920年高小毕业后,曾在家务农一年,至1921年秋,又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同学蒋先云、唐朝英、黄静源等帮助下,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详细]
李廷基(1662~1701),名之铉,字子金,号隐山。皇集乡后罗李村人。是清康熙年间卓有成效的布衣数学家。 李子金自幼聪敏好学,天资过人。21岁时赴辉县应试,应者数千人,主试宣告说:“胸有大志,才能出众,文思敏捷者到苏门山去。”诸生不敢前往,而李子金胸有成竹,健步登阶,众皆叹慕。以文章雄深畅...[详细]
刘懋(1930~1988),男,汉族,1930年12月出生。潼关县桐峪镇善车口村人,中 员。 解放前,先后在善车口小学、潼关中学、华县咸林中学读书。1950年春,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二炮校(大荔炮校)。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班长、排长、团参谋、师参谋,在云山战役中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详细]
刘北海(1897—1938)又名文超,生于1899年,云南省西畴县西洒镇英代村人。国民党陆军第五十八军新编十师二旅四团上校团长。 1938年初夏,刘北海赶到昆明后,被任命为陆军五十八军新编十师二旅四团上校团长。出征前,刘北海对部 队进行了紧张的整训,几乎每天都到教练场指挥练兵,亲自为战士...[详细]
横刀跃马出湘关,志不遂兮不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土,男儿到处有青山。 这首气势磅礴的七绝诗,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英雄刘诚在武昌起义前夕写的。诗句锋利如刀刃,表达他反对清廷,推翻帝制的决心和勇气。 刘诚,派名刘际云,1880年生于辰溪县石马湾乡石马湾村一位书香世家。刘诚从小天资聪敏,6岁习...[详细]
刘大包,河南人。据1941年印制的《鄂豫边区英烈传》载:刘因家贫,荒年时,流浪到湖北,干起绿林生涯。新四军五师到京山后,他参加部队,进步很快。他作战勇敢,战斗中只要听他发笑,就知道是击中敌人。1940年秋随豫鄂挺进纵队开进天西,在石家河战中斗牺牲。同年(公元1940年)去世的名人: 王小香 (1...[详细]
刘道生同志生平(1923-2012) 贵州省军区贵阳后槽干休所副军职离休干部刘道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7月5日在陆军第四十四医院逝世,享年89岁。 刘道生同志系河南省修武县人,1923年11月出生,1938年6月入伍,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警卫员、司药、学员、医生...[详细]
刘德同志生平(1954-201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公安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副总警监刘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8月14日9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刘德同志简历 刘德同志,男,汉族,1954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原籍云...[详细]